• EN    |
  • 中
  • 摩尔精英官网-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摩尔精英官网-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摩尔精英官网-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摩尔精英官网-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
    • 首页
    • 芯片设计服务
      • 芯片设计服务
      • IT/CAD设计平台服务
      • 教育培训
    • 供应链服务
      • 流片服务
      • 封装服务
      • 测试服务
    • 关于我们
      • 发展历程
      • 企业文化
      • CEO致辞
      • 公司新闻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16
    8月

    是德科技全球副总裁严中毅:开放怀抱,与客户共同成长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1938年,威廉·休利特(William Hewlett)与大卫·帕卡德(David Packard)在位于Palo Alto爱迪逊大街367号的车库中制造出一台音频振荡器,它成为惠普公司创建的基础。1989年加州命名此地为“硅谷诞生地”,从此惠普车库成为加州的一个历史性地标。“惠普”对于硅谷可以说绝无仅有,没有“惠普”就没有硅谷。

    china0513-624x468

    HP Garage 1939

    是德科技传承了近80年的惠普基因,从最初的HP,到安捷伦,到今天的是德科技,这家企业在电子测试测量领域的专注和领先,一如传奇开始之时。

    1
    源自硅谷基因,见证中国速度

    1980年,惠普公司作为中美建交后首批进入中国的美国商企之一,在北京陶然亭设立办事处,主营业务就是电子仪器。后来虽然商标变成了安捷伦、是德科技,但源自硅谷的创新基因和管理文化,一直保留在今天的是德科技。

    china0513-624x468

    A Brief History of Keysight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是德科技在美国以外,全球体量最大、增长最快的市场。目前中国每年半导体芯片需求超过1.5万亿元,终端电子市场规模超过15万亿元。

    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制造大国的定位,驱动着全球半导体及电子产业的增长。自2014年国家颁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增长形势较之全球半导体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在建的十余座12寸晶圆厂,将于未来一两年内陆续落成投产。

    同时,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也正在崛起,从2015年的700多家猛增到1400家,随着它们的成长,可能会有高通、英伟达这样的顶尖企业诞生。根据ICinsights数据,2017年,华为海思和紫光展锐均跻身世界前十大Fabless,在某些技术领域,我们开始弯道超车,变得领先。

    对此,是德科技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严中毅先生表示,我们有幸见证并参与到中国半导体黄金时代的建设之中,是德科技大中华区市场的良好成长预期,首先要感谢集成电路产业全球瞩目的“中国速度”。

    china0513-624x468

    从应用领域来看,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基础研究领域都将是近一两年内的增长热点。由实时数据流、信息分享、十亿级移动终端的接入所产生的海量数据,数据在云端的存储和处理,以及大数据支撑下的深度学习,都将保持指数级的增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而就5G技术落地而言,严中毅先生指出,中国的5G技术发展得非常迅猛,如箭在弦,我们一定会成为领导者。

    2
    5G未来已来,布局纵深千里

    5G通信是各大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厂商重点布局的战略市场,是德科技亦是全程参与了我国5G产业的技术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

    作为唯一测试测量厂商代表在博鳌论坛5G分论坛发言;同年11月份参与制定了中国5G测试规范白皮书;

    2

    第二阶段

    参加7大场景测试,对接高通、MTK、展讯等芯片厂商和包括华为、中兴、大唐、诺基亚、爱立信在内的设备厂商;

    3

    如今

    参与了5G IMT2020的各阶段测试,共同制定和推动了该规范的发展。

    在此过程中,是德科技以全球三个重点实验室之一的北京Keysight Lab(另外两个分别在美国和欧洲)为核心,打造了一支精兵强将的5G团队与国内厂商对接;同时,由于深度参与标准制定,是德科技也预先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案,帮助供应商和设备商解决技术、网络、服务等多领域的挑战。

    在谈到5G通信的核心技术要求时,严中毅先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宽带互联;第二,实现物与物之间宽带互联;第三,快速、安全。为此,是德科技大胆地拓展产品线,将传统物理层测试的企业优势,延展到信道仿真和模型、核心网虚拟化业务模型、网络安全与可视化等邻近领域,具备了覆盖5G L1 -L7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china0513-624x468

    3
    以自研高频芯片领跑市场

    是德科技之所以能在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领先,是因为他们不仅仅是一家测试测量企业,同时也是一家领先的芯片厂商。

    测试测量仪器是性能表征的设备,通常需要比被测芯片或器件的精度高出2个bit以上,因此在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上,测试测量领域一直有着超前于市场的压力,但也正是这种压力,让是德科技持续投入自研高端仪器的核心芯片,确保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尖端的测量解决方案。

    这些市面上往往买不到的高性能专用芯片,来自是德高频芯片技术中心(HFTC),在这里集合了先进的化合物半导体工艺产线以及全球高端设计、建模、测量和精密加工专家,支持从芯片设计到生产、封测的全部流程。严中毅先生分享到,顶尖的芯片研发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一款全球最高端的100GHz 带宽采样示波器,就是由于采用了自有磷化铟技术和工艺,才能够达到如此极致的性能指标,远远领先于其他厂商。

    尽管研发投入很高,高市场份额和多元化产品有效摊薄了研发成本,是德科技大中华区市场部总经理郑纪峰先生指出,磷化铟工艺不仅应用于高端示波器,同时还应用于网络分析仪等高端仪器。假设公司规模比较小,产品比较单一,就没有这种规模效应了。当然,是德科技也并非所有芯片都自己研发,中低端的通用芯片可以直接从市场采购,以高效供应链管理控制成本。

    4
    设计测试一体化付诸每日实践

    随着工艺不断演进,芯片的系统集成度和复杂度持续提高,测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通过有限的输入输出管脚,测试尽可能多的功能区域和性能参数,是许多芯片设计工程师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此,设计测试一体化(From Design to Test),已经变成芯片设计的一大重要趋势。在芯片设计及整体架构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芯片的测试方案,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自测试、外部测试,软件测试、硬件测试,提前都考虑好,并和芯片的主体功能进行有机结合。针对无线芯片、处理器等复杂芯片,是德科技在产品研发早期,就会和客户共同讨论芯片封装后的测试方案,提前培训测试人员,芯片一回来,就能够立刻投入测试,为客户争分夺秒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china0513-624x468

    是德科技大中华区半导体行业市场经理任彦楠女士在采访中分享到,为了让客户在设计之初,就能够高效、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案,是德科技特意编撰了《芯片测试宝典》,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测试方案参考设计。根据不同的芯片类别,包括数字IC,模拟IC,射频IC,微波单片,功率器件等等,可以查找相匹配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优化,最终打磨出一个完美的测试方案。数十年来,是德科技不断积淀并共享专业经验,让用户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技术的高峰。

    同时,是德科技还在测试参考方案数据平台采用了先进的机器学习方法,能够根据仿真或者实测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建议。是德科技大中华区数字和光测试市场经理杜吉伟先生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以USB3.1接口U盘的产品测试为例,由于是德测试数据库中已经积累了大量针对同类产品的测试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在测试诊断中给出非常专业的分析。

    5
    开放怀抱,与客户共同成长

    是德科技是一家服务于整个电子行业的测量仪器、方案及服务提供商,严中毅先生指出,是德科技的成功不是单纯由营收增长定义,客户的成长和成功对是德科技而言,意义非凡。

    中小规模创企在起步阶段,往往缺少经费购买测试仪器,但是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链条环环相扣不可或缺,为此,是德科技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座城市分别成立了开放实验室(Open Lab),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同时还配备专业工程师支持,帮助前来实验室使用仪器的客户解决问题。

    开放实验室不仅仅解决初创公司的燃眉之急,也从另一维度上有效促进了测试测量方法学的创新迭代。每当新的应用出现,相应的芯片测试测量方法还是一片空白,借助开放实验室的资源,用户可以与是德工程师讨论出一套新的测试测量方法,并加以验证,这样“应用端驱动”的创新,在开放实验室不断诞生。

    是德科技创立开放实验室十多年来,帮助许多客户取得最初期的流片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就。这是为什么客户愿意在一代又一代的产品中持续使用是德科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除了开放实验室之外,是德科技还与全国各地最顶尖的高校(清华、复旦、东南等)和研究所成立了联合实验室。

    “用得起”是客户需求的第一个维度,“学会用”则是更加深层的需求。为了培养更多懂得如何使用测试仪器、熟悉测试方法,是德科技实施了多项举措,包括大学支持计划、“是德科技大学”认证课程、 “是德感恩月”用户互动活动等。特别的,每月的“Keysight Engineering Education”全球联动项目,邀请包括Fellow、行业专家、研发经理等技术专家,带来精彩的在线演讲。

    6
    企业的生命力在于历久弥新

    从硅谷车库诞生之初,到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是德科技在电子测试测量领域始终保持全球第一。探寻企业的生命力之源,严中毅先生分享了自己对“是德文化”的理解:

    01
    不断迭代,自我更新

    客户的核心诉求是解决实际的问题,而不是单纯购买仪器,深刻理解这一客户痛点,是德科技在2015年完成组织架构变革,从传统的部门制,转变为“Industrial Solution Team”组织,即依靠高精尖仪器为后盾,为产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一理念走在了很多公司的前面。

    02
    能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

    过去两年,是德科技通过数起并购,拓展了产品和服务种类——2017年4月,完成对 Ixia 的收购,为客户提供物理层、协议层、网络层全覆盖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同年并购专注于新能源汽车测试的公司Scienlab,在已有无人驾驶和车联网技术方案基础上带来强有力的补充。

    03
    团队理念契合,言行如一

    传递的不仅仅是技术积淀,是德科技同时继承了惠普文化的精髓:信任、尊重、团队精神,还有毫不妥协的正直;以及安捷伦时代的Speed、Focus、Accountability;我们的员工都高度认同这些文化,付诸到每天的工作中。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严中毅

    china0513-624x468

    严中毅先生现任是德科技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负责是德科技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销售业务整体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严中毅先生于1990年加入中国惠普/安捷伦/是德科技公司测量仪器部担任销售工程师,历任电子测量仪器部华东区、南方区、中国区经理等要职,负责电子测量业务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业务。

    严中毅先生对中国电子测试测量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同时拥有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严中毅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

    关于是德科技

    是德科技(NYSE:KEYS)是一家领先的技术公司,致力于帮助企业、服务提供商和政府客户加速创新,创造一个安全互联的世界。从设计仿真、原型验证、生产测试到网络和云环境的优化,是德科技提供了全方位的测试与分析解决方案,帮助客户深入优化网络,进而将其电子产品以更低的成本、更快地推向市场。我们的客户遍及全球通信生态系统、航空航天与国防、汽车、能源、半导体和通用电子终端市场。2017 财年,是德科技收入达 32 亿美元。2017年4月,是德科技完成对 Ixia 的收购。Ixia 公司在网络测试、可见性和安全解决方案领域具有十分雄厚的实力。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keysight.com。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拥有十余年半导体产业从业经验。摩尔精英是领先的芯片设计加速器,重构半导体基础设施,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主营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人才服务、孵化服务”。在创立摩尔精英前,张竞扬曾任: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摩尔领袖志往期回顾

    芯仑光电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守顺 | 晶丰明源CEO胡黎强 | 格芯中国总裁白农 | NI中国区总经理陈健忠 | Mentor中国区总经理凌琳 | 格科微电子CEO赵立新 | 芯原董事长戴伟民 | Qorvo高性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Roger Hall | 应用材料中国公司总裁张天豪 | SEMI中国区总裁居龙 |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 | Imagination中国总经理刘国军 | 坤锐电子董事长闵昊 | 华芯通半导体CEO汪凯博士 | Amkor中国总裁周晓阳 | SOI/SiGe微波芯片专家陆建华

    china0513-624x468
    16
    8月

    晶丰明源CEO胡黎强:知己知彼知环境,方能知未来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浩瀚夜空,灯火璀璨,你可知道是谁将它点亮?

    2016年出货约23.55亿颗LED驱动芯片,销售额约5.7亿人民币。从初期的“野蛮生长”,成长为一家团队精进、产品丰富、细分市场领先的国内领先模拟公司,就像一壶佳酿,经历了岁月的沉淀,酒香流长。

    china0513-624x468

    在与晶丰明源CEO胡黎强先生的交谈中,我们更深刻感受到,这一代中国半导体企业家,对公司、对市场有着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知,不断打破自我,超越当下,正如他自己所说:知己知彼知环境,方能知未来。

    1
    聚焦LED照明驱动,成为市场领跑者

    许多年以后,面对已跑在LED照明领域前沿的公司,胡黎强会想起,他下定决心创业的那个时刻。

    2008年初,胡黎强的身份还是一名研发技术负责人,当时他负责的一款产品在市场上热卖,月出货超1kk,毛利高达百分之七八十,不少公司竞相向他抛来橄榄枝。他的朋友,同样半导体技术出身的知名投资人付利军先生,在帮他参谋了其中一些机会后,突然抛出了一个建议:“要不,你自己出来做一家公司吧!你的技术,我信得过。”

    胡黎强觉得有点意外,从电路设计研发,到公司的掌舵人,角色和职责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但付利军一句话就打消了他的顾虑:“有人愿意给你投资,投资人都不担心,你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就这样,胡黎强的创业之路,正式起步。芯片创业从来就非易事,半导体产业的特点是高度开放、全球竞争,国产芯片设计公司想要打出一片天,不仅要做出性能好的产品,同时还得压低毛利率,实现更好的性价比。但幸运的是,早期LED照明市场还不大,技术也不成熟,大公司“看不上”也怕冒风险,再加上照明领域全球80%的生产制造来自于中国,这样给本土创业公司一个绝好的机会,贴近客户占领市场。

    晶丰明源创立之初,人力有限、资金也有限,胡黎强把公司的所有资源,聚焦在LED照明驱动芯片业务上,在这条赛道上快速奔跑。胡黎强的太太刘洁茜女士,也是他的创业伙伴,回忆起最初的这段时光:“白天处理办公司的事,晚上熬夜做研发设计,但他一点也不觉得苦。” 不到半年,晶丰明源就推出第一版产品样品,由于差异化很强,很快就获得了用户认可。

    “芯片公司,剩者为王。”作为半导体创业者,胡黎强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赢家通吃”的行业,“活着才是硬道理”,公司前三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活下来。到2011年,公司的业务和现金流逐渐稳定,已经足够“活下来”,到2014年,晶丰明源以过硬的出货量和销售额,成为市场的领跑者。

    2
    技术的保质期只有半年,不断推陈出新

     从快速奔跑“活下来”,到逐渐成为市场领头羊,靠的是在技术上专注,再专注。胡黎强说,公司创立之初,没有规模也没有品牌,唯一能够打动客户的就是技术。

    “芯片行业核心技术的保质期只有半年,也就是说,新技术出来半年之后,别人就会跟随。”在胡黎强看来,所有的技术都需要不断创新,因此晶丰明源从不停下自我突破的脚步。而技术创新,绝不应该闭门造车,而贴近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定义产品,正是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做大、做强的历史机遇。

    正基于此,晶丰明源围绕LED照明芯片领域,自主开发的700V高压集成工艺、LED恒流的源极驱动技术、LED 驱动芯片的供电技术、LED 电流纹波消除技术、700V 单芯片技术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2012年,晶丰明源首次推出隔离电源去绕组方案(3减1),降低了产品BOM,打造了一款单项六七千万营收的爆品;2013年,公司又全球首家推出一款非隔离产品,将两个绕组缩减到一个,从而赢下了通用电气的大订单。

    china0513-624x468

     “缺货”大概是2017年的半导体年度热词之一,在传统的低P隔离方案中,VCC供电会采用一颗贴片电容,去年贴片电容缺货涨价的消息让不少客户忧心忡忡。晶丰明源顺势推出了一款创新方案,在外围电路省去了VCC电容以及启动电阻,降低了整体BOM成本,也让外围电路设计更加简单。

     对技术的把控不仅仅在于“点”,胡黎强也非常重视“面”的布局。晶丰明源的LED照明驱动产品包括通用照明和智能照明驱动产品。就全球LED市场竞争的格局来看,在相对低端的通用照明市场,以国内的友商为主;在相对高端的调光调色智能照明市场,国内外竞争对手参半。在市场上单点技术你追我赶、略有起伏的状况下,晶丰明源仍能够保持强势的整体地位。对技术的专注与执着,让晶丰明源,成为飞利浦公司的战略供应商。

    3
    投资工艺和封装,建立技术护城河

    2014年,晶丰明源曾遭遇同行以“腰斩价”出售同类型 LED驱动芯片的恶性竞争,面对市场险情,胡黎强突然就看通透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最开始是拼应用,拼完应用之后拼技术。拼技术,就要求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等各个领域全面发力。

    对于晶丰明源,单靠设计创新维持竞争优势还不够,因为电路设计太容易被复制了;当设计慢慢趋于同质化后,必须集全产业链之力,投资工艺和封装。

    2014年起,晶丰明源与中芯国际合作开发了针对LED照明驱动领域的全球领先工艺,这些工艺技术的知识产权是排他的,其他竞争对手无法使用晶丰明源的先进工艺进行产品制造。

    据胡黎强透露,目前大概百分之三十的产品采用自研工艺,未来可能增加到百分之六七十。这背后是芯片规模经济的一个平衡点,因为工艺开发的成本高、时间长,一定是先有产品的出货量,才会投入相应的工艺研发;量小的产品会先采用通用工艺来生产。

    同时,晶丰明源产品的封装也是自主设计,管脚的排布、引脚的尺寸都是自主研发,通过封装技术的优化,实现更高的产品性价比。

    如果说,研发一个产品的成本是一两百万,开发工艺就需要三到五千万,历时两到三年;开发封装也需要一两千万,最快也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芯片设计公司一旦聚焦某细分领域取得了领先,后来者很难超越。今天的投入,是为了明天的回报。胡黎强也视公司在工艺和封装领域的布局,为公司创立至今以来的重要里程碑,在技术上真正深入下去,建立了一条深深的技术护城河。

    4
    打造核心能力,输出核心价值

     对胡黎强来说,不能玩转研发和销售的CEO不是一个好老板。创业多年,今天的他,既有研发的踏实,又有销售的敏锐。

    从09年做完第一款产品后,胡黎强就把主要精力从研发切换到销售上,对此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成长原则:必须不断主动离开舒适区,会了的事情就不要重复做,只能去做从前不会的事情,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进步。

    “我们是一家以市场为主导的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公司的一切核心能力,都应该服务于输出核心价值。”胡黎强解释道,核心价值,就是客户愿意为之买单的东西,无论是用户体验、性价比或者差异化,只有客户愿意买单,产品才有意义。

    以诺基亚为例,即使把产品质量做得再好,对于两三年就换机的智能手机时代来说,可能没有太多的价值。因此最重要的是解决客户的痛点,在痛点之外发力,都是隔靴搔痒。而此前提到的去贴片电容的LED驱动方案,由于解决了缺货的痛点,推出后在市场上大卖。

    所以首先是要看清楚客户的需求。针对不同的市场应用,不同的用户,甚至不同的时间段,客户所需要的核心价值都可能不同,而且在动态变化。例如照明需要追求性价比,而电机控制追求安全性;再如低端照明追求低成本,高端照明追求高性能……

    其次是能够快速的响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能力要适应客户核心价值的变化,研发出解决用户痛点的杀手级产品。

    5
    快速迭代,是基业长青的生命线

    成功之前无坦途,企业的成长轨迹中决不可能没有波折。而能否快速试错、有效迭代,则是企业走向基业长青的关键试炼。

    2015年,就在晶丰明源成为LED照片驱动芯片细分市场的领先者后,公司开始探索新的疆土。15年上半年,公司开启了电机控制业务;15年下半年,又开辟了家电电源业务。

    然而,这一次的尝试,由于公司的资源大规模向新业务倾斜,之前在LED照明领域的技术优势险些被竞争对手反超。壮士断腕,晶丰明源在2016年第四季度迅速做出了调整,砍掉家电电源业务。2016年晶丰明源收购成都岷创科技的LED照明驱动业务,胡黎强将最强的研发力量,调回照明业务上,进而化解了这一次危机。

    胡黎强的自省却没有随危机消融而结束,他总结道,战线不能铺得太长,有所为,有所不为。产品多元化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但必须一步一步来,才能走得扎实。

    公司想要成长到下一个台阶,一定需要扩展新业务。2015年的波折,充分证明这件事情的难度,并购有基础的团队和公司相对是一个更加稳妥的方案。因此晶丰明源也是在将照明业务做强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公司文化,提升管理效能,这样之后做新业务的时候就能规模化复制。

    早在2012年,胡黎强就邀请思科中国区前CEO林正刚做公司的组织管理教练,帮助搭建公司的组织管理框架。经过三年多的迭代,整个公司运作和发展更加顺畅,发生了质的飞跃。他开玩笑补充道,一个亿的生意自己可以照看得过来,三个亿真的够呛,所以打造一个强大的团队,才是拓展公司能力边界的最佳途径。

    china0513-624x468

    朝气蓬勃的团队 – 晶丰明源篮球赛

    6
    知己知彼知环境,方能知未来

    回顾一路走来,胡黎强不由地感慨世界风云变幻,十年前,做LED照明的公司大大小小有100多家,到现在,只有20多家还在坚持这一领域,随着半导体产业的头部效应加强,再过两年可能再减少一半。

    而在这条赛道上,晶丰明源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强,成为细分领域的领先者,最核心的战术是“聚焦”,并持续积累技术。为了应对变化的市场需求,必须不断积累相关的技术,在市场剧变时才能脱颖而出。犹记得2013年,为了解决困扰客户的散热问题,晶丰明源通过采用改善散热的塑包铝材料实现非隔离方案,将光效从四五十流明提高了足足一倍,并且成本只有隔离方案的三分之一,一下子出货50kk以上,甩掉了竞争对手。

    在芯片创业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胡黎强总结出一套知己知彼知环境的战略:

    • 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技术,了解公司能力的边界并不断需求突破;

    • 知彼,就是了解客户的痛点和需求,预判客户想往哪个方向走;

    • 知环境,就是了解完整的产业生态链,例如从LED封装到散热结构,提前把握技术趋势,从而预判未来的机会

    知己知彼知环境, 就能知未来,胡黎强对公司未来的规划充满信心——

    “

    我希望晶丰明源能成为一家专注于节能环保(LED照明、电机控制)和智能硬件(智能家居、智能LED照明等)的多元化模拟和混合信号芯片公司,通过投资或收购相关领域的优质企业并与之合作,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平台,在众多细分领域帮助客户创造差异化和价值。

    ”

    胡黎强同我们分享了他的中国芯、模拟梦,“10年后,全球半导体模拟芯片厂家若有10家能做到10亿美元规模,其中一定有3家在中国,我希望我们会是其中之一!”

    后记:两年前,晶丰明源人集体创作了一首晶丰版《南山南》,今天听来,依然满满的感动,不变的,是情怀!

    china0513-624x468

     

    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健步如飞

    我在张江的园区里孜孜不倦

    如果天黑之前来得及

    我要点亮那LED

    穷极一生做不完一场梦

    成长蜕变不负了这一生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胡黎强

    china0513-624x468

    胡黎强先生目前是晶丰明源董事长、总经理,负责公司的运营管理工作。胡黎强先生在半导体行业拥有14年的工作经验,于2008年10月创立晶丰明源。胡黎强先生曾荣获“上海市领军人才”、“第八届上海科技企业家创新奖”等荣誉。

    胡黎强先生曾历任力通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师,安森美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师,龙鼎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设计工程师,华润矽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设计经理。

    关于晶丰明源
    上海晶丰明源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 年10 月,是国内领先的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之一,专注于LED照明驱动芯片的研发与销售 。2015年,公司已开展电机驱动芯片的研发与销售。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浦东新区,在深圳、厦门、中山、成都、东莞、杭州设有客户支持中心,在香港设有国际业务支持中心。经过9年多的发展,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016年上海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销售前十”、“中国LED首创奖”等荣誉称号。未来晶丰明源将持续专注于节能环保和智能化领域,以创新的芯片技术推动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给不同行业的“智造”客户和其他合作伙伴带来新的机会。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拥有十余年半导体产业从业经验。摩尔精英是领先的半导体专业服务平台,旗下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半导体招聘、媒体研究”。在创立摩尔精英前,张竞扬曾任: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8月

    格芯中国总裁白农:FD-SOI+FinFET双技术路线超越之道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成都高新区西部园区,代号“Fab11”的晶圆代工厂工地上,高峰期多达六七千的工人们正在如火如荼地工作着。

    这是中国西南地区首条12英寸晶圆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标准最高、体量最大的晶圆代工厂之一,也是格芯(GLOBALFOUNDRIES)在全球的第11座晶圆代工厂。

    时间回溯到2017年2月,当时,原中文名格罗方德的GLOBALFOUNDRIES,随着 “Fab11”项目落户成都,正式更名为格芯,这只是格芯融入中国市场的第一步。

    “当其他厂商都只关注于努力压榨更多的数字性能的时候,格芯想要做的更多。”

    格芯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白农在接受半导体行业观察专访时表示,坚定不移地走FD-SOI和FinFET双技术路线,服务中国市场,实现新的跨越,是格芯的目标与坚持!

    1
    整合并购,投资未来,230亿美金的布局
    年销售额增长率15%,市占率11%,从2009年成立的短短几年内,格芯是如何成长成为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格芯的成长壮大之路。

    china0513-624x468

    格芯脱胎于AMD。2008年,AMD将晶圆制造业务卖给中东阿联酋阿布扎比先进技术投资公司(ATIC),以建立专注于晶圆代工的半导体制造企业,之后还引入了穆巴达拉发展公司(Mubadala)的国家大基金。

    2009年3月2日,一个全新的晶圆代工厂GLOBALFOUNDRIES就此成立。

    成立之初,GLOBALFOUNDRIES的主要业务就是承担AMD处理器和图形芯片的制造,并在此基础之上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

    半导体一直是一个追求规模经济的行业,通过整合并购来快速发展壮大,实现经济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三级跳”,是半导体企业的一张王牌。

    2009年十月,刚成立不久的GLOBALFOUNDRIES便以现金形式收购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厂——新加坡特许半导体,也正是这一收购使GLOBALFOUNDRIES一举超越联电,成为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

    2015年,IBM倒贴15亿美元将其芯片制造业务出售给GLOBALFOUNDRIES。在此基础之上,2016年,格芯稳居全球晶圆代工第二把交椅。

    china0513-624x468

    “在格芯成立的近十年时间里,公司的独立股东已经陆续投入了约数百亿美元。”白农表示,“纯晶圆代工,是格芯的核心发展方向,而只有不断的进行技术研发和投入,才能够保持格芯在这个方向上的领先地位和优势。”

    2
    世界向东,格芯向西,与中国市场的双赢
    在格芯的全球布局版图中,中国市场深受重视。目前中国有将近80%芯片来自进口,提高芯片自给率势在必行,未来几年内,设计业将保持高速增长。格芯这两年在中国的大手笔投资,也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进入飞驰向前的快车道。 2017年2月,格芯正式启动成都300mm晶圆制造生产线的建设。

    该晶圆制造工厂为格芯与成都地方政府合资,共分两期建设,第一期为12英寸成熟工艺(180纳米与130纳米CMOS逻辑及衍生工艺),技术主要从新加坡引进,计划将于2018年正式投产,预计产能每月2万片;第二期为22纳米全耗尽绝缘层上硅(FD-SOI)工艺,技术主要从德国引进,计划将于2019年正式投产,预计产能约每月6.5万片。包含配套措施在内的两期投资总额约为100亿美元,预计最终将有约3,500名员工参与Fab 11的运营。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白农向半导体行业观察透露,格芯300mm晶圆厂之所以选择落地成都,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成都市政府对半导体产业极为重视并将支持深入实处,提供充满吸引力的财政、教育及其他激励措施。成都市政府明确表示,将建设半导体产业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其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在成都建设一个晶圆代工厂,而是要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完整的芯片设计和制造生态圈,将成都打造成为独一无二的半导体中心城市。“这个目标对格芯的触动非常大,也非常契合格芯打造生态系统的发展战略。”

    其次,成都具有非常成熟的招商及配套服务体系。在引入英特尔、德州仪器、富士康、西门子这些国际化企业的过程中,成都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也非常了解跨国公司的需求。白农表示,格芯与成都市政府的沟通非常顺畅,这也是格芯能够在短时间内顺利落地,Fab11建设全速推进的保障。

    china0513-624x468

    “同时,晶圆厂建成之后,需要大量的半导体专业人才进行维护和运营,我们在选址时极为重视人才因素。”成都拥有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半导体重点高校,培养了很多高端人才,帮助格芯在Fab11建成后,快速地招募到合适的人才。而且成都拥有非常宜居的生活环境,人才流失率也很低。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尽管其他城市也发出了诚恳的邀约,格芯最终决定在成都建设晶圆厂,并且还将在这里持续、长久地投入。”白农表示。

    以成都为发端,格芯正置身于巨大的历史机遇之中,不单为全国的电子制造商生产所需芯片,更可以在中国半导体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拥有独特优势和世界级技术资源的中国市场可信赖合作伙伴。

    3
    FD-SOI + FinFET: 双技术路线下的格芯
    “在2015年收购IBM半导体业务之前,格芯就认识到提供差异化晶圆制造服务的重要性。”白农表示,格芯与IBM有多年的良好合作历史,随着这次收购,服务于不同终端应用的制造工艺组合更加成熟,在2016年9月份, 格芯正式宣布FD-SOI(全耗尽绝缘层上硅)+ FinFET工艺双路线图这一核心战略。

    china0513-624x468

    为什么要做双技术路线规划呢?

    “针对高端市场,我们主推FinFET工艺。”白农解释道,格芯正在研发尖端的7nm FinFET工艺(7LP),预计明年开始量产。而FD-SOI技术能为应用提供独特的性能、射频功能、功耗、尺寸和成本组合,使其完美地匹配中国终端市场的需求 – 包括电池供电类、移动业务无线计算设备、物联网、无人驾驶/辅助驾驶及5G类应用。

    根据Gartner的研究显示,FinFET的设计复杂程度约为28纳米技术的两倍,而格芯22纳米FD-SOI工艺(即22FDX®)能提供14/16纳米FinFET技术的性能。充分利用软件控制的背栅偏置方法则能够带来更多设计灵活度,非常适合低功耗需求的应用。同时,它还支持利用电池功能的物联网应用所需的超低功耗系统及超低漏电设计库,适合高性能数字库与模拟射频电路的集成。此外,相比FinFET,FD-SOI的截止频率Ft/Fmax更高,可以支持更高的射频频段,包括毫米波频段,射频电路匹配性能更好。

    china0513-624x468

    22FDX 和FinFET 产品之间互相补充

    白农表示,虽然格芯没有公布在FinFET工艺和FD-SOI技术的分别精确投入金额,但是绝大多数的资金还是用于FinFET工艺。以22FDX为例,可以70%以上复用28nm体硅工艺的设备,无需二次投入。

    法国研究机构CEA-Leti的研究结果表明,FD-SOI工艺至少可以发展到7纳米。但正如格芯CEO Sanjay Jha所言,“在半导体行业,停止投资就是停止竞争”,发挥FD-SOI的低功耗、高可靠性技术优势的前提,是长期坚持不懈的研发投入。在前四大纯晶圆代工厂(台积电、格芯、联电、中芯国际)中,只有格芯有清晰的FD-SOI工艺发展路线图:德国德累斯顿工厂将在2017年量产22FDX,2019年量产12 FDX。成都Fab11二期投产后,也将提供约每月6.5万片的产能。

    china0513-624x468

    格芯的在FD-SOI领域坚持不懈的耕耘,以及先进制造能力,是FD-SOI大规模商用的制胜因素;而不可或缺、需要与之形成合力的,则是一个亟待发展的生态系统。
    4
    FD-SOI生态系统,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曾经,生态系统的不完善,是掣肘FD-SOI技术的一大难题。首先,SOI硅片相对体硅片的高成本,与规模经济不够,陷入互为因果的僵局。目前8英寸SOI硅片价格为300至400美元每片,而体硅片仅为30至40美元每片,价格相差十倍。而SOI硅片成本之所以高,又恰恰是因为规模经济不够,上游硅原片提供商只能将价格维持在高位。

    其次,基于SOI技术的成熟IP种类和数量,仍远远少于标准CMOS工艺。客户在设计相关产品时,缺乏经验、设计能力的不足,也无形中抬高了使用FD-SOI工艺的门槛。

    牵一发而动全身,FD-SOI生态破冰需集产业之合力。为此,格芯不仅持续扩产以促进规模经济,而且提出FD-SOI产业生态圈行动计划(FDXcelerator),通过与各个领域内最领先的伙伴合作,为客户的成功设计提供支持。从ASIC合作伙伴 、IP供应商、设计工具厂商,到设计服务供应商、掩膜服务供应商和组装/测试供应商,FDXcelerator生态系统涵盖供应链的方方面面,结合格芯的运营,以确保为客户提供高效的量产计划。

    china0513-624x468

    而在建的成都300mm晶圆厂,正是格芯主导发展FD-SOI生态系统的有力证明。无论是当前的22nm FD-SOI还是下一代的12nm FD-SOI工艺,格芯都在积极的寻求合作,打造独一无二的IP生态系统。此外,在今年举行的格芯技术大会上,Synopsys、Cadence等EDA厂商也都纷纷表示与格芯在FD-SOI工艺方面达成了合作。

    “尽管成都工厂现在还在建设中,格芯已经在同步打造基于22FDX的完整生态圈,如同磁铁一般,吸引更多的技术公司加入。”白农表示。

    5
    ASIC系统解决方案,成就中国客户
    2015年在完成对IBM微电子部的收购后,格芯将原IBM的上海、北京ASIC设计/开发团队收入麾下,不仅使得格芯中国的员工规模从之前的100人左右成长到200多人,更补齐了晶圆制造服务相配套的设计服务版块。针对不同类型的终端应用,包括新一代云服务,计算,储存,移动设备及有线网络基础设施, 格芯提供的系统级ASIC设计方案,集成了多方优势,包括丰富的IP组合和先进的封装选项。

    白农表示,格芯拥有业内应用最广的ASIC设计服务、高度差异化的IP、定制芯片和先进的封装技术,能够提供真正的端到端设计方案,帮助实现设计上的“一次成功”,并帮助产品快速进入市场。早在成都Fab 11还在建时,22FDX业务已经同步开展,格芯的ASIC工程师已在现场为中国的芯片设计公司提供22FDX项目的支持。

    格芯ASIC业务的持续增长,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加细致深入的本土化服务,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而客户设计能力的提高又促进了格芯在中国晶圆制造服务的发展,实现了双赢。

    6
    半导体的未来十年在中国
    格芯首席执行官 Sanjay Jha曾说过,现在半导体对社会的贡献只是开始,未来十年将会是我们生活中最具变革性的。而变革的焦点,就在中国。从共享单车到移动支付,在很多新兴应用领域,中国都悄然变身趋势领导者,而不再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终端市场的繁荣,同时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在一个多元化的市场,所需的产品和技术与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小公司拥有更多的机会,只要获得用户认可,就能够赢得市场。

    china0513-624x468

    格芯早就敏锐地看到,中国芯片设计业态的这些改变。”我们很难知道未来十年哪一家企业能够成长为巨头,也许有些现在还是小公司,但前途光明,我们也会尽全力配合客户的成长。”白农强调,以开放的态度投入资源,迎合市场的发展,格芯才能够抓住未来的发展趋势。

    另一方面,白农指出,中国设计公司更容易接受新的技术。

    成熟设计公司的策略倾向于规避风险,在工艺的选择上,同样会偏向于保守,跟随主流的工艺升级路线亦步亦趋。但国内的一些初创公司不同,他们更加敢于尝试,押注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正需要格芯FD-SOI这样的工艺平台来提高产品竞争力。

    除了支持初创公司之外,格芯还与高校进行密切的合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做好人才储备。“FD-SOI目前还比较新,如果学生在校就可以提前熟悉起来,并将经验带入之后的工作中,也能够推动FD-SOI技术的发展。”

    格芯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的高校开设专门课程,详解FD-SOI工艺、流片、测试的技术细节;并资助电子科技大学的优秀学生去德国学习;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不断推进FD-SOI生态系统的建立和产业的发展。

    7
    跨界融合,终身学习方为成功之道
    格芯是一家高度全球协作的跨国企业,白农这样形容自己的日常工作状态,“早上赶美国西岸下午时间,晚上赶美国东岸和德国时间,基本上一天16小时甚至更久,需要与客户或者同事交流。”工作之外,白农是一名长跑爱好者,这是他自我调节的生活方式。“工作中,每一段经历都能让我学习到不一样的东西。”回顾自己20多年的半导体从业经历,白农感慨道,必须时刻以海绵吸水的心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版图,才能够碰撞出跨界融合的火花。

    从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后,白农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英特尔担任微处理器设计工程师, 在做了几年技术之后,进入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顾问。白农发现,观察分析市场的发展和规律,然后将思考的结晶与企业决策者沟通,去影响其他人的想法,甚至推动企业革新的战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从中习得的分析方法和沟通技巧,对于之后的工作更是大有裨益。

    接着,白农又回到了半导体业界,进入高通负责全球业务拓展、产品管理和规划,刚好经历了高通从一家中型公司,成长为移动时代霸主的过程。加盟格芯前,白农还曾担任摩托罗拉移动事业部副总裁和三星集团业务拓展副总裁,制订移动和半导体业务战略计划和主导投资项目,直面半导体下游终端客户,也更加理解用户的真正需求。

    “这些不同工作角色中积累的经验,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绝不能抛开产品谈工艺,也不能忽略工艺去设计产品。”白农表示,应当充分认识到工艺和产品的紧密联系,理解客户需求和市场趋势,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工艺平台,这也是格芯的成功之道。

    白农认为未来十年甚至更久,是中国半导体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鼓励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投身半导体行业,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同时深入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跨界融合,终身学习方为成功之道!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白农

    china0513-624x468

    格芯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白农先生具有20余年的半导体行业从业经验,在战略规划、企业发展、市场营销和建立企业生态系统方面具有丰富的专业经验。其先后在摩托罗拉、高通、三星和新思国际担任高级主管,负责制定战略,在中国领导实施了多项战略计划和投资项目。他精通普通话与粤语,在大中华区拥有广泛的业务网络。白先生入职后将常驻上海,并向全球销售与业务拓展高级副总裁 Mike Cadigan汇报工作。

    在加盟格芯前, 白农先生在新思国际担任副总裁兼总经理,负责大中华区、韩国和日本地区的触控与显示业务。在此之前,他曾任三星集团的公司业务拓展副总裁,负责领导移动和半导体业务战略计划和投资项目的实施。在进入三星之前,他就职于摩托罗拉移动事业部,担任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业务拓展和公司风险基金管理,推动实施了多个对公司基础和发展意义深远的战略收购和资产剥离项目。在进入摩托罗拉之前,白先生就职于高通,先后在全球业务拓展、产品管理和战略规划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白农先生拥有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安娜堡市密歇根大学电机工程学硕士学位。在其早年职业生涯,他曾供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顾问,并在英特尔公司担任过微处理器设计工程师。

    关于格芯

    格芯是全球领先的全方位服务半导体代工厂,为世界上最富有灵感的科技公司提供独一无二的设计、开发和制造服务。伴随着全球生产基地横跨三大洲的发展步伐,格芯促生了改变行业的技术和系统的出现,并赋予了客户塑造市场的力量。格芯由阿布扎比穆巴达拉投资公司(Mubadala Investment Company)所有。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拥有十余年半导体产业从业经验。摩尔精英是领先的半导体专业服务平台,旗下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半导体招聘、媒体研究”。在创立摩尔精英前,张竞扬曾任: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8月

    NI中国区总经理陈健忠:面对挑战迎难而上,才有更多的机会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提起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s,以下简称NI),相信电子产业界的人都应该听过。因为这家公司不但是测量领域的翘楚,其在三十多年推出的一款革命性的工具LabVIEW,更是凭借简单易用的程序开发环境大大提升了开发效率,成为了行业的标杆。而纵观NI的四十几年发展史,这只是他们对产业贡献的冰山一角。

    china0513-624x468 NI的企业使命

    “自成立以来,NI一直致力于给工程师和科学家提供基于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提升生产力。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公司才能获得高速的增长”,NI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健忠先生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

    1
    与时俱进是企业的基因
    回到1976年,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应用研究实验室的詹姆斯·楚查德博士、比尔·诺林和杰夫·科多斯基三人在詹姆斯·楚查德家车库里创建NI的时候,他们只是为了提升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效率,对于公司的未来,他们也许没有更多的想法。现在看来,NI不但拥有了提高工程师和科学家生产力的产品,同时在加速创新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覆盖的行业也扩展到医疗、汽车、消费电子和粒子物理等领域。

    按照陈健忠先生的说法,能达成这样的成就,这与NI与时俱进的工作方式密不可分:

    他表示,在成立早期NI只是一个做GPIB接口业务的公司,源于当时他们看到了客户将测试仪器连接到电脑的需求,因此推出了GPIB板卡,挖到了第一桶金。

    随着技术和终端的进步,测试测量仪器也在进化,NI看到了传统仪器的弊端(如示波器和波形发生器虽然功能强大,但是价格昂贵,还有针对特殊任务设计,难以扩展)、还看到了PC逐渐流行的趋势,他们因势推出了LabVIEW和虚拟仪器的概念,利用PC的技术优势,弥补独立仪器和PC的差距。产品甫一面世,便获得了开发者的交口称赞。

    “这就成就了NI的第二次辉煌”,陈健忠强调。

    到了后来,NI发现应用需求的独特性,还有测量与自动化应用需要高级定时合同步能力。但依靠PC标准的I/O总线,如PCI/PCI Express、以太网/LAN和USB等,并不能直接实现这些能力的现状之后。推出了一个一个稳固的、基于PC的测量与自动化系统平台PXI。这个1997年开发并在次年推出的平台成为了一个业界标准,吸引了70多家公司组成了PXI系统联盟,推出相关PXI产品满足对复杂仪器系统有日益增长需求的终端市场。

    china0513-624x468

    模块化硬件可实现自定义

    到了21世纪第二个十年,NI方面又有了新的目标。

    陈健忠称,我们看到了新芯片测试的机会,我们也看到了终端自定义、二次开发的需求,因此我们将光投向了半导体和院校等多个方面。

    2
    半导体细分市场的契机
    在5G、无人驾驶汽车、物联网还有中国大陆自主可控发展的推动下,全球半导体产业进入一个新的成长快速道。但跟过去不一样的是,新应用催生了前所未有的新需求,这就给灵活、与时俱进的NI带来了新的契机。

    陈健忠对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说:“近年来迅猛发展的无线技术、MEMS传感器和物联网芯片等细分市场产品由于本身更新快,且定制化单品市场并没有足够大,但总量惊人,这就给NI带来了新的机会”。

    正如他所说,随着5G的日益临近,加上LTE Advanced Pro和802.11 ax等新无线标准的需求,带给当今的工程师新的测试挑战。这些标准加上包络跟踪(ET)和数字预失真(DPD)等新兴技术,使得在保证准确性和不增加成本前提下,减少测试时间以及提高吞吐量变得更加困难。对于终端开发商、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来说,如何提前应对测试问题,就成为工作的重点。NI则针对这些领域有了投入。

    基于PXI的测试解决方案将RF测量与混合信号仪器相结合,NI为RF功率放大器(PA)、RF前端模块、收发仪和集成模块等的批量生产测试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个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从特性分析到最终生产测试等不同阶段的需求,帮助用户降低测试成本以及缩短产品上市时间。而这一切都是PXI的灵活性实现的,陈健忠强调。他进一步指出,包括Qorvo等PA客户采用了NI的方案大大提升了其实验室验证的效率。

    “在MEMS传感器测试方面,NI也是有其优势的”,陈健忠说。

    随着物联网和汽车电子化的提升,MEMS传感器的需求日益提升,但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传感器在最终晶圆级测试会涉及到进行参数测量(包括测量寄生漏电流)和提取共振频率、环境压力和机械耦合等机械特性。在过往MEMS传感器的成本就占了总成本的50%以上,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获得优势,那就需要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测试办法。这时候NI灵活可配置的方案就有了用武之地。

    得益于FPGA的板载信号处理能力以及更快速的NI SMU测量功能,NI PXI解决方案能在不牺牲测量准确度的前提下提高测量速度。与需要使用多个台式仪器的前一代测试系统相比,不仅系统成本大幅降低,系统体积也大大减小了,只需占用极少的机架空间。

    NI中国半导体业务拓展经理何为女士也强调,NI的一体化测试设备能够大大提升MEMS的测试效果。

    从陈健忠的介绍中我们得知,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内的一些新兴芯片的兴起,其不确定性就给NI灵活的PXI带来了新的机会。甚至连SiP封装产品的出现,也给了他们灵活的PXI一个新的契机。

    china0513-624x468

    NI的PXI产品

    以上的这些客户需求,NI都是通过一个叫做STS的新平台去服务。陈健忠表示,在STS出现之前,他们的客户都一直在用PXI实现这些功能。但是后来随着市场发展,这些PXI系统在应用到产线上,会面临维护的一系列问题。这时候客户就提出了相关需求,进而推动了STS的诞生。

    这个灵活的、极具成本优势的STS架构在新兴市场的优势是那些固定的ATE供应商所提供不了的。从实验室到产线的数据复用更是STS不可复制的关键,陈健忠称。

    3
    携手高校为中国半导体培养人才
    和其他厂商一样,NI在中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中国集成电路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他们甚至还在国内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技术中心,更贴近地服务中国的客户。如果说这是一种眼前的投资;那么和高校的合作就是NI着眼中国半导体未来的一些布局。

    陈健忠告诉记者,NI有个院校计划,针对不同的专业(比如半导体、测试等),跟不同的学校合作。具体合作方式通常是NI给一个实验室提供全套的软硬件,同时还对教师进行培训,目的是让这些老师教学生怎么用工业上的工具解决遇到的问题,这个方案针对性比较广。

    尤其是针对射频方面,NI会去自定义一些相关课程。例如他们有一本专门制定的,针对Massive MIMO方面的教科书,为修这门课的学生提供NI的硬件、软件进行仿真,更好的融入产业界。陈健忠强调。

    何为女士表示,NI正在和西电合作半导体方面的课程。具体就是西电的学生利用NI的STS机器做实验,了解关于半导体测试的更多细节。除此之外,NI也在跟更多的院校合作,设置测试的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这只是比较传统的一方面。

    china0513-624x468

    NI和西安签订合作协议

    面对中国不仅在实验室的工程师,更多是封测厂半导体人才缺口很大的现状,NI方面针对现状,除了在传统一类院校合作外,也和更多的二三类院校合作,帮助培养相关的人才,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何为进一步指出。

    现在NI已经与金陵学院合作设置了全国第一家半导体测试的专业,定位就是给封测厂培养人才,所以已经有了一整套的培养计划,具体就表现在课程建设、硬件提供方面的合作。

    另外,NI和高校的一些产学研合作项目,让大学的学生来到NI,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的能力,帮中国产业界培养人才。

    4
    成功的秘诀
    从一个旁观者看来,现在的NI无论是公司,还是员工,现在都是处于一个不错的环境,如果要探求其成功的秘诀毫无疑问,与时俱进的精神是NI成功的基石,但有了这个只是决定了NI的下限,能成就今天的辉煌,应该还有别的原因。在陈健忠看来,对员工和客户的重视。他表示,NI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员工成功、合作伙伴成功和客户成功,才能造就NI的成功。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而对于工程师本身来说,如果想获得成功,则需要去给自己找多点挑战。面对困难的时候主动迎接,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带给你更多的机会。陈健忠表示。

    “我想起自己2001年底的时候,已经提交辞职信了,准备离开NI去另一间做负责中国、日本、韩国的director,当时我们的区域总裁知道后,问我想去哪儿,我说想去住在中国、日本或者韩国,然后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决定让我来中国,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新的挑战,全新的环境,我在中国有些认识的朋友也给了很大的帮助”,陈健忠以自己的经历说明了迎接挑战的重要性。

    而保持学习也是成功的一个关键。例如对于5G,我不是很了解,但我们要切入,那怎么办?我只能去通过去向人请教,在网上学习,最终达到我想要的目的,陈健忠补充说。

    在高压下保持冷静、不要放弃、保持一致性,是打开成功之门的最后一道钥匙。陈健忠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的记者。

    5
    结语
    过去四十年的每一次投入,都让NI获得了高额的回报,现在的新风口,NI再一次迎来了机会。在这个年轻且有活力的团队支持下,NI和中国半导体产业会走向一个怎么样的新高度呢?也许不久之后我们就能看到答案!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陈健忠
    作为NI大中华区总经理,陈健忠先生是一位拥有18年经验的科技行业资深人士。他带领公司制定营销策略、创造利润、提高销售额,同时他在管理多元文化团队和制定技术路线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成绩。陈建忠先生帮助公司实现了强劲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在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方面,以及员工的培养和管理上卓有成效。陈健忠先生目前的工作地点为中国上海,负责促进NI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业务增长。

    作为一名商业思想家,陈健忠先生涉猎了商业、金融、管理和科技等多个领域。

    1997年,陈健忠先生在结束了新加坡空军部队步兵军官生涯后加入NI,成为了一名应用工程师。之后的几年内,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了菲律宾市场,并首次将基金会现场总线(Foundation Fieldbus)技术引入了亚太地区。2007年,在任职中国区销售经理之后,他先后在北京、西安和广州开设了办事处。2012年,陈健忠先生任职中国区销售总监。之后,随着公司对台湾市场的开发,陈健忠先生又被任命为大中华区销售总监。2002年至2015年期间,大中华区见证了员工数量从100名到800名的扩张,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

    陈健忠先生拥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子电气学工程学士(一级荣誉学士)学位。

    关于NI
    自1976年以来,NI (www.ni.com) 一直致力于提供各种强大的基于平台的系统来帮助工程师和科学家提高效率和加速创新,以解决全球面临的重大工程挑战。 从医疗、汽车、消费电子产品到粒子物理等各行各业的客户正在使用NI的集成软硬件平台来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拥有十余年半导体产业从业经验。摩尔精英是领先的半导体专业服务平台,旗下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半导体招聘、媒体研究”。在创立摩尔精英前,张竞扬曾任: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8月

    Mentor中国区总经理凌琳: 专注,是从事半导体产业应有的态度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2016年底,EDA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西门子以45亿美元收购三大EDA厂商之一的Mentor Graphics,并入西门子工业软件部门(PLM),合并之后称为Mentor, a Siemens Business。

    在业界人士看来,Mentor被收购并不意外,但意外的是,收购Mentor的是西门子。而这次收购也彻底改变持续了36年的Mentor的命运!

    china0513-624x468

    1
    Mentor:赶上好时代的好公司
    好的公司总能赶上好的时代。

    Mentor作为一家优秀的EDA公司,就是在好的时代迎来了崛起的时机。

    Mentor成立于1981年,正是板级设计(高速电路板设计)盛行的时代,Mentor从这里起步,并将这块优势业务深耕至今,稳坐板级设计EDA市场的第一名。到了上世纪90年代,在整个半导体行业从板级设计向IC设计转变的过程中,Mentor也紧跟时代的脚步,迅速扩展到了IC设计EDA工具领域。

    1995年,Mentor推出了长盛不衰的旗舰产品Calibre,被称之为“连接设计和制造的桥梁”。

    时至今日,Mentor已经成长为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领导厂商,能够为客户提供极具优势的各类产品,比如市占率第一的PCB设计工具;ASIC流程中的Calibre平台在物理版图验证中DRC、LVS、RET/OPC也占据市场首位,DFT工具和硬件加速仿真平台也在各自领域占据优势地位。

    2
    前瞻性,保持增长的关键
    早在1989年,Mentor就率先进入中国。尽管当时市场主要以PCB板级设计为主,中国本土的IC产业仍在襁褓之中,整个市场的体量也没有现在这么庞大,但Mentor丝毫没有轻视中国市场和其未来的发展潜力。

    “2002年,Mentor中国区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重新设立了总部位于上海的办公室。而我当时作为最早的一批员工加入Mentor,成为了第七名正式员工。”凌琳先生在回顾这段早期历史时,不无感慨地说:“2000年初的时候,中国的IC厂商还没有崛起,产业生态也没有完善,整体的情况其实非常艰难。”

    极具前瞻性的行业嗅觉,让Mentor做出了在今天看来无比正确的一个判断——中国的半导体市场,特别是Fabless,一定会随着当时的中芯国际、华虹NEC、宏力半导体等一大批本土晶圆代工厂的崛起而蓬勃发展。15年后中国的半导体市场的巨大体量和繁荣生态,完全印证了Mentor当年决策的睿智。

    “到去年为止,Mentor中国区的年收入接近2亿美元,占全球营收近六分之一。而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区每年的平均成长率十分可喜,达到了20.4%;过去五年更是发展迅猛,接近27%。”凌琳先生在介绍中国区的发展情况时表示。

    面对近年来中国半导体投资遍地开花,特别是晶圆厂的建厂热潮,凌琳先生认为,中国对于高科技的投入和信心是正确的,国家意志驱动产业向高端制造转移的确是好事,但同时也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人才的巨大缺口。新建的工厂和设备都需要人来运作,无论是有经验的管理团队,还是巨大的工程人员缺口,都将成为最大的隐忧。另一点是需要考虑重复建设的风险,应分工去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Mentor早在2015年开始,就针对这一变化,做出了积极地应对:在上海、北京、深圳、成都之外,为南京、武汉、合肥、厦门这样的新兴半导体重镇也针对性地招聘和培养当地的技术支持工程师;从几年之前,就开始人才梯队的建设,在过去几年以既有的人才为班底,补充和培养新的血液,然后分兵到各个地区去协助客户进行研发。此外,半导体公司也会建设自己的EDA相关技术团队,Mentor为此开设针对性培训课程,为企业定制培养某个领域的人才,这样一方面能够缓解自身的人员压力,一方面也能够培养精通Mentor工具集的研发人才,增强客户粘性。

    3
    专注,Mentor的成功秘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Mentor目前已经形成11个品类的主要产品线,而在这11个品类中,有4条产品线是对应细分领域的第一名,分别是PCB Design,DRC(物理版图验证), RET/OPC(光学邻近修正)和DFT(Design for Test)。

    对于芯片设计及制造,更换EDA工具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任意使用工具集及设计方法论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连晶圆厂制版(Mask)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客户在选择和切换EDA工具时慎之又慎。Mentor通过收购、购买IP、加大研发等方式来不断加强自己细分领域领先的产品。

    “有的公司像沃尔玛,拥有数十万种商品;有的公司像Costco,只有数百种商品,但质量严格管控,只做精品。Mentor更接近后者。少而精,是Mentor的产品管理哲学,虽然我们的产品线可能没有竞争对手那么多,但是非常专注于自己的王牌产品,精心打磨,保持市占率第一。” Mentor中国区总经理凌琳(Pete Ling)用一个非常简明的比喻,阐明了Mentor的核心理念——专注。

    2015年,Mentor的年营收为11.8亿美元,2016年增长到了12.8亿美元。凌琳先生表示:“根据近几年的情况来看,每年的增长率在6%左右。” 目前,全球EDA 市场的总体量约60亿美元,Mentor占据23%到25%左右的市场份额。

    4
    见证中国区的发展
    “从我2002年加入Mentor以来,我就知道Mentor是一家非常专注的公司,这一策略到目前都没有改变。”

    其实“专注”这个词也非常适用于凌琳先生自己。

    1999年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之后,凌琳先生始终都没有离开过工业软件领域。2003年加入Mentor,并一直工作至今。

    这期间,凌琳先生在Mentor担任过销售经理,负责华东区域的半导体客户,包括晶圆厂,设计公司,系统厂商。关注Foundry先进晶圆制造厂客户, 参与了中芯国际从0.13um至65nm制程研发和核心方案的销售和技术服务的管理工作;负责领导和管理中国区Foundry晶圆制造厂业务和设计服务公司业务,参与中芯国际从65纳米至28纳米以下制程,以及华力从55纳米至28纳米的RET/OPC,DFM和Yield-Enhancement的研发和核心软件方案的顾问和技术服务管理工作,直到2015年中担任中国区总经理,负责中国区的经营管理。

    可以说,凌琳先生见证了Mentor中国区从建立、发展、崛起的整个过程。现在,随着Mentor被西门子收购,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变化的呢?

    5
    与西门子合并,将如何改变?
    很多人都很好奇,Mentor被西门子收购之后会有怎样的变化。

    在凌琳先生看来,西门子和Mentor合并,更多的是核心技术互补、客户资源互通,实现良好的协同效应(Synergy)。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协同效应,凌琳先生深度剖析了Mentor与其他两家EDA巨头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1. Mentor在系统设计方面的营收占比大。从财务数据来看,约35%的年营收来自系统设计相关的产品线;从客户来源来说,约50%的客户是系统客户。可以说,Mentor从成立之初,就坚持“系统+IC”的组合拳,注重多样化的营收结构。

    2. Mentor更专注于自己的优势产品线 。以Calibre、PCB产品线为例,一旦占据了第一的位置并持续投入,其他厂商想要追赶是异常困难的。

    3. 2004年,Mentor选择退出IP市场。诚然,IP是一个很好的生意,目前Synopsys的很大一部分营收就来自IP,但出于高投入等经济考虑,为了集中资源在优势产品上,也需要合理地选择。

    西门子本身在智能制造、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汽车、能源等方面都有优秀的解决方案,但并不擅长芯片领域,通过与Mentor的合并,西门子能够加强在IC设计领域的实力。而对于Mentor来说,则是一跃跨入一个更广阔的市场领域,能够从单纯的EDA厂商转变为工业软件厂商,深度整合来自西门子的系统方案和资源。

    china0513-624x468

    6
    协同效应,提升价值和服务
    对于西门子来说,收购Mentor不仅仅是获得相关领域的核心技术,同时也收获了一群极富天赋的人才,因此他们承诺将会持续的投入资金,发展Mentor优势领域的技术,以期这些产品变得更强大,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这一承诺也使得Mentor上下对于产品未来的研发蓝图更有信心,消除了公司在发展方向上的不确定性。

    而这次合并,也帮助西门子和Mentor一举登顶工业软件领域的第一名(此前西门子工业软件第四、Mentor第六),规模经济、赢家通吃的优势,也是促成这次合并的重要因素之一。

    谈到合并后对未来的期望,凌琳先生说,“Mentor过去五年的高速发展,是多年来深耕本土客户的优势累积;未来五年,从大的环境来说,我们具备加速成长的可能性。无论国家还是产业界,都在加速投资,我们一方面专注于我们的业务,同时依托西门子的资源和资金加强我们的传统强项产品,并且寻找与西门子工业软件强化协同的点,以期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现在有芯片公司、系统公司、超级系统公司,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合并后的Mentor,可以扩展到更广泛的客户群去,以造就与其他两家EDA公司不太一样的竞争环境,致力于服务“中国智造2025”。Mentor很早就在系统、汽车电子等领域有成熟解决方案,也有很多与其他EDA公司不重复的客户,这是Mentor天生的优势;再加上西门子有更广泛的客户群,Mentor一下子从EDA领域的数百家客户,看到了一个更加辽阔的市场。

    7
    深度布局嵌入式应用,长期投资汽车电子
    今年是Mentor进军嵌入式软件技术领域的第21年。

    20年前,嵌入式市场相对比较小,现在突然迎来了好时机。随着物联网和汽车电子的蓬勃发展,嵌入式软件在汽车内装核心技术、智能电网、智能电表等领域被大规模应用,这也说明Mentor在20年前的投资方向是正确的。合并之后,结合西门子在工业软件和医疗领域的深厚积淀,Mentor的嵌入式业务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

    近年来,汽车电子市场异常火热,Intel、高通、英伟达、NXP等巨头纷纷重金投入,Mentor也在该领域进行了长期的布局。

    china0513-624x468

    Mentor很早就进入了汽车电子领域。最近,Mentor在原有解决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了DRS360集成平台,这是一个集成的开发环境,集成了雷达、测距以及感应器等各种设备,以便于客户、OEM厂商来进行智能汽车的制造和开发。在这一领域,Mentor也取得了ISO26262认证。

    “我相信,智能驾驶,智能汽车制造、智能穿戴设备,使嵌入式技术有更广泛的应用,对Mentor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市场。”凌琳先生还表示,使用Mentor提供的集成开发环境,不仅能够加速设计,同时还能够帮助厂商来进行汽车安全方面的认证。通过DRS360平台的验证,客户设计的安全等级能够达到5级安全驾驶标准。

    那凌琳先生如何看待汽车电子中至关重要的安全问题呢?

    Mentor的汽车电子部门在跟芯片厂商接触的过程中发现,芯片厂商常常不了解自己的芯片进入汽车应用之后到底会怎么样,对潜在的复杂工作环境和严苛的可靠性要求缺乏经验。

    “但是DRS360集成开发环境,能够帮助厂商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产品,也能够帮助客户通过汽车安全的验证,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那些新进入汽车领域的半导体厂商的学习成本。”凌琳先生在谈到DRS360这一产品时表示。

    同时,西门子工业软件部门数据显示,它在汽车电子领域的营收是各个细分市场中最高的,强强联手,不仅提供强大的芯片设计工具集,也提供完备的系统设计工具集,进一步提升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总体价值和服务。

    8
    中国半导体是充满竞争的朝阳产业
    对于“半导体产业是否夕阳产业”的争论,凌琳先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标准:供需关系是核心。首先看市场需求(大不大),其次看产出供给(是否充足)。目前,我国的芯片自给量严重不足,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供不应求的情况经常出现,因此是一个充满机会的朝阳行业,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从当前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也是如此。去年,魏少军教授在ICCAD演讲中提供的数据就很有说服力,4300多亿的产值,三个“1000亿”的数据(芯片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均超过1000亿年营收)也说明中国半导体产业还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当然,问题也存在。国内一些公司会“一窝蜂”地开发同质产品,而不思考如何创新,导致利润低下,竞争过度,这样的恶性竞争明显是不健康的,一定会被淘汰。那保持中国半导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有哪些呢?凌琳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

    首先,技术创新是本源。没有创新,就没有下一代的产品,没有吸引人的产品,就不能带动消费,行业就会走下坡路。

    另一个核心要素是人才。如果没有优秀人才来加入这个行业并为之奋斗,半导体产业真的会变成夕阳产业;只有让年轻人觉得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值得去奋斗、去发展,这个产业才能够变得更朝阳。

    9
    支持小微创业公司,着眼未来
    在充满机会的中国半导体产业中,其实绝大部分仍是中小型公司。根据魏少军教授今年在DAC会议的分享,2016年中国1362家IC设计公司中:

    • 从营收角度,只有161家,年产值超过1亿人民币,而742家小于1000万人民币;这说明,大部分都是非常羸弱的,体量很小的企业。

    • 从盈利状况来看,1362家中,只有500家是盈利的。从这里可以看到,真正有实力可以持续进行投资、研发、购买EDA正版软件、正版IP的是非常有限的。

    • 从人数来看,人数超过1000人的只有12家,小于100人的是1207家,都是小微企业

    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到,从规模和效益来看,中国大部分的Fabless公司还很难跟别人去竞争,无论是碎片化,同质化情况都很严重。

    在中国本土客户“野蛮生长、也大浪淘沙”这一波浪潮中,凌琳先生表示,Mentor作为一家EDA公司,从十多年前就有扶持小微企业的计划——Term for Start-up Program。具体来说,在小微企业成立的前18个月,以很低的价格提供授权,以支持小微客户在创业初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EDA工具和技术支持。18个月之后,如果小微客户发展良好,成功上市,就切换到正式的商务流程;如果没有,可以根据对方的产品和运营状况,有条件续期。因为所有正版客户都可以去数据库提问和获得工程师的帮助,这种服务方式使得小客户能够更加快捷地得到解决方案。此外,Mentor还跟地方政府,孵化平台、大学和研究所合作,降低创新和创业的成本,积极地扶持未来的明星企业。

    一方面扶持创业公司,希望他们中有更多可以获得成功,培养更多未来的潜在客户; 另一方面也是打击盗版,增进合规化。凌琳先生不无自豪地说,“作为一家工具提供商,Mentor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做出了一份贡献!“

    10
    芯片只是手段,系统和产品才是终极目标
    现在,芯片设计和系统设计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芯片公司开始做系统,系统公司也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团队。

    为什么很多手机厂商(苹果、华为,小米等)都想要自己做芯片、设计AP呢?

    以苹果为例,从iPhone4开始,苹果开始设计自己的AP芯片,这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差异化”的需求。苹果将自己的手机以六七百美元的高价出售,就不能在质量和功能上与两三百美元的手机相同,做差异化的市场迫使他们自己设计芯片。除了差异化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需要自己的产品在某一方面跑分特别好,才能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比如说低功耗,这也是延长产业链的原因。

    Mentor总裁兼CEO Walden C. Rhines曾经说过,“你以为自己做的是一个产品,其实你做的产品永远是别人系统的一部分。”

    这句话就提醒了我们一点,芯片厂商需要明白,很多产品都是系统嵌套系统的结果,芯片只知道自己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远远不够。无论你生产什么样的芯片,如果不知道顶层的系统是什么,其实做的芯片可能是不合格的或者是不够好的。当芯片的要求来源于最终系统的要求时,才能真正定义芯片需要达到什么指标。

    那芯片公司怎么样抓住未来的应用端趋势呢?

    11
    物联网,中国市场的爆发点
    凌琳先生认为,物联网和智能硬件,都将是很广泛的市场。虽然物联网刚刚起步,现在能够看到很多增长的可能性。以前的电视机就是电视机,现在的电视机都是互联网电视机,可以购买和订阅丰富的内容;NB-IoT在智能电网、智能电表里面已经有很多应用,不少公司在角逐这个市场。

    另一个就是可穿戴设备,之前智能手环火了一阵,但是一直都没有达到智能手机的高度,主要原因是只单纯做了一个产品,并没有想到如何去利用数据。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能够采集到更多的数据,这些数据经采集、存储和处理之后,是有很大价值,例如在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的情况下,实时测量血压、心跳的智能医疗,可能是一个大的市场。

    此外还有一些工业上的应用,数据中心、网关和IoT节点。数据中心的本质是海量的计算能力,以比较经济的方式,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通过网关来分配给各方面,最终影响IoT的节点,而终端用户通过安全的设置来享受到服务。

    凌琳先生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客户在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图像、机器人、医疗、传感器等等,未来的应用市场有无限的想象空间。例如一个专注于图像识别和机器视觉的客户,以前做无人机方面的图像识别,后来运用到工业用的精确定位机器手臂。还有一些客户,他们做的视觉识别摄像头应用到安全城市,帮助警方破案,通过海量的摄像头识别区域内所有人脸,它的特点在于不止聚焦一张脸,通过特别的算法同时识别五十张脸的特征来匹配图像,通过后台的计算来匹配人的特征。

    “这只是一些视觉识别芯片的公司衍生出的新的应用,所以,我认为这些应用最终的场景是多样化的,但是背后的核心都是IC,通过理解系统厂商的需求,另外加上数据分析,得到快速的解答。IC是一个手段,是构成智能设备的基础。搭建了基础之后,要想清楚之后的系统是什么,到底要卖给谁,系统厂商是谁;或者本身就是系统的定义者,要理解怎样去构成系统,系统最终要向谁服务。“凌琳先生表示。

    china0513-624x468

    12
    专注力和创新力,通往成功的阶梯
    在聊到日常的时间管理时,我们发现,凌琳先生的“规划统筹学”和EDA工具,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设计顶层规则,要事第一,例如永远把生意和客户关系摆在第一位,优先处理;其次,要把全局看清楚,这个星期要做哪些事情,下个月有哪些计划;然后,再做局部的优化,哪些事情是可以忽略的。严格控制会议时间,约束不必要的麻烦。一天的工作安排,难免会出一些意外状况,凌琳先生通过将对这些事情的处理融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巧妙地化解突发事件带来的压力,例如边去喝自己喜爱的咖啡,边找下属恳谈、解决棘手的问题。

    工作之余,凌琳先生是一名超高水准的网球爱好者。他非常热爱这项既有对抗性、也有技巧性和乐趣的运动,从小开始练习,一直坚持至今,大学时还曾获得上海高校网球联赛复旦赛区的冠军。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全神贯注的时光,不仅仅是一种释放压力的途径,更加形成了他长时间保持专注的习惯。

    在提到给读者,特别是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建议时,凌琳先生认为,专注力和创新力至关重要。

    首先,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是在这个行业有所建树,最重要的品质。半导体行业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技术领域,需要在某个方面有长时间的积累和付出。而年轻人容易被周遭的外部因素打扰,例如过度的关注金钱回报,而频繁地切换方向,反而容易错失机会。就和打网球一样,网球比赛中,常常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决出胜负,关键时刻,谁能够保持专注和好的状态,谁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第二点是创新力,用脑、用心,方能超越既定的范围,达到更广阔的高度。凌琳先生分享他自己早期参加工作时,考虑到单纯出售一个授权的收入是有限的,能不能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这样一方面可以获利更丰,另一方面对客户也更有价值。

    “很多年轻人,老板让他做什么就做什么,觉得完成任务就可以了,但是我认为,年轻人应有创新的意识,想得更远,做得更多。就像创业一样,用心去做一件事情,才可能做的好。”凌琳先生表示。

    大多数人的差距其实很小,为什么不同的人取得的成绩,可能会有云泥之别,就是因为每个人投入的专注和创新力不同。只有保持专注,创新思考,并且持之以恒,才能够实现更高的个人目标。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凌琳

    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自2003年1月加入Mentor Graphics,先后担任了华东区域的Senior Account Manager、中国区Strategic Accounts Director,并于2015年8月起,成为Mentor Graphics中国区总经理,负责中国区的经营管理,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国际公司的本土化,为中国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积极倡导并亲自建立高效、专业的销售及技术团队。并扩大销售网络,为更广泛的中国客户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和解决方案。在此之前,凌琳还曾任职于唯智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优利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

    关于 Mentor

    Siemens 业务部门 Mentor 是电子硬件和软件设计解决方案的世界领导者,为世界上大多数成功的电子、半导体和系统公司提供产品、咨询服务和屡获殊荣的技术支持。当今电路板与 半导体元件变得更加复杂,并随着深亚微米工艺技术在系统单芯片设计的深入应用,要把一个具有创意的想法转换成市场上的产品,其中的困难度已大幅增加;为此 Mentor Graphics提供了技术创新的产品与完整解决方案,让工程师得以克服他们所面临的设计挑战。明导(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是 Mentor Graphics 中国区总部。了解更多,请访问网站:http://www.mentor.com。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8月

    【头条人物】Cadence全球副总裁石丰瑜:做半导体匠人,迎接未来的挑战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从一个基层员工到董事会成员,从严肃的日企到开放的美企,从IT消费电子到芯片设计,从传统的半导体到人工智能的挑战。这些变化和跨度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现在,他作为一个站在半导体行业最上游的EDA企业领导者,横观产业生态和商业脉动,纵览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他却称自己仅仅为一个“半导体匠人”。

    这一位“匠人”就是Cadence全球副总裁石丰瑜先生。

    china0513-624x468

     石丰瑜(Michael Shih):自2014年8月担任Cadence全球副总裁,负责亚太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新加坡运营。他出生于台湾,在台湾交通大学获得电子物理学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电机工程硕士学位,精通中文、日文和英文。 他在半导体和通讯技术行业拥有超过20年的丰富经验,在加入Cadence之前,他曾担任富士通全球资深副总裁兼亚太区董事长,及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公司CEO。

    1
    谈到EDA行业,Cadence永远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EDA行业的领头羊是Calma、ComputerVision与Applicon。 从八十年代中开始,MENTOR Graphics、Daisy、Valid占有了市场的最大份额。

    而那时Cadence的创始人Joseph B. Costello还梦想着成为一名物理学家。

    机缘巧合之下,Costello进入电子行业。1986年,Costello成为SDA的总裁。

    1988年,SDA与另外一家EDA公司ECAD合并,更名为Cadence,Costello出任CEO。1988年到1992年,是Costello成绩最突出的年份。在他的领导下,Cadence通过不断扩展、兼并、收购,从1988年的排行榜老七,成为1992年的行业老大。

    时至今日, Cadence已经成长为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半导体知识产权核(IP核)、设计服务全球领先的供应商。EDA主要的四大产品线包括: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解决方案(DSG)、系统级验证解决方案(SVG)、全定制设计解决方案(CIC)、芯片封装及系统板级设计解决方案(SPB)。IP核主要包括Tensilica DSP IP、接口设计IP、DDR存储器IP、模拟IP及其他外围总线IP。

    china0513-624x468

    Cadence公司

    2
    到Cadence,做不一样的事情
    2014年,石丰瑜正式加入Cadence,担任Cadence全球副总裁,掌管亚太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新加坡/南亚地区业务。

    在加入Cadence之前,石丰瑜曾在富士通工作了22年。

    1992年,在Cadence已经成为国际首屈一指的EDA公司的时候,石丰瑜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电子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石丰瑜加入了富士通,这一做就是22年,直到2014年加入Cadence。在富士通工作的22年,石丰瑜有20年是在富士通半导体工作。从基层的员工做起,经过15年的时间,成为了富士通的董事,在风格严肃保守的日企,可以说是外国籍进入董事会的第一人。

    “虽然现在日本的半导体公司在全球的产业地位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势,但它们的历史底蕴还在,不难发现日本的百年企业不在少数,基业长青,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在富士通的最后两年,石丰瑜进入了富士通的另一核心部门——IT部门,负责大中华区业务。IT部门的产品领域极其广泛,从服务器到存储,从语音到软件,可以说是兼容并包,无所不有。

    虽然还是在同一家公司,但是所做的事情与之前完全不同,客户也完全不同。这对石丰瑜来说,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做事的方法上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却也同时培养了自己对于外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

    2014年,在富士通工作了22年之后,石丰瑜希望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迎接不一样的挑战。

    3
    EDA从百花齐放到一枝独秀
    那么,到Cadence能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呢?

    在石丰瑜加入Cadence之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Cadence从工具提供商向系统服务商的转型。“这种转型既可以说是形势所迫,也可以说是大势所趋。”石丰瑜表示。

    长期以来,EDA行业的大公司往往通过并购,来获得某些关键新技术,或者补充现有产品的功能。Cadence也不例外,历史上整合并购了数十家小公司。

    2013年, Cadence以3.8亿美元现金收购IP供应商Tensilica。Tensilica的核心产品为可配置处理器IP,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网络通信设施、汽车自动辅助驾驶系统及各种智能设备中, DSP IP每年专利授权收入在DSP IP细分市场连续多年占据全球第一。

    Cadence收购Tensilica,不仅获得了优势产品,同时补足了作为转型系统级服务供应商的重要一环。 IP也成为了目前Cadence增长最快的产品线。

    “但是现在,大的并购越来越少,不是Cadence不想去进行并购,而是没有合适的对象。”石丰瑜表示。

    早年前,石丰瑜曾经参加过全球最知名的EDA展会:DAC (Design Automation Conference),在他的印象中,当时的EDA行业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盛况空前。

    “当时行业内外存在着太多的想法、太多的问题。只要你有想法,敢于挑战,敢于推陈出新,帮助IC设计公司、硅片厂商,解决掉一个问题,帮助他们把产品设计出来,提高产品的良率,对于EDA公司来说,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石丰瑜表示。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EDA公司被并购了,时至今日,能够被并购的公司越来越少。

    这时候,Cadence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创新从哪里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转换想法,寻找新的出路。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 近年来Cadence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已经达到了每年销售额的37%。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Cadence今后不会通过并购来扩充技术。“只要有好的机会,肯定是还会进行并购,这样产业才能健康发展。”石丰瑜表示。

    china0513-624x468

    4
    成就Cadence辉煌的三大战略
    进入21世纪以来,Cadence也在不断调整自身的战略,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在掌管Cadence亚太区,包括中国大陆、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业务在内的全球副总裁石丰瑜看来,Cadence的战略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持续创新。无论是收购,还是公司内部的研发,都是为了保持公司的持续创新。从1982年成立至今,在Cadence三十多年的辉煌历史中,几乎每隔几年就会进行一次收购,扩充和整合自己的产品线。

    其次是采取与时俱进的战略。在上世纪80年代,Cadence主要以IDM为主,上世纪90年代到2010年之前,则开始从垂直分工转型到水平分工。而现在芯片和系统的结合正在成为趋势。在不同的阶段,Cadence认为市场需要不同的工具,开发什么样的工具,用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

    “每一个不同的机遇,对于Cadence来说,都是一次转型。在系统的影响下,要帮助客户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整个开发过程,这也会影响整个公司的产品开发和战略。与时俱进的发展战略是Cadence在过去30年里能够保持良好发展的原因。”石丰瑜表示。

    第三个就是,公司必须要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伙伴关系。Cadence CEO陈立武先生( Lip-Bu Tan) 从2009年执掌Cadence以来就一直强调这种伙伴关系,而该关系的核心是“谦虚”。也就是说,Cadence与客户以及生态链的合作伙伴必须建立在共同的价值基础之上。石丰瑜非常认同Lip-Bu Tan的这一观点,他表示,正是在Lip-Bu Tan的邀请下,他才决定加入Cadence。

    5
    并购减少≠行业悲观
    对于近年来整个半导体行业大型并购频发,公司越来越少,很多人会担心,大公司们垄断了市场,行业的创新是不是就此停止了?

    对于半导体行业的并购,石丰瑜表示:“这只是短期的资本现象,背后是半导体行业的‘规模经济’。也是因为厂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发现要想支持公司的生存,提供更多的产品,就必须要保证公司做的更大。如果芯片的数量过少,面对的市场不够大,就难以维持公司的生存,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说,大型并购的发生,大型公司的产生,也与当前半导体领域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有关。

    随着并购后产品线的整合和研发成本的控制,有一些人开始看衰EDA行业,认为曾经这个毛利率最高的产业,已经步入了下坡路。

    但是从Cadence近几年的财报来看,这种悲观论点,显然是杞人忧天。

    2015年,Cadence的营收达到了17亿美元,2016年增长到了18.2亿美金,预计2017年将会达到19亿美元以上。可以说每年都保持以一亿美元的速度增长。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也能够看到这个行业还在很健康的成长。其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呢?

    石丰瑜认为,虽然表面上来看,老客户减少了,但是在更多应用领域中,新客户正在不断的出现。“两三年前开始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系统客户开始自己设计芯片。前一阵子小米就推出了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石丰瑜表示。

    但是,由于芯片设计的高门槛,系统公司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实施,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遮遮掩掩的来做。如果EDA厂商有办法降低芯片设计的准入门槛,使得芯片设计更加高效,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行业,从而推动行业的发展。

    其次,过去整个芯片行业都集中在芯片设计,而系统和芯片设计基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部门。但是现在,这两个部分越来越多的结合到一起。在芯片设计之初,就必须考虑到芯片和系统其他部分的相互影响。这是EDA厂商必须考虑的的一个趋势。

    与此同时,整个EDA行业都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过去几年的数据显示,EDA市场依然每年在增长,虽然速度不快,但并不代表以后就没有大的发展,石丰瑜认为主要是EDA行业在等待新的应用出现,等待新的爆发机会。

    6
    新技术下系统公司改变EDA行业
    在石丰瑜看来,随着系统公司的进入,芯片设计领域变得与以往不同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不断整合并购,系统厂商发现可供选择的供应商越来越少了,这就迫使系统厂商开始考虑自己设计芯片。

    同时,随着芯片复杂度越来越高,研发时间越来越长,不见得每一家公司都能够与客户在时间上配合得很好。简单来说,手机厂商可以每年推出一款新的手机,但是芯片厂商很难跟上手机厂商的速度,每年推出一款全新的芯片。

    目前来说,系统公司的业务已经占到了Cadence业务的45%左右。有很多系统公司早已涉足芯片设计领域,现在还有很多新加入者,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对芯片设计领域也开始感兴趣。

    另一方面,芯片设计上的挑战,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比预想的要大。例如刚开始使用金属铝来做互连,随着工艺制程的不断推进,铝工艺遇到了温度升高导致电迁移等很多问题;从铝互连过渡到铜互连之后,又面临着新的设计挑战。再比如绕线,厂商会希望绕线能够更有效率,从而减少芯片面积,降低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EDA厂商也需要处理很多的问题。

    当芯片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运行的系统越来越复杂,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人手所能做的工作越来越有限。现在在进行验证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情况,面对各种各样未知的挑战。

    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些问题跟与EDA厂商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石丰瑜并不这么认为,“这些未知的挑战,如果在芯片流片之前,在设计阶段就能解决的话,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很多的问题,减少研发的时间。这才是EDA厂商目前最大的价值所在。”

    china0513-624x468

    Cadence Virtuoso System Design Platform

    7
    从工具厂商到系统服务商
    为了应对以上种种变化,Cadence也在不断的调整自己,无论是从业务结构,还是产品线,都在不断的适应市场趋势。最明显的体现在产品线的变动上。

    目前,Cadence主要的四大EDA产品线包括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解决方案、系统级验证解决方案、全定制设计解决方案、芯片封装及系统板级设计解决方案。IP核主要包括Tensilica DSP IP、接口设计IP、存储设计IP及其他模拟IP。

    众所周知, IP业务的毛利率可能没有EDA工具那么诱人,那么Cadence为什么一定要坚持做IP呢?

    在石丰瑜看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Cadence目前的理念是:“不过分强调某一项功能,更注重能够为客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全套解决方案。”作为一家系统服务公司,Cadence必须更多的强调整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IP业务必不可少。

    “以前更多的情况可能是,A公司前端做得好,B公司强项在后端,C公司则是长于验证,客户就会选择不同的厂商做产品的不同部分。但是随着系统功能愈加复杂,这样做会带来很多问题,协同变得非常关键。”石丰瑜表示。

    其次,EDA公司需要帮助客户最快的解决问题,“Faster”是这个行业的真理。EDA工具软件帮助客户建立流程和方法学;而优质IP则能够帮助他们简化芯片设计,缩短项目时间。作为全球领先的IP供应商,Cadence提供给客户通过硅验证的成熟IP,帮助客户大大节约Time-to-Market。

    并且,Cadence也凭借着自己的明星IP产品,例如Tensilica DSP IP,积极地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计算等新兴领域进行战略布局,能够更快更好地帮助相关领域的客户及合作伙伴,开发出相关领域的产品。

    “IP是目前Cadence成长最快的一个业务,过去几年,都保持着翻倍的增长速度。”石丰瑜也肯定了IP业务的地位。

    8
    聚焦汽车半导体、人工智能和物联网
    正是基于以上三大战略,Cadence也在持续关注科技前沿和全新应用领域。石丰瑜总结了目前Cadence看好的三大应用领域。

    首先是 汽车半导体市场。

    汽车半导体过去主要集中在汽车控制领域,由于汽车的体量没有智能手机那么庞大,所以很多人一度认为汽车市场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市场。

    但是,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的技术使得汽车在人们生活中的定位发生了改变,从之前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生活空间的一部分,汽车也成了除了办公室、家庭以外的第三个主要的活动场所,未来几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另一个主要的发展空间就是 人工智能。

    在石丰瑜看来,人工智能的前途不可限量,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半导体领域。

    随着神经网络应用的日益深入和复杂,对计算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同时,神经网络的自身架构在不断更新换代,新网络、新应用和新市场也层出不穷。业界亟需一款针对嵌入式系统量身定制的高性能、通用型神经网络解决方案,不仅应该具备极低的功耗,还应拥有高度的可编程能力,以适应未来变化,降低风险。

    china0513-624x468

    Cadence Tensilica Vision C5 DSP

    2017年5月4日,Cadence推出了业界首款独立完整的神经网络DSP – Cadence Tensilica Vision C5 DSP。主要面向对神经网络计算能力有极高要求的视觉设备、雷达/光学雷达和融合传感器等应用量身优化。针对车载、监控安防、无人机和移动/可穿戴设备应用,Vision C5 DSP 1TMAC/s 的计算能力完全能够胜任所有神经网络的计算任务,并且计算精确,拥有多核心设计架构,支持多TMAC嵌入式解决方案。Vision C5 DSP针对的是经常运行多个神经网络的应用。由于其可编程特性,该解决方案具有未来升级空间,并且能够随着设计的改变而支持新分层。

    基于摄像头的视觉系统在汽车、无人机和安防领域最为常见,这种架构需要两种最基础的视觉优化计算模式。Vision C5 DSP作为专门针对于人工智能推出的IP核,在石丰瑜看来,虽然人工智能可以用CPU、GPU以及专用的芯片来做,但是Cadence还是选择了DSP架构。同时DSP也非常适用于Cadence所看好的汽车领域,以及大有潜力的智能监控、无人机和机器人领域。视觉处理系统必须设计全面,适用于所有平台,并同步开发硬件和软件。为了开发这项技术,设计人员必须使用支持高效算法的工具和IP,采用的硬件平台也需满足每个应用程序的目标成本和功耗要求。从系统层面来看,Cadence可以支持嵌入式视觉设备的设计人员尽可能最快速的高效地开发变革性产品。

    第三个就是 物联网市场。

    虽然物联网被热炒了很多年还未完全落地,依然呈现出“雾里看花”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物联网这一概念已经在中国落地生根,我们身边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最近火热的共享单车,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应用,但它本质上就是一个成功的物联网案例。共享单车并不是因为物联网概念的出现才诞生,而是因为单车的使用模式要求它必须联网,IoT帮助解决了这一问题,所以共享单车才很快开花结果。这才应该是物联网得以成功的正确路径。“科技可以颠覆传统观念,创造新的应用!”石丰瑜对现在的物联网应用发展总结到。

    china0513-624x468

    9
    人工智能浪潮下的EDA行业
    谈到人工智能,石丰瑜说, “一家公司如果没有人工智能的战略,迟早会被取代。”

    “Smarter! Faster!”这是Cadence下一代的解决方案战略。为了应对越来越复杂的IC设计挑战,Cadence很早就开始在下一代的EDA工具布局机器学习功能。

    譬如之前的绕线问题,传统的解决办法是运用数学模型或者依靠过去的经验,但随着系统复杂性越来越高,工程师的精力和智慧不见得能很快地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那能否利用过去一些比较好的模块来帮助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得工具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更加聪明?

    验证功能也是如此,没有谁能够保证验证百分之百成功,如果验证可以更加智能,就能够尽可能的缩短时间。就如同医生治病一样,一个病症怎么去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症状,采用不同的药物。

    这些都可以用人工智能来进行处理,也是Cadence正在布局和规划的方向。

    那么,人工智能的出现,是否会导致工程师和EDA行业的消失呢?这就需要把握好自己的定位,石丰瑜多次在公司里对自己的工程师强调,“我们必须对于人工智能的出现抱有戒慎恐惧的态度。”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当人工智能的发展威胁到工程师的工作,威胁到行业的存在时,就需要认真考虑“为什么客户需要工程师,而不是人工智能的支持?工程师能够为客户提供哪些不一样的东西?”

    石丰瑜经常鼓励自己的员工要懂得分析,懂得提建议,懂得做一些机器做不了的事情,要学会从工具的提供者,转变为系统的支持者,为客户提供更多他们所需要的服务。

    “做单纯会按钮的人,以后就没工作了。”石丰瑜表示。

    10
    半导体行业是不是夕阳行业
    FinFET技术发明人、FD-SOI工艺发明人、国际微电子学家胡正明教授曾经说过,以前半导体行业能够以百分之二十的速度进行增长,主要原因在于半导体行业还没有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半导体行业的成长曲线将会越来越贴近于全球GDP的成长曲线。

    石丰瑜引用了这段话,并提出半导体行业不是夕阳行业。近年来半导体产业的增速放缓,绝不代表行业的衰落,而是因为整个行业趋于成熟。

    近些年来一直有很多人在猜测摩尔定律什么时候会达到极限,其实这个话题在上个世纪就有人提出。石丰瑜表示,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学习的时候,他的导师就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个话题,更是强调摩尔定律已经到头了,但是经过了将近30年的发展,摩尔定律依旧没有达到极限。

    在石丰瑜看来,我们过度的关注了摩尔定律的极限。要知道,摩尔定律并不是一个科学定律,而是一个在归纳、统计基础上,所总结出来的市场规律。

    之前我们的工艺都是基于平面的,谁能想到之后还会出现3D的工艺呢? CPU领域也是如此,过去我们过分的关注单个芯片的计算速度,但是随着谷歌TPU等人工智能专用芯片的出现,我们发现其实CPU改变结构也可以用来进行并行计算。

    所以说推动摩尔定律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从工艺方面来着手,我们也可以从架构方面做些革新。将我们的目光从工艺转到其他领域,不要仅仅只关注光微缩,这将能够帮助我们的科技发展的更加长久,半导体行业的未来依然是令人兴奋的。

    china0513-624x468

    Palladium Z1

    11
    帮助中国企业少走弯路
    虽然中国在半导体行业起步晚,但近三年来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前面这三十年来创造的产值总和。目前中国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并且每年依然保持着高达两位数的增长。

    在石丰瑜看来,中国市场的增长主要跟两方面因素有关系:

    一方面来自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和系统公司,站起来了。

    这些公司不断的做大做强,就开始考虑如何能够推出与其他厂商不同的产品。手机厂商目前有很多开始涉足芯片设计领域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因。他们需要使得自己的产品更加难以被抄袭,但是很多外国的厂商很难满足中国系统厂商对于定制化的需求。

    这就使得中国的系统厂商开始去培养自己所需要的芯片厂商、初创企业,来推出他们所需要的产品。

    这样的发展方式与美国、日本的发展模式何其相似。这些国家的芯片企业之所以得到发展,也是因为系统厂商的需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芯片产业已经从之前的做大逐渐向做强转变,甚至在今后可能引领世界的潮流。

    但是中国的芯片产业想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是: 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人才不够,从业人员偏年轻,做高端芯片的经验相对不足。

    Cadence不仅持续与国内一些高校合作来培养人才,同时还致力于提出解决方案,帮助初创企业少走弯路。Cadence在这个过程中慢慢从一家工具型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为中国本土初创企业的崛起贡献力量。

    12
    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高端人才、好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呢?

    石丰瑜表示,“待人处事也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公司工作也罢,都不要轻易的对一件事情作出批判。当看到的事情与自己经验不符的时候,要站到对方的立场,换位思考,可能会获得完全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抱着这样的态度就会使得自己更加的谦虚。”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石丰瑜还是Cadence的CEO Lip-Bu Tan都非常强调 “谦虚”。

    “当你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方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采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使得别人更加容易接受。”

    大学时曾经参加过排球校队,石丰瑜在运动上是一把好手,但是他并没有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安排在打高尔夫球这些运动上,因为平时的工作已经非常忙碌了,常年飞来飞去,他更加珍惜与家人在一起度过的时间,每年都会抽空陪孩子们一起旅游。

    除此之外,石丰瑜也保留了自己的一点个人兴趣爱好——红酒。作为没有时间,却能够畅游世界各地的一种方式,石丰瑜可以从喝红酒的过程中体会到很多不一样的事情,也领略不同的人生态度。

    “葡萄的生长力非常顽强,它可以在世界很多的地方生根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想象酿红酒的人来自于什么样的背景,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做着什么样的事情,从中学会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方法,可以说喝红酒是自己与世界的一种精神交流。”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学习的心情,开放的心态,强大的心理面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13
    对后辈的一些建议
    “半导体行业到底是不是夕阳行业,这个行业在未来有没有发展前途?这不是大多数年轻人应该考虑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自己适合在什么样的企业上班,做什么样的工作,担当什么样的角色。”石丰瑜在谈到对于后辈的建议时说到。

    我们应当要先判断自己想做什么,不要看到别人赚钱多,就想要换过去,一味地盯着别人的路,只会让自己变得无路可走。应该先把自己的路规划清楚,勇往直前。坚持自己的道路,无论是做半导体,还是做其他行业,都一定能够做到最好。

    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半导体行业都还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目前中国正处在非常好的发展阶段。 希望年轻人选对方向,珍惜半导体行业的这一机遇!!

    china0513-624x468

    关于楷登电子Cadence
    Cadence公司致力于推动电子系统和半导体公司设计创新的终端产品,以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娱乐方式。客户采用 Cadence的软件、硬件、IP 和服务,覆盖从半导体芯片到电路板设计乃至整个系统,帮助他们能更快速向市场交付产品。Cadence公司创新的“系统设计实现” (SDE)战略,将帮助客户开发出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无论是在移动设备、消费电子、云计算、汽车电子、航空、物联网、工业应用等其他的应用市场。Cadence公司同时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年度最适宜工作的100家公司”之一。了解更多,请访问公司网站 www.cadence.com。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8月

    格科微电子CEO赵立新:十年磨一剑,要做就做颠覆式创新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提到智能手机里面使用的CMOS图像传感器,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索尼。然而有这样一家本土企业,多年来一直在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出货量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这家公司就是格科微电子。
    china0513-624x468

    格科微电子上海Office

    1
    格科-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市占率第一
    格科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在中国大陆(上海、深圳、北京)、香港、台湾等设有分支机构。目前,格科主要从事CMOS图像传感器、LCD Driver、高端嵌入式多媒体SOC芯片及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和销售。2003年,赵立新从美国回到了国内,创立了格科。图像传感器的设计需要既懂工艺又懂设计的人,而赵立新创业前曾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半导体公司做了3年的半导体制造(蚀刻工艺),在美国ESS公司做了3年CIS设计,随后进入UT斯达康,继续从事了2年的芯片设计工作,可以说在两个领域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赵立新很早就判断,未来传感器领域一定有发展前景,他研究并获得了多项高端图像传感器领域专利。格科从PC camera起步,07年起进军到手机领域,借助着中国手机快速成长的一波浪潮,迅速占领市场。2014年,格科CMOS Image Sensor IC的出货量超过9.4亿颗芯片,LCD 驱动芯片的出货量超过1亿颗,全年销售总额突破3.5亿美金,在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的出货量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

    china0513-624x468

    格科微电子部分芯片产品

    “我自己觉得格科是一家很幸运的公司。”赵立新把格科成功的首要因素归结为运气。

    赵立新创业的第一笔启动资金是来自于高中同学主动投资的200万美元。2003年能拿到200万美金,“一条枪”杀回中国,这是一个极为传奇的故事。

    时机很重要。格科起步之时,正值中芯国际想做图像传感器,技术优势让格科入围候选合作伙伴之一。格科帮助中芯国际建立CIS生产工艺线,中芯则负责其研发费用。在中芯国际的平台上,格科试验了40 多次的MPW,做出了成功的产品;而其他在中芯国际投片的图像传感器设计公司都失败了。自此,中芯国际将研发资金集中投入了格科,最终格科也成为中芯在国内最大的客户。

    在幸运的前提条件下,格科的成功更来自于过硬的实力。

    “格科是一家非常创新的公司,我们的中低阶产品赢得对手是靠自己核心的电路设计和工艺创新,我们的产品的性价比非常高。”赵立新介绍格科的技术优势:光刻层数比竞争对手少20%,die size比对手少30%,这两个优势叠加在一起,成本优势巨大。

    格科和中国的产业链之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也比较融洽。中芯国际、凸版中芯、晶方科技、华天科技等都是格科多年的合作伙伴,稳定的供货保障为格科赢得了终端客户的信赖。

    2
    颠覆式创新往往来自于突破直觉
    赵立新一向强调,一个企业没有自己创造的核心技术,是不可能走得远的。而且专利不是看数量的,而是看质量。格科不搞形式主义,不会为了低质量专利而去浪费核心研发人员的时间。目前,格科在CMOS图像传感器及多媒体处理器的设计和算法上,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以及世界领先、最具竞争力的制造工艺技术。已经拿到多项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和工艺方面的美国专利,近200项国内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还有260余项CMOS图像传感器结构方面的中国专利正在审批之中。赵立新非常骄傲的提到,格科至少有十项左右专利,是本领域内,非常基础、和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近年来,格科开发了一项Chip On Module (COM) 的创新封装专利,还为此专门花了五六年的时间研发特殊的设备。这一突破性的发明,对公司后面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格科带来非常可观的利润。CMOS图像传感器的封装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封装工厂并非超净室(clean room),当硅片被切开成一个又一个die时,一旦环境中的微粒掉到传感器上,整个传感器就报废了。为了解决封装过程中微粒的影响,20年前以色列人发明了CSP(Chip Scale Package)封装,即在传感器上放置一层玻璃,挡住了灰,但是玻璃会带来新的问题,挡住部分光线和反射,导致图像质量下降。而且下面的锡球与基板之间是硬连接,由于热胀冷缩系数不同,有千分之二的长期失效率。CSP门槛低,生产简单,厂商众多。现在的高端封装则主要采用COB(Chip On Board)技术,即在裸片上打金线,由于金线可以吸收应力的变化,所以一致性与性能更好,但同时缺点是对环境洁净度要求较高、制程设备成本较高。

    苹果采用了另外一种封装方式,即Flip-chip(倒装),它不是将芯片定位在基板上的,而是做了一个陶瓷框,再把芯片直接粘上去,最后用金球直接超声热焊,这种方法很昂贵,只有苹果这样的土豪才玩得起。

    那还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格科的技术团队想出来一个方法,直接把金线悬空来做引脚。这是一个非常“反直觉”的想法,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黄金是比较软的,如果是细到25微米的金线,比头发丝还要细,自然而然的想法,难道不是特别软,风一吹都要动吗?

    事实恰好相反。

    微观世界是很神奇的,当金线变得很短,在300um左右的长度时,金线变得坚硬而有弹性,可以直接用来做引脚,也能够被测试。但是要把这个金线斩断变成引脚,我们光研发这个特殊的设备就花了四年,投入了许多钱。我们惊喜的发现,COM的性能完全可以媲美高端的COB工艺,甚至还更加优化,因为它没有tilt的问题,光学对得很准。另外,COM也没有移动脏物的困扰,焊接以后的可靠性甚至比COB还更高。

    从一个看似疯狂的想法,变成近乎完美的产品,这样颠覆式的创新,靠的是突破直觉,真正地走到实践中去。有时候感性认识中一个很小的、不起眼的东西,其实可以产生一项伟大的发明。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格科最新COM封装技术

    “COM实际上是COB工艺的一种演变,我们这样做后,我们的下游客户就不需要超净车间了。” 事实上,赵立新说,格科将帮助目前的CSP厂商提升性能,做到与COB技术相似的模组水准。

    在这种新的COM封装下,格科采用自主研发的整套工艺和设备,将摄像模组的传感器、镜头以及VCM马达在标准工艺下组装,实现摄相模组标准化。由于格科的方案是标准化的,减少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之前模组厂商的做法是要去配对不同手机的PCB,非标准化导致很多不可预测的问题。

    “COM封装的产品我们会在中高端先做,希望今年能占到我们产值的15%到20%。去年基于COM封装已量产了5M与8M的模组,批量出货几百K,证明它的商用性。”赵立新说道。

    “索尼也会出芯片给我们,由格科进行COM封装。我们双方从2015年底开始这种创新的合作,去年底为索尼做了一款低成本的8M模组;今年会继续合作推出13M与16M的模组。格科还会与三星合作,不会涉及他们的专利,只是利用我们创新的COM模组封装优势,改变外围电路,帮助他们降低成本。他们挺乐意合作。”赵立新称。

    在赵立新看来,格科想要生存下去,并且持续地往前走,光有小修小改的微创新是不够的, 要做就做颠覆式创新。

    3
    从Feature Phone到Smart Phone,和手机市场死磕
    对于整个半导体市场,赵立新有一种抽丝剥茧、化繁为简的洞见。近年来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趋缓,很多人问,摩尔定律到了物理极限了吗?半导体是不是夕阳产业呢?赵立新认为,半导体产业是规模经济,发展到现在,研发投入太大,可能在经济上没有以前那么赚钱了,但还是一个很蓬勃的行业, 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前沿科技,需要更强大的半导体硬件,半导体将一直影响整个人类社会往前的进步。 以前我们谈3C(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sumer), 但现在几乎变成了1个C,就是手机。手机市场的体量是PC的数倍,也有着最激烈的竞争。从技术的发展来讲,手机也是驱动各领域技术进步的最大动力。设想你做工艺研发,如果芯片没有每月百万颗、千万颗量级的出货量,哪来足够的资金支持改进工艺、升级设备等呢? 在手机市场跑马圈地,是几乎所有本土芯片企业做大的必由之路。回望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华为海思、展讯、RDA(现在合并为紫光展锐)和格科自己,基本是都是在Feature phone的那一波浪潮中,迅速壮大、脱颖而出的。 赵立新总结,“半导体公司,手机赢了就都赢了,手机输了就都输了。”

    诚然,这条定律未必对所有的公司都适用,很多“小而美”的公司也活得很好;但五年内暂时还看不到什么其他的电子产品可以撼动手机的市场霸主地位,对于格科来说,会坚守体量巨大的手机市场。无论竞争多么激烈, 手机是格科的战略要地,我们还是希望在手机市场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格科在手机主战场也交出了一份成绩骄人的答卷。去年格科的LCD Driver出货量达到了1.5个亿;CMOS Image Sensor IC的出货量超过7亿。

    从Feature Phone发展到Smart Phone,是半导体市场的一波大洗牌。

    智能机时代的半导体产业格局,马太效应愈发明显,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前两年半导体产业内部的整合正是因为如此。比如在手机基带市场,高通一家独大;很多厉害的公司如博通、NVIDIA、MARVELL,都慢慢淡出了这一领域,寻求其他的增长点;本来联发科、展讯、RDA和跟高通之间的距离,在Feature phone时代没那么远了;智能机时代突然一下又被拉大了。

    赵立新表示,格科会先考虑怎样在智能机上取得突破,踏踏实实地不断升级产品和技术,同时也做战略上的转型。目前格科最新的产品,包括500万、800万和1300万的背照式图像传感器产品(在业内位于中上水平,距离最顶尖的索尼,大概是两年左右的差距),以及数码的200万、400万图像传感器产品。

    china0513-624x468

    格科最新13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芯片

    在手机摄像头的热门方向上,格科也有所布局。赵立新认为,苹果主推的双摄像头技术确实给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一定是未来的市场主流。现在已经有很多双摄产品上用到了格科的2M/5M产品作为副摄像头;目前主摄像头的首选一般还是索尼,格科也在不断努力,推出更好的产品,逐步地从双摄中的副摄像头转向主摄像头。

    4
    如果短期追不上,那就与狼共舞
    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全球最领先的厂家是索尼、三星、海力士、豪威科技和安森美。赵立新认为,目前国内的大部分CIS传感器公司,和这些高端厂商之间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后者在对工艺的理解上,对电路设计的完美度上,都有较长时间的积淀。例如索尼,很早就在工艺上做CCD出身;安森美之前有美光的工厂;豪威则是得到了台积电的大力支持。而三星和海力士都有自己的Fab,工艺研发的掌控度高,成本结构优势巨大,而且这些年在存储上赚的钱,几乎可以补贴他们随意压低价格。格科的成功是因为很早就跟中芯国际有密切的合作,而中国其他一些小的设计公司,在资金的投入和规模上,都不足够去撑起它的工艺研发。 “这是小米加步枪,和飞机大炮之间的差距。”赵立新这样形容。工艺研发和电路研发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国内的厂商想要追赶都很不容易。在评价国内的竞争对手思比科、比亚迪时,赵立新这样说到: 大家的首要问题都是“活下来”,要思考差异化盈利模式。 以格科自己为例,通过在封装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开拓了新的营收模式。在中低端产品上,格科会坚守住自己在手机市场的阵地; 中高端产品上,格科会与CMOS图像传感器业内的IDM 巨头们(索尼、三星、海力士)进行合作,以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这种以封装为核心的差异化的转型策略,能够帮助格科更好地盈利。

    既和IDM竞争,也与IDM合作,赵立新强调:我们必须与狼共舞,必须跟它们一起活着。

    5
    理想主义者的初心和寻觅
    赵立新坦言,自己是一名偏技术的管理者,他个人比较享受钻研技术和创造的过程。他创立格科微电子的初心,是要用创新来改变世人对中国产品的看法。赵立新说,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非常辉煌的创造史,我们的瓷器就很有创意,我们的丝绸也很了不起,还有各种能工巧匠的艺术……为什么到了现代,却在全世界人的心目中形成了中国产品创新不足的印象呢? 格科要打破这一点。 产品上要赢海外的对手,还要赢得让对方比较服气。比如之前提到的COM封装专利,索尼了解到之后也非常赞叹,每一个die可以节约几毛钱美金,在经济和性能上的效益是惊人的,这也促成了索尼和格科在封装上的合作。赵立新说,我们最看重的是,能够做出一些真正优秀的产品,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 想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的人才又需要长期的培养。格科为优秀人才设置了期权激励计划,同时也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所以格科的人才流失率比较低。很多优秀的年轻人通过踏踏实实地钻研技术,逐步从门外汉变成了行业比较资深的专家。这是赵立新特别欣慰的地方。赵立新感慨到,现在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实在是炒得太热了,吸走了太多的人才,很多优秀的学生,毕业时就选择离开了半导体行业,非常可惜。所以格科非常积极地参与到类似研电赛之类的校园活动中去,向广大同学们呼吁一下,做实业是有前途的;也希望借此机会发掘到一些有天赋的年轻人,特别是有理想主义、有情怀的同路人。

    这就是赵立新的理想主义:我们能否做出一款芯片来,超越索尼呢?我们能否做出一款产品来,让全世界都认可我们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china0513-624x468

    夜幕中的格科大楼,为理想点亮

    6
    十年磨一剑,才能够厚积薄发
    尽管格科已经是国内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赵立新从不以成功创业者自居。他觉得要争取、待完成的目标还有很多。但在这一行摸爬滚打多年,赵立新毫不吝啬分享经验: 首先要有真正世界一流的技术。因为半导体产业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领域,你的核心技术不仅仅在中国,在全球都必须具有竞争力。 第二,必须对整个行业从前到后都要有比较通透的理解。这一点也是格科成功的原因之一,从设计到工艺到市场都懂,能力很全面,而且做得比较精致。创新来源于从前到后这些所有的环节, 模拟、数字、工艺等等,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持续学习,学无止境。不少失败的公司,输就输在,并没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长板不够长;或者是某一方面跟世界顶尖水平比较接近,但是知识面太狭窄,短板很多,可能只懂电路设计,却不够理解工艺、应用和市场。而能够取得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技术、工艺、应用、市场能力均衡的多面手。例如华为最大的指纹供应商思立微、国内最大的LED照明驱动芯片供应商晶丰明源,莫不如此。

    最后,也是赵立新最希望传递给年轻人的一点心得:要长期积累,十年磨一剑,才能够厚积薄发。

    赵立新谈到自己从业近三十年,深切体会到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任何专业领域,要做一些真正有水平的成就,都需要十余年的积累;而现在很多年轻人,总是希望能够三五年就变成老师傅,这怎么可能呢?

    “我们要学着做大事,而不是要去做大官。术业有专攻,最关键的是把自己的才干发挥出来。”赵立新说到。这也是格科大力赞助中国研究生电子竞赛集成电路专赛的初衷——让有天赋的年轻人,去钻研真正的设计,解决真实的问题,同时提高大家对半导体的兴趣和理解。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赵立新

    china0513-624x468

    赵立新,格科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公司创始人,IC设计专家。1990年7月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毕业,于1995年7月获得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5年10月赴新加坡国家特许半导体厂工作,担任工艺工程师,1997年任高级工程师。1998年6月于美国加州ESS Technology,Inc,担任高级工程师,从事可视电话图像传感器、DVD芯片的研发和测试工作。2001年于美国Advanced Communication Devices,Corp,担任模拟设计高级工程师及项目主管,从事通信,手机基带芯片设计。拥有专利68项。

    2003年9月,他回国创立了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将自己的关键专利和技术运用到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并致力于推动CMOS的图像传感器的产业链的国产化。2010~2016年格科连续被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授予中国十强企业称号。

    2014年他个人也获得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市委员会颁发的“上海领军人才”称号。

    关于格科微电子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12月,位于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中心,“中国科技企业的领袖之都”—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公司致力于CMOS图像传感芯片和LCD驱动芯片的设计研发和销售,已经通过SGS ISO9001、ISO14001等管理体系的认证,在中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地设有分支机构,营销网络遍布全球。公司现有研发运营员工460余人,生产线员工300余人,核心管理团队由多名美国硅谷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覆盖算法、芯片设计、验证、模拟、后端、软件和系统等方向。公司目前产品包括QVGA,CIF,VGA,HD,2M,5M,8M,13M系列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和LCD驱动芯片(QQVGA, QCIF, QVGA , HVGA ,WVGA) 系列。格科拥有CMOS图像传感芯片的综合实验室,测试线,国内第一颗量产的CMOS图像传感芯片,第一颗基于BSI工艺的5M像素CMOS图像传感芯片以及第一颗BSI工艺的2M像素CMOS图像传感芯片都是出自格科。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上海市科技小巨人企业、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等。格科微始终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CMOS图像传感芯片设计和算法,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并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最佳性价比的制造工艺。公司与多家世界知名晶圆厂,封装厂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保产品的产能及质量,充分发挥格科产品设计优势,工艺研发优势,成功打造中国CIS产业链。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5
    8月

    芯仑光电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守顺:从汽车开始,重塑机器之眼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智能工厂和无人驾驶汽车的兴起,带热了市场对机器视觉系统的需求。

     我们所说的机器视觉,是指用机器来代替人眼进行信息收集和决策判断的系统。在其实际操作中,通过机器视觉前端图像摄取装置,将被摄取目标转换成图像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得到被摄目标的形态信息,根据像素分布和亮度、颜色等信息,转变成数字化信号;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

    这种极具优势的系统在面世之后就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但最近几年,随着自动驾驶等高需求应用的兴起,传统的机器视觉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执迷于越来越高的算力堆砌,疲于应付随之而来的整体模组(尤其是内存、GPU)成本上涨,系统效能不堪重负等问题,却往往忽视了机器视觉的数据之源——前端摄像头。

    为此,国内首家动态视觉传感器芯片(Dynamic Vision Sensor ,简称DVS)研究型产业化企业——芯仑光电(CelePixel)提出了从前端传感器端来解决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痛点的解决方案。该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陈守顺博士在接受摩尔领袖志专访时表示, 为机器设计的摄像头与传统为人眼设计的摄像头侧重点并不相同,需要为机器视觉打造独特的“眼睛”。芯仑光电通过其革命性的动态图像传感器技术,大规模提高了图像处理系统的使用性能,显著地改善稳定性和功耗、算力、存储的问题,重塑机器视觉之源。

    1
    颠覆传统方案,机器“眼球”的重生

    传统的机器视觉系统摄像头前端普遍采用CMOS有源像素传感器(APS),其工作方式是将捕捉到的光学信息(包括采集点的灰度和颜色)转化成电信号,实现整个场景的还原。

    陈守顺博士指出,传统CMOS图像传感器的采集都是有间隔的,即图像抓取不连续,记录的是阵列中像素点在曝光时间内的总亮度值(积分),而积分常常会把在快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特征丢失,但这恰恰是对运动物体的检测至关重要的。

    DVS则更像“微分”,检测每个像素点的光强是否随时间有细微的变化,如果单个像素点的数据没有变化,那么传感器将只保留之前的记录数值。这种实时监测动态信息的能力,直接可以移除冗余的背景图像数据,为机器视觉提供精确的输入,解决多余计算问题,减少了信号传输、存储和处理的系统成本。

    芯仑光电基于该DVS技术,打造了其革命性图像传感器系列产品CeleX。经过多轮流片和产品升级,目前最新的一代芯片CeleX-IV采用0.18um CMOS Image Sensor工艺,拥有目前同类产品中最高的分辨率,达到50万像素(768×640),单像素点尺寸为18um x 18um,100MHz高速双读出通路,可以提供三种工作方式,分别为传统的“图像模式”,专为机器视觉而生的“动态模式”,和独家绝技在传感器端即可提供的“光流模式”。

    下一代产品预计今年第二季度流片,分辨率为1280×800(100万像素)甚至更高,最终可在全幅画质和图片细节上与传统的图像传感器分庭抗礼。通过几张动图,可以一窥CeleX传感器的神奇:

    1、在“动态模式”下不再具有帧率的概念,纳秒级别的极快速反应

    (注:本文中出现的GIF均为上一代CeleX Sensor拍摄,图像分辨率384×320)

    china0513-624x468

    高尔夫球击打,能够捕捉挥杆整个过程

    china0513-624x468

    壁球,以同样的速度拍摄时,能够完整显示网球的移动轨迹

    传统传感器中,图像的记录存在固定的帧率,即以某个频率对阵列的所有像素点采样一次;在CeleX中,只有光强发生变化的像素才会被读取,这样,芯片的输出数据就不受帧率的影响了,运动频繁的点读出次数会相应增多,因此可以完整记录下运动的过程。

    2、低数据流,剔除冗余数据

    china0513-624x468

    傍晚道路行车时,两边静止的车辆和建筑(非动态数据)“消失”

    因为CeleX传感器在“动态模式”下只记录变化的数据,所以实际上CeleX传感器输出的都是“有用的数据”,用户也无需再在机器视觉的后端部分浪费宝贵的运算资源和时间,构建复杂的算法,进行图像冗余数据的排除和运动物体的提取。

    3、优异的亮暗环境成像,适应大范围光照条件

    维多利亚港摩天轮,能够显示中间传统过曝位置的图像变化

    出入隧道瞬间,不受光照强烈变化影响,仍可以捕捉路面信息

    在极暗场景下,也可以清晰显示部分物体的移动

    由于像素点单独获取数据,不再受统一的成像参数(白平衡、感光度)影响,在图像存在过曝源、过暗的情况下,依旧能够利用单个像素点的改变读出整个画面的特征。

    4、可在空间和时间上做持续追逐,输出四维图像信号

    高架测试,完整捕捉道路划线和路牌标识内容

    在传统台式机7200转磁盘上画字,能够完整捕捉并且生成清晰的瞬间画面

    DVS在时间和空间域上是连续工作的,有效的像素跟着物体同步运动,其运动路径上的所有像素点都会被读出,而不用在物体的周围的大范围内做暴力搜索。

    2
    以芯片为核心,提供平台化机器视觉方案

    看到CeleX传感器如此优越的性能,不由得会想,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机器视觉场景中去?

    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采用传统CMOS传感器摄像头会采集大量冗余数据,带来巨大的运算压力,某家厂商甚至在后端部署了三个GPU同时处理收集到的数据,这些GPU每个耗电1千瓦,大小也有冰箱那么大,同时产生严重的散热问题。

    但如果替换成CeleX系列传感器,通过精密的电路布局和并行运算能力,搭配独特的读出算法,使得其速度不受传统的曝光时间和帧速率限制,可以有效的过滤背景冗余数据,从而多至成千倍的节省运算数据流,降低整个图像处理系统成本,使实时处理的难度大大降低。而更为关键的是在兼顾了架构优势的同时,还会向后端输出多维度信号(X,Y,A,T)和多模式(图像、动态、光流)数据,让配套应用的开发和部署变得简便,这是其他方案所不能相比的。

    值得一提的是光流模式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应用:一直以来诸如KITTI.ai之类的传统的数据集和测试天梯中对光流算法的评判都是整体系统效能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维度。而光流作为描述特征运动的向量场,通行的做法是运用复杂后端算法通过前后帧全幅图像的变化对比进行运算和处理。针对这一痛点应运而生的芯仑独有on-chip光流绝技不仅仅把多余的背景冗余信息有效进行过滤和预处理;同时还可以大幅提高光流模型的分辨率和效率(摆脱帧数概念的限制和全幅图像对比方法的制约);同时所有的光流信号的输出完全不依赖任何后端运算元器件的帮助,直接在采样层面把相关信息抓取和读出,感知系统的鲁棒性和效率将由此大幅度提升。

    同时,因为传统的机器视觉中需要在普通的图像基础上进行大量后端计算。即便花时间打磨算法,但因为从算法到硬件还需要一系列API连通,并且受制于传统帧率的制约和全幅图像带来的数据压力,系统整体效率不高而且容易出错。 而CeleX实际上将原来后端的算法固化,内嵌到到传感器前端完成预处理,效率非常高。

    另外,CeleX作为一种平台化技术,有多种应用模式和形态。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芯仑光电灵活地提供芯片、技术授权或终端解决方案。

    在与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的交流中,陈守顺博士也多次表示,对自己公司的定位绝不仅仅只是一家芯片厂商,而是成为业界领先的机器视觉图像和图像处理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为从辅助驾驶到无人驾驶的全技术路径提供最佳的图像感知和处理解决方案,在更大的市场创造更高的价值。

    同时解决了高速捕捉和后端计算的瓶颈,这种颠覆性的方案从推向市场开始,就得到了终端客户的认可。据陈守顺博士介绍, 现在芯仑在垂直领域瞄准车载市场,主要分为两大类产品:车内驾驶员监控(DMS)和驾驶辅助系统(ADAS)。而其中关键零部件DVS传感芯片也经过了博世、LG、Continental等知名厂商的评估,并和Intel、Infineon、Panasonic等启动了合作项目。

    3
    从学者到创业者,陈守顺的理想和期望

    回国之前,陈守顺博士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此前先后获得北大学士、中科院硕士、香港科技大博士,并在耶鲁完成博士后,已有超过15年的图像芯片和混合模式集成电路设计开发经验。

    据他透露, CeleX方案最早源自他的博士求学阶段。当时他在研究一种能通过类似于神经元突触信息传递方式,将像素阵列的电信号读出芯片外的新型传感器。直到2011年,他终于将这个设想落实到了一颗64×64的原型芯片上。经过几年的迭代更新之后,陈守顺博士在2015年于新加坡创立了Hillhouse Technology公司,这就是芯仑光电的前身。

    在创业这条路上走了多年的陈守顺认为,这是一段不同于以往研究生涯的经历,与客户的沟通和与学生沟通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他指出,与客户沟通的时候,需要了解客户的痛点,才能做出符合需求的产品,传递企业的价值。例如芯仑光电以前的产品并不具备光流模式,是在与不同客户的密切沟通之后,才挖掘出了这一需求,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从这一点来看,芯仑光电不仅仅是一支埋首实验室研究高精技术的团队,而是一家以市场为导向,具有敏锐洞察和战略规划的技术型企业。

    依托十几年的研发积累,芯仑光电建立了完整的独立知识产权体系,在并在多个细分硬件指标和兼容性指标上领先于国际同行。运用芯仑光电的DVS,机器视觉视频流不再具有帧率概念的制约,图像信息以事件和动态触发为驱动;由光强产生的动态像素流以纳秒级的反应速度实时输出,并且直接在芯片上完成光流(Optical Flow)和一系列预运算(Pre-processing),从而大大提高整个机器视觉系统敏锐捕捉和响应物理世界的能力。

    这样极高技术门槛的前沿技术,应用领域不可能只局限在汽车,在问到对于这个产品未来的期望的时候。陈守顺博士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 “首先,我们的目标是想替换掉现在的车载传感器,至于安防、无人机防撞预警、工业过程控制、SLAM和消费电子类产品(例如体感游戏)等市场,也都是芯仑光电的长期目标。在所有目标快速变化的领域,DVS都能够更快发现、更准把握、更低代价的传输和计算,大大扩展机器视觉的应用范围。”

    “不排除说其他的厂商也会看好这个技术方向并有所动作,但我们不惧挑战。芯仑光电具有先发优势,还在不断迅速地迭代发展中;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技术方案有很高的门槛,且优越的性能已经被合作伙伴们验证并认可”,陈守顺博士补充说。

    百度刚在CES2018上发布了其第二代自动驾驶平台 Apollo 2.0

    依赖于产品技术优势稳扎稳打和他们所聚焦的市场的潜力,芯仑光电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在种子轮,他们就拿到了天使投资人100万新币加500万人民币的投资;2017年7月落地上海后,更是取得了加速发展。 近日,公司宣布拿到了由百度风投(BV)领投的4000万元Pre-A轮融资。这笔投资证明了自动驾驶新巨头对芯仑光电技术产品的信心;也必将给公司的未来带来更强的资源和帮助。

    芯仑方面表示,拿到融资之后,他们将会加速百万级像素动态视觉传感器平台的搭建,加速与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项目的落地,推动消费电子应用领域的合作。

    站在机器视觉的风口,陈守顺博士表示,掌握芯片核心技术,布局全球市场,成为一家AI时代的机器视觉平台公司,是自己对芯仑光电的期望,也是他作为一名中国芯片设计创业者的理想!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陈守顺博士

    china0513-624x468

    陈守顺博士是芯仑光电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是公司核心技术的发明人。他于2000年获得北京大学的理学学士学位,于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的工程学硕士,于2007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他是中国第一款通用CPU ”龙芯一号”的核心开发成员。博士毕业后他在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又于2008年2月到2009年5月,在美国耶鲁大学电气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员。2009年7月,他作为助理教授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智能图像传感器以及成像系统,遥感成像系统,混合信号集成电路。在南洋理工大学期间,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了超过1000万新币的研究项目,指导并毕业超过6名博士生。他是IEEE高级会员,是IEEE电路与系统(“CASS”)传感器专业委员会成员和秘书长;IEEE传感器期刊的副主编。

    关于芯仑光电
    上海芯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7月,前身是在新加坡成立的Hillhouse Technology Pte. Ltd, 是一家提供集成化的传感器系统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依托公司拥有全球领先的传感器芯片技术,将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嵌入传感器芯片,推动机器视觉产业发生根本变革,并在应用端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拥有十余年半导体产业从业经验。摩尔精英是领先的半导体专业服务平台,旗下业务包括“芯片设计服务、流片封测服务、半导体招聘、媒体研究”。在创立摩尔精英前,张竞扬曾任: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21
    8月

    Qorvo高性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Roger Hall:布局关键射频技术,提供最优系统级解决方案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近年来,射频系统作为产品的核心模块,为智能手机和物联网提供了无线互联的能力,推动了这些系统的快速发展。根据Gartner预测,到2020年,联网设备将达到250亿部,实现全球平均每个人3个联网设备的规模。相比2015年全球消费行业仅仅只有29亿部联网设备,这种增长率是惊人的。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包括Qorvo在内的众多射频系统供应商加快了在产品和市场的布局。

     从构成上看,射频系统通常可以分成两部分:射频SoC和片外射频前端模组(FEM)。

     射频SoC使用CMOS工艺制作,集成了模拟基带和部分射频电路,负责把数字信号与射频信号之间的接口连接起来。射频前端模组则负责在接收端放大微弱的射频信号,滤波,同时在发射端提供功率放大;

     射频前端同时也负责在不同天线间的切换,以及接收/发射之间的信号隔离。一个典型的射频前端模组包括低噪声放大器(LNA),滤波器(SAW/BAW),功率放大器,天线切换开关等等。

     china0513-624x468

    RF前端细分组成(source:GSMArena)

     因为使用CMOS电路的射频SoC有标准的设计流程,且成长迅猛,包括高通、联发科和展锐在内的各大射频Fabless厂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导致其毛利率急剧下降。与之相反的是,射频前端FEM与SoC由不同的设计和制造方案,其工艺流程更是复杂,这让其进入门槛和利润率都较高,主要的竞争者也都是集成设计和制造的IDM厂商。

     2015年,射频前端模组领域两大厂商Triquint和RFMD合并成了今天的Qorvo,成就了今天FEM市场的领跑者之一。

     近日,半导体行业观察有幸采访了 Qorvo高性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Roger Hall ,Roger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射频市场以及Qorvo不少精彩的观点。

    china0513-624x468

    Qorvo高性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Roger Hall

    1

    射频市场趋势预测

     全球射频市场在近几年来的增长势头一直不错,尤其是随着4G的普及,频段数目增加,射频元器件需求量保持着稳步的上升。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Navian的数据,全球移动通信终端的出货数量在不断上涨,到2017年,将基本完成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产业升级。虽然在经过2011至2015年的飞速发展期之后,智能手机的增长速度趋于放缓,但随之而来的换机需求让高端智能手机渗透率持续攀升,同时,带有移动通信功能的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等应用成为新的增长点,预计到2019年,全球移动通信终端的总出货数量可达28亿台。

    即将到来的5G时代所要求的多项关键技术也将直接推动射频前端芯片市场成长。如更多频段资源被投入使用、多模多频使射频前端芯片需求增加、Massive MIMO和波束成形、载波聚合、毫米波等,都需要更复杂的射频前端配合。加上物联网市场的蓄势待发,射频市场前途无限。

    根据Navian的预测,2015年至2019年,用于移动通信终端的射频前端模块市场规模将会从119.4亿美元增长至212.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5.4%。

    china0513-624x468

    Roger也认同这一观点。在采访中Roger表示,2018年对于半导体行业总体来说是不错的一年,尤其是对于专注于服务射频市场的公司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射频市场正在不断成长。像Qorvo这样致力于提供复杂射频系统解决方案(包括4G-LTE智能手机,无线基站,Wi-Fi以及物联网等等)的公司,也会在这波潮流中帮助客户从快速增长的射频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当然,4G和5G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率的上升,频段数目的增加,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射频系统的设计复杂性,也拔高了射频系统市场的门槛。这又会对整体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此,Roger对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表示,复杂射频系统目前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尤其是那些使用新技术的系统,例如载波聚合,MIMO以及物联网。因此,像Qorvo这样的公司会选择与手机制造商,运营商,网络服务提供商甚是至航空公司合作来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对Qorvo来说,挑战只是机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虽然射频系统并不简单,但Qorvo有一大群高素质的工程师团队来帮助客户解决问题。Qorvo在移动端和基站端都已经积累的丰富设计和生产经验能够使用多种半导体工艺和封装技术来解决这些挑战。

    2

    Qorvo的产品线与经营哲学

     据介绍,合并后的Qorvo有两条重要的产品线:移动设备产品线、 基础设施和国防产品线 (Infrastructure and Defense Product, IDP),这两个产品线分别针对不同的市场,并在先进技术研发方面存在互补关系。创新性的技术通常会首先应用在国防产品方面,然后扩展到基站设备,最后应用到移动终端设备,而移动终端设备的大规模的量产又会降低新工艺的成本,并且贡献较大的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的良性循环也是Qorvo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china0513-624x468

    Qorvo产品线 (MP和IDP)

    Roger在Qorvo负责的是IDP业务,包括产品战略,与关键客户合作以及项目管理等等。在IDP业务方面,Roger透露,他们的战略是为各大市场(Wi-Fi,物联网,基站,光通讯)提供高质量的元件以满足客户需求。

    “其实,不只是元件重要,如何把这些元件整合进系统更加重要。为了让这些元件更好地工作在一个系统中,我们在先进封装技术上投入很大,同时我们也在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以在一块芯片上集成更多器件。如此一来,我们的客户在使用这些器件时就会简单许多。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提供更高的整合度,或者说更好的易用度。” Roger表示。

    在采访中,Roger一直在向我们强调“系统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他认为,Qorvo不仅仅是提供产品,更重要的是帮助客户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射频系统非常复杂,尤其是那些需要使用高载波频率和宽频带的新技术,包括载波聚合,massive MIMO以及5G。

    作为全球技术领先的IDM大厂,Qorvo确实有实力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Qorvo的产品种类已经全面覆盖使用多种工艺(GaN,GaAs等)实现的功放,收发机,LNA,射频开关,以及BAW和SAW滤波器。每一个产品种类下都有丰富的产品型号,并在射频链路中占据重要地位。除了有先进的技术研发外,Qorvo还拥有独立的封装厂和制造厂,有利于控制成本和稳定质量,加快高集成度产品的研发进度。

    china0513-624x468

    说到经营哲学,Roger进一步表示,Qorvo的经营哲学是与客户形成共赢关系,“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Roger说,“Qorvo的经营之道就是与需要最新技术的客户积极合作,通过提供我们的产品和分享我们的技术让我们和客户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于是客户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

    3

    迎接5G和IoT,Qorvo占领先机

    5G和物联网(IoT)是射频系统未来最有前景的两个重要方向, Qorvo当然也在积极布局这两个市场。

    前面提到,5G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有可能会使用毫米波频段,因此对于射频前端模组设计是一个挑战。由于Qorvo之前在基础设施和国防产品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毫米波射频元件经验,这些经验对于5G产品研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就让Qorvo在5G射频元器件市场处于领先地位。

    Roger表示,“Qorvo已经与许多OEM合作,一起开发了不少5G部署的demo”。“我们在基础设施和国防产品线的经验让我们能快速支持5G的新技术。举例来说,我们在毫米波领域已经有20多年的积累,因此一旦5G使用类似的毫米波频段,我们就可以快速部署产品线。对于5G,我们目前在第二阶段,即在已有的产品上继续优化,这样当客户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开始部署5G的时候就可以用我们的产品。” Roger补充说。

    china0513-624x468

    Qorvo在5G相关领域也积累了许多关键技术。

    以滤波器为例,在载波聚合中,对滤波器的性能要求更高,传统的SAW滤波器领域不但市场已趋向饱和,Muruta、TDK和Taiyo Yuden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0%以上,还有就是性能不再满足现在的高频需求,于是业界将目光投向了性能更好的升级替代产品BAW滤波器。这个产品成为射频滤波器市场的中增长最快的细分产品。Qorvo不仅掌握了BAW的核心技术,且已占据了具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Qorvo加上Avago在BAW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超过90%)。

    5G的另一个变数是通信标准的制定。厂商必须仔细考虑战略,才能覆盖各种可能性,Roger说,”Qorvo积极参与了3GPP的5G标准制定,这就让我们对5G通信标准就有了深刻的理解。按照我们的理解,5G标准仍然有许多指标悬而未决,仍然有不少变化的空间。因此我们的策略就是通过我们丰富的产品线和经验去支持未来各种可能的指标。另外,我们有许多产品和项目去满足各种不同的客户需求,因为我们的产品涵盖各种新技术。当中包括了新的频宽,新的载波频率,Massive MIMO,sub-6GHz,60 GHz,载波聚合等等。”Roger对半导体行业观察的记者说。

    IoT市场也是各大射频厂商的兵家必争之地。市场研究显示,2020年IoT市场可达500亿美元,潜力巨大,Qorvo当然也不会错过。去年四月,他们收购了为IoT提供射频芯片方案的GreenPeak。为即将爆发的物联网市场夯实了射频基础。

    “我们认为IoT的风口马上要来了,而且机会将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呈现。”Roger说,“在空调,暖气,能源,安防,保健,遥控等等应用都需要无线互联。因此,我们收购了GreenPeak。GreenPeak的产品在这些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同时支持当前所有的主流通信协议。”

    china0513-624x468

    与5G类似的是,IoT目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通信标准,蓝牙,ZigBee,NB-IoT,LoRA等各大协议目前都有公司为其站台。作为射频提供商,Qorvo的判断又是如何?

    Roger告诉我们:“关于IoT的通信协议,我们认为一些新的标准例如5G可能会是最终的标准。在5G最终普及之前,现有的标准如802.15,ZigBee,蓝牙,Wi-Fi等都将在IoT领域拥有一席之地。我们将在IoT领域推广Qorvo现有的产品以及GreenPeak的IP。我们相信在IoT领域我们与客户有广泛而良好的合作关系,例如在Wi-Fi射频前端方面,我们就与一些中国客户合作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

    4

    氮化镓(GaN)技术创新的坚定推进者

     除了应用市场上的突破之外,半导体生产工艺上的革新对于Qorvo也非常重要。传统的III-V族半导体,如GaAs,在射频前端模组中已经使用了几十年,最近则有一些新的III-V族半导体正在从实验室慢慢走向实际应用,与此同时,CMOS SOI等低成本工艺也跃跃欲试想挑战III-V半导体在射频前端模组市场中的统治地位。

    从 GaAs、GaN、SAW、BAW、CMOS 到 SiGe,Qorvo一直保持着不断创新的精神,针对不同的目标应用,提供了合适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而在这些全面覆盖的射频技术中,Qorvo是GaN技术创新的坚定推进者。

    相比 Si 和 GaAs 等其他半导体,GaN 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但它已然成为某些高射频、大功耗应用的技术之选,比如需要长距离或以高端功率水平传输信号的应用(如雷达、基站收发器、卫星通信等)。

    这主要是由于 GaN 的带隙较大,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场,这就让使用这种 材料的设备拥有更高的工作电压,因此可用于较高功率的应用。

    另外,GaN 上的电子具有很高的饱和速度(在极高电场下的电子速度),当结合大电荷能力时,这意味着 GaN 器件能够提供高得多的电流密度。射频功率输出是电压与电流摆幅的乘积,所以,电压越高,电流密度越大,这就意味着实际尺寸的晶体管中产生的射频功率就越大。

    简言之,GaN 器件产生的功率密度要高得多。此外,因为 SiC 的高导热性,GaN-on-SiC 器件表现出出色的热属性,从而器件可靠性相比 GaAs或 Si 器件更高。

    china0513-624x468

    Roger Hall先生在2017 EDICON会议上介绍GaN产品

    “我们坚信GaN这样的III-V族半导体将会继续演进并在越来越多的应用中找到一席之地。”Roger说,“GaN相对于其他III-V族半导体以及硅半导体来说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尤其是在性能,体积,重量以及效率等方面。Qorvo的GaN产品以其更大的容量, 效率和线性度,已经在目前的基站,有线电视以及雷达通讯系统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且未来必将进入其他应用,包括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我们正在积极开发GaN技术,今年已经上市了超过150款GaN产品。我们也在半导体封装技术上花了不少功夫,这样我们可以让我们的产品封装更轻薄,更小,以满足对于空间有苛刻要求的智能手机应用。”

    5

    Qorvo在中国的发展计划

     中国的射频元件和系统市场份额正在稳步上升。Qorvo也不会错过这个大市场。据Roger透露,2015财年Qorvo有49%的收入来自于中国客户,因此中国市场对Qorvo来说非常关键。Roger也很看好中国市场未来的发展。

    他指出,中国市场非常健康,且正在快速增长。未来必然会有持续的强劲需求。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对射频产品的需求走强,Qorvo将继续加强在中国的投入。他们在中国的产品不再是美国制造,而是在中国组装。我强调,Qorvo在中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的LTE市场上有他们良好的记录,算上之前在3G市场的出色表现,Qorvo的中国市场份额会随着终端走向5G而继续扩张。

    “和全球其他市场一样,我认为我们在中国最好的机会就是与需要最新技术的客户积极合作,通过提供我们的产品和分享我们的技术让我们和客户建立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让客户成功,进而让我们成功。所以我认为在中国的关键就是这个,同时还包括找到那些需要最新技术的客户来帮助他们从市场上脱颖而出。”Roger说。

    Qorvo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他们在北京和山东德州都已经建立了工厂,将最先进的封装、测试技术带到中国,同时进一步扩大产能,更好的服务中国本土客户,帮助客户尽快解决在设计和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Qorvo山东德州工厂引进了先进的研磨减薄和切割、倒装芯片贴装、芯片贴装、引线缝合、塑封成型、切割、电镀、激光打印等多种封装测试技术,基于 PA 产品的特殊性还配备了失效分析实验室。Qorvo通过FAE、本地测试封装厂和供应链的整合,打造出一体化的客户服务体系。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位于北京和德州的Qorvo全球组装、封装和测试运营中心

     Roger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我们的工厂将同时生产终端和基站产品。我们的策略是当地建厂,当地销售。另外,中国的工厂还会负责许多高销量的产品。”Roger补充说,“我们在中国的工厂是全球一流水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工厂有很大的可扩展性。Qorvo的一大的优势就是,基于我们在移动端的经验,我们可以随着市场增长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我们正在把同样的策略移植到基站产品,目前已经可以支持4G,4G-LTE的产品,接下来我们也在准备5G产品。”Roger强调。

    当然,中国射频市场与全球市场有所不同,中国市场的厂商往往有很大的价格压力。习惯了高利润的Qorvo能否适应中国市场对于性价比的注重呢?Roger表示Qorvo已经充分注意到了这个因素。

    “我们确实在中国客户那里看到了价格的压力。这也是我们想要在中国当地建立工厂的部分原因。我们也在自动化生产领域投入了很多资金,所以我们的产品生产效率非常高,在市场上可以实现很高的性价比。我们一直把成本看作设计的关键考量之一,因为只有仔细分析过目标成本的产品才能帮助我们的客户以及Qorvo获得成功。”

    同时,Qorvo也并不担心中国有本土厂商打“性价比”牌与Qorvo竞争。Roger认为,竞争对于Qorvo并不是件坏事。“目前我在中国还没有发现与Qorvo实力相当的竞争者,但是我认为在中国市场确实有许多公司在寻求本土供应商。事实上我们相信竞争对市场是有利的。我对于竞争并不担忧,相反我欢迎竞争,尤其是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竞争能促使我们变得更好。”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Roger Hall

    Roger Hall是Qorvo无线基础设施及国防产品高性能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负责该事业部整体业务。加入Qorvo (前身TriQuint)之前,Roger在Raytheon, Honeywell等公司担任要职。在这些职位中,Roger与国防及航空航天组织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以支持国内外的客户。Roger所有的这些职位都关注于开发和生产产品组合。 Roger Hall获得美国奇塔州立大学工程学士学位以及亚利桑那大学 MBA 学位。

    关于Qorvo

    Qorvo(纳斯达克代码:QRVO)长期坚持提供创新的射频解决方案以实现更加美好的互联世界。我们结合产品和领先的技术优势、 以系统级专业知识和全球性的制造规模,快速解决客户最复杂的技术难题。Qorvo 服务于全球市场,包括先进的无线设备、 有线和无线网络和防空雷达及通信系统。我们在这些高速发展和增长的领域持续保持着领先优势。我们还利用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以推进 5 G 网络、 云计算、 物联网和其他新兴的应用市场以实现人物、 地点和事物的全球互联。访问 www.qorvo.com 了解 Qorvo如何创造美好的互联世界。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299期内容,欢迎关注。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 应用材料中国公司总裁张天豪:以材料工程创新为使命,助力半导体产业发展|摩尔领袖志

    ★ SEMI中国区总裁居龙:合作共赢,助力中国半导体迈入2.0时代 | 摩尔领袖志

    ★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半导体投资人的专注与激情 | 摩尔领袖志

    ★ Imagination中国总经理刘国军:以One Team激活IP巨头的中国机遇| 摩尔领袖志

    ★ 华芯通半导体CEO汪凯博士:用激情与汗水开创服务器CPU芯片未来 | 摩尔领袖志

    ★ Amkor中国总裁周晓阳:做更好的自己 | 摩尔领袖志

    ★ SOI/SiGe微波芯片专家陆建华:以芯片为核心和基础,以模块和系统切入市场 | 摩尔领袖志

    china0513-624x468

    【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china0513-624x468【关于征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包括翻译、整理),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签约成为专栏专家更有千元稿费!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 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

    china0513-624x468

    21
    8月

    应用材料中国总裁张天豪:以材料工程创新为使命,助力半导体产业发展|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作为应用材料中国公司总裁,张天豪先生在这家全球第一的半导体和显示制造设备供应商已经热忱服务了二十年,多年来他以材料工程创新为使命,致力于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力半导体产业发展。

    日前,张天豪先生接受了半导体行业观察的深度专访,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应用材料公司的发展历史,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和市场预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职场秘诀等多方面的分享。

    1
    从硅谷小厂房到世界第一,应用材料公司五十年成就辉煌
     1967年,应用材料公司成立于美国山景城(Mountain View),和硅谷很多其他科技公司一样,应用材料公司也是从小型厂房开始的。公司刚成立的时候从事的是材料业务,后来切入了设备制造。如今,应用材料公司已成为材料工程解决方案的领导者,由半导体产品、全球服务产品和显示与邻近市场三大事业部组成,经营范围覆盖半导体、新型显示、能源、工程软件等领域。可以说全球几乎每一款新生产的芯片和先进显示器背后都有应用材料公司的身影。

    china0513-624x468

    应用材料公司1967年成立时的小厂房外景

    目前应用材料公司在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共拥有82个分支机构,员工人数高达15600人。2016年,应用材料公司的营收超过百亿美金,营业利润率也高达21.7%(非GAAP调整后)。按业务部门划分,半导体产品事业部所占的份额最高,高达64%,紧随其后的是全球服务产品事业部;从地区上看,台湾地区依然是最大的营收来源,紧接着是中国大陆、韩国等。

     

    china0513-624x468

    2016年应用材料公司的营收统计

     

     

    2
    成功的最大因素在于人才和研发
    “应用材料公司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最大的因素在于人才”,张天豪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的记者。 

    成为客户最具价值的伙伴是应用材料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应用材料公司在全球设立机构,吸纳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精英。目前,应用材料公司在以色列、西安、新加坡、硅谷、欧洲等地都有研发中心,在印度设立了软件开发与服务团队。这些全球研发中心之间的紧密协作是应用材料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不同的研发团队能够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市场需求提供精细化的产品和服务。正是在这些人才的推动下,应用材料公司的战略、管理和技术才能得以推进并取得不错的成果。

    “研发投入也是应用材料公司取得今日成绩的关键”,张天豪强调。

    应用材料公司每年都投入巨额资金研发,在刚过去的2016年,研发投入高达1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14.2%),全球专利高达10200个,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投入是应用材料公司一直位居市场前列的核心竞争力。应用材料公司最强的地方在于它的R&D、manufacturing、sourcing、甚至是spare parts storage都是全球部署、紧密协作的。透过在不同地区的研发投入与跨区域的人才协作,不但提高了效率,也充分发挥了研发与人才的相辅相成。在亚洲设有ACDC(Asia Continental Distribution Center),把零配件在全球分四大区域分散储藏,在物流上达到更高的效率;研发和生产也合理分散在不同地区,利用全球的知识和人才去支持研发。

    3
    一诺千金,创造价值比营收更重要
     张天豪表示,应用材料公司非常重视对全球各地客户的服务。应用材料公司在全球有一万多台设备的装机量,在客户购买的机台长达十年二十年的使用寿命中,持之以恒地把后勤服务做好,而不仅仅只做设备销售,是公司对客户的长期承诺。出于这样的理念和坚持,应用材料公司长期持续地服务客户,包含客户设备效能的提升、提供工程解决方案、服务等等,例如帮助客户将新的电脑控制板和旧的系统结合,通过更新方案提高原有机台的性能。应用材料公司除了开发最先进技术的300mm设备,还持续根据市场需求推出200mm设备进行技术升级和改造, 这种持之以恒的服务,就是张天豪先生一直强调的“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并成为客户最具价值的伙伴。 ”张天豪进一步阐述他对“创造价值”的理解:“与其讲应用材料公司的营收,不如讲我们对于这个产业的价值是什么;与其强调我们是最大的,不如强调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最广的。我更重视的是员工认识到,我们对客户的意义不是来自于我们销售给他最多的设备,而是源于我们对他责任最重大。”“值得一提的是,应用材料公司在美国设立了‘梅丹技术中心’,在里面有一个完整的12寸实验室环境,可以从头到尾做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客户想做一些新的技术尝试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实验室做一些早期的开发和研究,这一块的价值对应用材料公司的客户来说是很重要的。”

    china0513-624x468

    2017年是应用材料公司致力于材料创新的五十周年

    4
    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是价值观基石
     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的支持下,五十岁的应用材料公司获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同时也获得了员工的高度认可。现在的应用材料公司是人们“最向往去的公司”和“最具道德的公司”,也被《财富》评为半导体行业“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前五名。在中国,应用材料公司也入选为“最具影响力的半导体科技公司”前十名,这一切都是应用材料公司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
    5
    Material Engineering——化可能为可行,化如果为如何
     应用材料公司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是Material Engineering(材料工程),这一技术领域在未来的5- 10年,是半导体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缺口。因为过去利用光刻、微缩的方法已经慢慢达到物理极限了,所以当没办法再用微缩手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靠结构的调整,或者引进新材料,创造新器件的特性,这就是材料工程。“很多人可能不熟悉材料工程,简单来讲,就是可以把原子级的加工,一层一层做到工业化生产,”张天豪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的记者。Material Engineering是客户最需要的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又相当艰难,应用材料公司每年在这方面都花费巨额的研发资金。材料工程上的创新不仅仅聚焦在半导体领域,在新型显示器、以及能源和储能技术中同样需要。china0513-624x468

    应用材料公司对未来终端市场的展望和布局

    Material Engineering除了在现有市场外,在未来的新兴应用上也有很大的空间,包含3D打印、大数据、VR/AR等等。因此,应用材料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是非常吻合的。

    应用材料公司非常看好未来的新兴市场, 与时俱进地提出最新的公司愿景以及使命:以创新驱动先进科技成就未来;以材料工程解决方案引领全球,助力客户实现可能 – 即“化可能为可行,化如果为如何。“

    6
    面向市场持续创新
     应用材料公司的技术创新以行业发展趋势为依托。众所周知,半导体设备是一个高成本、长周期的投入,也是受市场影响比较大的产业。2000年以前,半导体市场以面向企业应用的PC为主,企业的设备更新期约4-5年,因此市场的波动会比较大,好的年份WFE(晶圆制造设备支出)的市场可达250亿美金;而在差的年份,这个差距就可以拉大到80亿美金。但对设备厂商来说,无论市场和营收如何起伏,还是需要持续投入研发,因为没有了研发,就没有了持续跟进的资本,这也正是应用材料公司一直付诸实践的。随着技术的发展,到2005年以后,特别是2010年左右,随着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使用,应用面到了个人终端,需求量更大。一方面,WFE的投资量级从250亿到了350亿以上,未来的市场会更大,成长性也会更快;另一方面,个人终端设备换新周期短,市场的起伏就小多了,市场相对比较活跃和稳定。这样的市场环境,对设备厂商来讲是比较健康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未来我们看好VR/AR、大数据和IoT的应用”,张天豪说。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材料公司就需要考虑如何创新,才能给那些满足新型应用的小型、高性能的芯片带来全新的解决方案。

    从交流中得知,应用材料公司看好未来业务的五大增长点:第一个是立体结构的FinFET技术,从原本的微缩到现在的3D结构;第二个是存储上3D的NAND Flash;第三就是除了光刻的微缩之外,做patterning,多次图形化。

    工艺制程的推进,让芯片的沟道变得越来越小,并将持续缩小。但是光波的波长有一定的极限,材料也会成为瓶颈。在波长无法再短,采用新的光源又太贵并且太慢的情况下,这时候就可以重复工艺来达到微缩的结果。于是double patterning,四次patterning,八次patterning,这种技术就会越来越重要。

    在显示产品方面,应用材料公司的第四个看好的市场增长点是OLED显示。

    张天豪强调,过去传统的电视机观看的时候离得比较远,但现在许多新的应用却要求越来越近的观看距离和越来越高的解析度,如包含VR/AR等设备在内的阅读和辨识应用,这就需要更新更省电的显示技术。具备天然优势的OLED技术在将来会成为终端关注的热点,因此应用材料公司会持续在这方面投入创新。

    7
    携手中国,谋求共赢
     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找到准确的市场,迎合需求做针对策略,中国就是应用材料公司未来的五大业务增长点之一。自中国工信部在2014年颁布《国家集成电路发展纲要》以来,中国集成电路迎来了快速增长期。设计、制造、封测等产业都迎来了大爆发。尤其是晶圆厂方面,在过去两年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中国的几个产业聚集地。在问到对中国半导体未来的看法是,张天豪先生表示非常看好,也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带来的机会。应用材料公司全球CEO Gary Dickerson也抱有同样的观点。

    china0513-624x468

    应用材料公司全球CEO Gary Dickerson在SEMICON 2016演讲

    在2016年的SEMICON China高峰论坛上, Gary Dickerson先生表示,中国将会成为半导体产业的机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 第一是huge potential for growth and innovation,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很大的市场,这个市场不止正在快速成长,还极具创新;
    • 第二个就是technology diversify,中国市场是很广泛的,各类产品与需求包括了高端、中端和一般的市场,广泛性是中国市场很重要的一个优势;
    • 第三个就是partnership and collaboration,这是关键。因为应用材料公司有能力去支持产业的成长,我们很希望能够跟在中国投资的国际客户与国内客户都能建立持续的合作。协力合作才能取得半导体产业的成功。半导体技术更加复杂化,协力合作对产业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近年,通过像应用材料这样国际公司的支持和中国政策和资金的多重影响下,中国半导体开始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首先在芯片设计上面,五年前,全球TOP10 Fabless还没有中国公司,现在有了海思和紫光展锐,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一点。

    “在中国的这些芯片产业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差异化的发展,一些创新应用的开发,这个我觉得基本是良性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要透过市场的机制做一些竞争、淘汰或强化”,张天豪说。他进一步表示,当各地政府在发展产业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但还是要让这些新创公司通过市场的洗礼之后才能茁壮成长,而不是过多的保护,这会导致企业无法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俩面对未来市场的挑战,这样未来还是会遇到发展的瓶颈,所以支持和保护是两个概念。

    另外,互联网应用的繁荣,也正在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因为新的互联网创意就需要有新的芯片驱动,有新的硬件支持。这样就会给design house带来更多新的设计概念。蓬勃发展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正在成为这样的推动力。

    其次,是近期火热的中国晶圆厂。中国许多地区在建的12寸晶圆厂正在扩充中国的芯片产能,也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更强有力的基础补充,张天豪先生对中国晶圆厂的未来充满信心。

    他认为,在大基金的带领下,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包括晶圆厂在内的中国半导体科技与显示科技等产业正在迎来供应链改革和产业提升的一个机会。中国也正在这些领域积极网罗更多高端人才来推动产业发展,所以这个方向是绝对正确的。

    当然,中国市场这么大,不止是一个城市可以发展,所以肯定会有一些内部竞争。例如类似的项目在不同的城市展开,这就需要时间去优化。短期来讲,应用材料公司都很支持这些项目。然而,张天豪认为,应用材料公司的价值是在客户所投资的地方成立服务据点,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确保这些项目能顺利成功,可以更快的TTM(Time to market)。拥有丰富经验积累的应用材料公司有丰富的资源和能力可以让这些项目能更快的进入量产。

    具体到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紧密发展,应用材料公司也投入了很多。

    自1984年在北京设立服务中心,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外资半导体设备公司之后,应用材料一直在中国持续投入。

    china0513-624x468

    应用材料公司在中国的三十余年历程

    应用材料公司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张江。迄今为止,在国内设有11个销售/服务研发和培训中心,员工总数已超过1100人。应用材料公司还在中国西安设立了全球开发中心,包括了半导体实验室、培训中心。以及去年刚设立的维修中心,另外还包含了人才培训、技术开发等支持。

    应用材料公司甚至还将全球的采购中心设在西安,24小时不间断的提供服务,。这些都是应用材料公司和中国合作发展的成果。

    “在中国,我们专注做三件事,那就是协力中国的产业做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和供应链的开发。尤其是供应链开发,协助对质量的管理,不但能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好的产品,还能协助其进入国际市场”,张天豪对半导体行业观察的记者说。

    未来应用材料公司会携手合作伙伴从以下三个方面支持中国IC产业的发展:

    第一,技术提升。携手中国半导体与显示产业及邻近市场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提升行业的技术和发展实力;

    第二,人才培养。长期投入人才培养与发展项目,依托位于西安全球开发中心内的全球培训中心与半导体实验室,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的行业人才。张天豪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的记者,现在行业里都看到了半导体产业的人才缺口,应用材料公司正在这方面给中国提供巨大的帮助。

    应用材料公司早就在中国布局全球人才培训中心,所以很早以前他们就开始了对中国半导体人才的开发和训练,且在西安设立了其全球人才训练中心。里面有完整、实际的,可以马上应用在产业上的训练教程,这是应用材料公司几十年的累积,也是其重要资源。应用材料公司未来将持续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培养更多半导体优秀人才

    第三,供应链国际化。积极协助中国半导体产业供应链不断走向国际化,将应用材料公司的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带入中国。

    虽然在市场,资金,产业合作等有利因素下中国半导体产业势必会节节攀升。不过中国和世界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CPU和存储上面。在问到应该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时,张天豪指出,中国过去的发展,包含8寸、12寸,还有早期的6寸、都是在Foundry布局;近几年,缺失的CPU和memory正在加快布局,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但是会有一个演变过程。

    张天豪认为中国应该有的放矢的发展半导体,根据需求做突破。就拿Memory来说,现在的memory有Flash和DRAM等多种技术,它们也正在当红。,但一些技术领先的memory公司已经明白下一代的memory会面临一些技术瓶颈,所以需要提前进行研发。但下一代 memory对大家来说都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的物联网、汽车电子要学习更高速的运算时,需要搭配的memory可能是不同的,中国应该要抓住这些不同的需求,针对性地开发产品。

    CPU也是一样的道理,传统的电脑CPU、手机CPU和未来智能设备所要用的处理器可能是不同的技术节点。所以他认为这是中国很大的机遇。

    谈到中国半导体如何发展的时候,张天豪表示:利用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在未来三五年内先把产业基础做好,把半导体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都做好之后,产品的开发可能就不局限于在现有的技术上跟别人竞争,可以弯道超车。

    中国的市场很大,光是中国国内市场就足以支持许多新产品的应用,所以如果能在规格、标准上串联开发的,不论是新的设备,或是GPU、CPU、memory等,中国都有很大的发展机会,而且也应该会很成功,这也是design house的优势。

    相信中国的半导体也会像中国互联网一样,从之前的只从国外引进,到现在局部领先全球(如移动支付的普及),这一切的发生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8
    从工业到消费,半导体市场的爆点才刚要到来
     在过去几十年,半导体产业产生了几次变革,无论是技术、产品、材料或架构,所有的一切都在变化。而进入成熟期的半导体产业也给产业带来了潜在的挑战,如硅材料的局限,工艺节点推进的延后,架构的落后和成本的增加等,但张天豪依然看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首先,半导体产业的整合不是坏消息,因为这可以让研发得以持续。根据他的观点,随着技术的越来越先进,半导体的研发投入会越来越重,这并不是一般的小企业能够承担的,所以必然会引导到整合。同时这也是好现象,因为一些大企业的引导,技术开发的能力会更快。其次,张天豪认为创新会成为半导体的常态,从工业领域向人类生活进一步推进。半导体行业的增长是复合型的增长,即使有大企业的引导,还是会有一些新创公司出现,张天豪认为,在科技领域,有些创新才刚刚开始,许多产品和应用的出现和演进,会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张天豪坚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会实现,关键就是要靠创新去推动。所以他从不觉得半导体是夕阳产业,半导体产业的下半场才刚刚到来,人类才刚开始意识到半导体和生活的结合:过去20年,半导体还是在工业领域应用比较多,没有生活化;现在生活化以后,未来会有很多的增长点。

    以IoT为例,当前国内的这些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QQ,把数亿的人口结合到一起的时候,所产生的synergy和utility就很多了,但传达的讯息还是传统的语言、文字、金钱的数字等;一旦进入是物联网时代,物和物之间所能传达的信息更大,很多是人类无法解读的东西,声波、影像等等都是人类无法判断的,而且他们能传达的时间比人类更长,人类需要休息,但物物之间可以24小时在线,它们之间传达资讯的量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所以当无以数计的终端设备串联到一起时,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会很大。

    第三,看好物联网、图像处理和车用电子。

    物联网不用说,把数十亿的设备连接起来,其中带来MCU、sensor等元器件的庞大需求,还有后续数据存储、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应用带来的半导体需求,这势必会给半导体行业带来激励。

    至于图像处理,正如张天豪先生所说,包括虚拟显示在内辨识和显示产品在未来将会成为一个增长点。而在车用电子方面,所涵盖的不仅仅是汽车电子,如智能脚踏车等应用带来的需求也是无可限量的。

    9
    职场的成功秘诀在于终身学习
     从1997年加入应用材料公司算起,今年是张天豪在应用材料公司的第20个年头了。一路走来,张天豪觉得自己在应用材料公司的发展,有点类似企业内部创业,不断迎接新的机会和挑战:从最开始任职于应用材料公司在台湾新竹的总部,之后调任林口担任客户总经理,在总部以外的区域管理一个全新的团队。后来被公司派驻到日本,管理日本和台湾的团队,积累了不少跨国、跨文化的团队管理方法。2010年5月接到被调派到上海的任务,当时国内正面临着产业转型的机遇,没有过多的犹豫,7月份,他就举家从台北迁到上海,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当时任职半导体事业部总经理,直到2013年8月起,正式担任中国公司总裁。张天豪与我们分享了他在加入应用材料公司之前的几段有趣的职业经历:他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材料工程专业,从此与Material Engineering结下不解之缘。因为在学生社团工作能力突出,他在毕业之前就收到一份会议咨询公司的offer,第一份工作训练了他的企划能力和对细节的掌控。这之后,张天豪去了一家做面向半导体客户的高性能材料贸易公司,业务包括客户开发、材料进口代理和用料回收,从同一客户关系中深耕挖掘出多维度的业务价值,这一段经历是对商业能力很好的训练。后来进一步开拓激光设备跨国代理,在这期间就训练了商业计划书撰写、方案统筹和执行等技能。经过了几份工作的锤炼,张天豪听从父亲的建议,希望去大公司历练一段时间,从大公司优秀的制度和管理中继续积累和学习,于是来到了应用材料公司,没想到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奋斗二十年,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中国公司总裁的位置,并带领应用材料公司中国团队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高峰。而之前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积累的经验,在中国都能用得上。中国幅员辽阔,人才也很国际化,如何适应这些跨区域的人才和文化,这些都是很好的机会。 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终身学习”。
    10
    君子不器,用担当超越职责,打造职场影响力
     谈到对读者们的职场建议,张天豪先生分享了他在内部员工培训时总结的几点:一:“君子不器”,即职业发展上不要自我设限。在刚就业的时候,应该以“君子不器”作为座右铭,不要用当前的工作给自己设限,想自己仅仅是工程师、销售、HR等等,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这辈子就只能做这个,这种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培养各方面的能力,这就需要更广泛的学习。跟同事、老板、甚至任何人都可以是很好的学习对象。刚开始工作并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所以一定要多摸索,多了解还有什么是自己有兴趣、适合的。二:用Accountability超越Responsibility,打造职场影响力。在企业里,每个人的responsibility(职责)就像图中的一个个小圆,小圆的中间留有空白,因为企业中总有很多事情很难界定必须某一个人来做 ;但是如果每个小圆都扩展成外围那个虚线的大圆——Accountability(担当),就能够消除真空地带,即每个人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确保附近合作的人也能成功。

    每个人的Responsibility对应着Power(权力),Accountability对应着Influence(影响力)。什么是影响力呢?举个例子,在工作中,有些人会说这件事不归我管,所以做不了;但你会发现在一个小团队里面,常常会有一个意见领袖,中午吃什么,去哪里玩,他的建议大家经常都同意。这种影响力可能来源于你的个人魅力、影响力或者同理心,在职场中要多发展自己的影响力。当你做到最高级职位的时候,你要考虑的就不仅是自己的能力,而是团队的能力,应用材料公司全球15000人如果能够有效地串联起来,任何一个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工程师在服务客户的时候,他的背后有几千个工程师的知识在支持他,这是非常强大的。身为一个企业领导者,就是要把这些串联起来,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发挥出来,而不是只发展个人能力。

    三:合理地修正和升级目标,从must do到can do再到want to do,不断成长。

    在做年度的目标管理的时候,张天豪跟团队说,希望大家画三个圈,第一个小圈是”你必须做的” (you must do),第二个圈是”你能做的”(you can do),第三个圈是”你想做的”( want to do)。在做新一年规划的时候,我希望你不止是想中间的小圈圈,这是公司交代你做的,你还要想you can do的事情,这是公司不一定要求,但是你能做的,还要思考第三个圈圈,如果只到第二个,那你的能力无法提升,所以要思考明年还想多做写什么。在设计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分这三个圈去想。等到明年,you can do可能已经变成you must do了,因为你帮别人做的很好,公司认可了,变成了你的职责,you want to do的慢慢变成了你能做的,所以圈圈会不断扩大。后来又有了一个修正版,中间还要再画一个最小的、红色圈圈,打个×,就是你该放手的事情,当你的职责越做越大,就不能局限于原本所有的事情都还在做,要开始放手给别人做。所以每年你会增加一些事,放掉一些事,尤其是在成长性组织,这个很重要;如果不这么做,一方面没有给别人机会,一方面自己也很累。

    11
    音乐是空间的灵魂
    音乐是张天豪的少数挚爱之一。他对音乐异常敏感,在任何场合,只要有一点音乐,他都能听到,感知到音乐赋予空间的无限生命力。总有一些晚上,办公室里员工都离开了,他会给自己一点小小的奖赏,放点音乐,一个人静静聆听。音乐像精灵一样,不仅安抚情绪,还能带来工作上的灵感。聆听各式音乐,如古典,R&B, 俄罗斯音乐等等,享受不同风格音乐带来的丰富感受。他给读者特别推荐排笛Pan flute,低吟乐音可以让人进入另一个层次的心灵空间。
    12
    材料工程创新改变世界,助力半导体技术发展
     回到应用材料公司的自我定位,张天豪吐露了自己为何这么喜欢这家公司,热爱这份职业的原因。从IC design到manufacturing再到终端应用中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创新,才有了更好的芯片,和更好的产品。但是如果只有设计创新的driver,但是没有很好地enabler,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芯片设计中的巧妙的结构通过应用材料公司的半导体设备才得以真正实现。 因此应用材料公司的愿景,就是利用创新成就未来,以材料工程解决方案实现可能。作为实体制造业中的BAT,应用材料公司有能力也有使命感去成就这些需求的实现。作为应用材料中国公司总裁,张天豪先生对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说,他对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和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都充满信心: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张天豪

    china0513-624x468

    张天豪先生自2013年8月起担任应用材料中国公司总裁,常驻上海,全面负责应用材料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和支持职能部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和管理。同时,他还致力于加强应用材料公司与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客户及合作伙伴在中国的长期合作关系,拓展应用材料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和企业影响力。张天豪先生已经在应用材料公司任职约20年,曾在台湾地区、日本和中国担任重要管理职位,有着卓越的全球化领导力以及丰富的客户和产品支持经验。在担任应用材料中国公司总裁的同时,张天豪先生将继续担任半导体中国区事业部总经理。

    关于应用材料公司
    应用材料公司(纳斯达克:AMAT)是材料工程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全球几乎每一个新生产的芯片和先进显示器的背后都有应用材料公司的身影。凭借在原子级层面的材料改性技术以及将新技术应用于规模生产的能力,我们助力客户实现可能。应用材料公司坚信,我们的创新必能驱动先进科技成就未来。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1295期内容,欢迎关注。
    R

    eading

    推荐阅读(点击文章标题,直接阅读)

    ★ SEMI中国区总裁居龙:合作共赢,助力中国半导体迈入2.0时代 | 摩尔领袖志

    ★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半导体投资人的专注与激情 | 摩尔领袖志

    ★ Imagination中国总经理刘国军:以One Team激活IP巨头的中国机遇| 摩尔领袖志

    ★ 华芯通半导体CEO汪凯博士:用激情与汗水开创服务器CPU芯片未来 | 摩尔领袖志

    ★ Amkor中国总裁周晓阳:做更好的自己 | 摩尔领袖志

    ★ SOI/SiGe微波芯片专家陆建华:以芯片为核心和基础,以模块和系统切入市场 | 摩尔领袖志

     

     

    china0513-624x468

    【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china0513-624x468【关于征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包括翻译、整理),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签约成为专栏专家更有千元稿费!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 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

    china0513-624x468

    16
    8月

    Imagination中国总经理刘国军:以One Team激活IP巨头的中国机遇|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对于在半导体行业驰骋了20多年,且身处企业高管位置的人士来说,是否还有接受全新挑战,某种程度上甚至是重新开始的意愿和决心?相信不同的人会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对于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刘国军先生来说,他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刘国军先生30多岁时从部队转业,进入了半导体行业,一干就是20多年,这期间在EDA领域工作的时间长达18年。而就在2015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离开了熟悉的EDA行业,转投半导体IP厂商。

    自2015年加入了Imagination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年半时间,刘国军说他非常开心,自己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在新的工作岗位和市场当中,他得到了很多想要的东西。那么,IP及Imagination究竟有什么魔力,让他选择离开工作并熟悉了18年的EDA领域呢?我们还要从这家在半导体IP领域排名行业前三的公司说起。

    1

    Imagination的崛起

    Imagination创建于25年前,前身是一家名为Video Logic的公司,由一批资深的半导体人创建,初期,以做图形处理和显示产品为起点。后来,该公司的前任CEO将业务模式做了调整,逐步转向以研发和提供图形处理IP为主业,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公司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在后来兴起的智能手机时代,更是使其图形处理IP产品如虎添翼。

    在过去的多年里,Imagination进行了多项并购举措。如2013年并购处理器IP提供商MIPS,当时也是轰动了业界。此外,该公司还在印度、欧洲、美国等地,陆陆续续并购了几家做WiFi和射频产品的中小规模企业。

    刘国军表示,也正是从收购MIPS开始,Imagination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公司规模从早期的几十人,发展至今,其员工数量已经增至1400人。

    GPU的IP自然是Imagination的核心产品,而并购MIPS之后,则拓展了其CPU的IP产品线,而通过一系列对中小规模公司的并购之后,则组成了其wireless communication IP(无线通讯)和 NPU(网络处理器)的IP产品线。基于这些,该公司形成了3大产品支柱,分别是GPU产品线PowerVR,CPU产品线MIPS,以及通信及无线连接产品线Ensigma。

    china0513-624x468

    2

    聚焦的发展新策略

    谈起GPU的发展策略,刘国军表示:“这方面,Imagination在早些年的发展战略上比较多的关注在高端应用领域,而对更贴近消费级市场的低成本应用领域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我们在该市场落后了,但与此同时我们确实保持了技术领先的地位。近期Imagination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新近推出了新系列GPU— PowerVR‘Series8XE Plus’ ,扩展了公司非常成功的入门级与中级GPU产品,并新增三款专为高级机顶盒、中端智能手机、以及车载资讯娱乐系统等游戏与运算设备进行了优化设计的 IP 内核。“

    去年年初,该公司董事会任命了新的CEO,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重新聚焦主要的IP应用市场,以改善公司在营收方面的损失。为此,Imagination也砍掉了一些业务板块,如Design Service,还出售了子公司PURE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减少触角,把精力和资源集中在重点应用领域和业务上,这些顺应市场需求的新举措就与Imagination早些年的并购策略截然不同了。而这些措施也正是刘国军先生极力倡导的。

    谈到核心业务PowerVR时,刘国军表示:“除了传统的GPU处理IP以外,我们也在发展图像处理ISP和视频处理IP,ISP在当下的智能手机摄像头应用市场广大,而其在计算机视觉应用方面,同样具有巨大潜力,并且会与人工智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谈到未来发展时,刘国军表示:“Imagination的核心价值是技术,这也是公司不断壮大,并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的企业文化也一直聚焦在业界最先进、最好的技术上。公司新任CEO上任后,我们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除了继续聚焦先进技术之外,Imagination还要在未来发展战略,以及发展眼光方面,做更多、更细致、针对性更强的筹划,在市场策略方面,我们会做出一些改变,以适应当下及未来的竞争环境。同时,我们也要在管理上不断改善,进一步提升效率。”

    谈到CPU IP时,刘国军坦言:“ARM已经在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市场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该领域,Imagination不会作为今后业务拓展的重点。但在诸多新兴应用领域,如汽车电子、自动驾驶、智慧家庭、智慧城市、人工智能、AR/VR,以及物联网等,会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机会多多。我们将同合作伙伴一道,共同面对这些应用市场美好的明天。”

    关于服务器CPU,刘国军表示,MIPS在这方面完全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但出于公司总体发展策略的考虑,目前,服务器CPU并不是Imagination的主要拓展领域。

    3

    不断强化核心竞争力

    说起Imagination的核心竞争力PowerVR,刘国军说其本质优势就体现在架构上,包括相应的专利门槛,使得其他业者难以复制。在相同尺寸和功耗情况下,PowerVR的性能是业界领先的。另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技术,如分块延时渲染(TBDR),还有光线追踪(ray tracing)技术,光线追踪是一项新技术,目前,该技术还没有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其在高端游戏,以及监控图像处理应用方面会有巨大的施展空间。

    据刘国军介绍,为了进一步强化Imagination的核心竞争力,该公司将在今后几年加大PowerVR研发的投入力度,继续引进相关人才。

    4

    与苹果合作引发的效应

    说起PowerVR,就不得不提苹果,苹果是Imagination最大的客户,同时也是股东之一。此外博通、联发科,以及华为海思、展讯、大疆等,都是该公司的重要客户,而去年在国内新增的客户也不少,刘国军表示帮助更多中国客户实现量产将是他今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于与苹果的合作,外界有一种声音,认为Imagination把最好、最先进的PowerVR技术产品都优先授权给了苹果,而在同一时段内,只将第二等级的PowerVR授权给其他客户,以保证苹果产品的领先性,这使得苹果以外的用户为了保证技术和产品的先进性,不得不放弃Imagination,而转投其他GPU的IP供应商。

    对于以上这种说法,刘国军表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Imagination与苹果是战略性的合作关系,但这并不代表苹果有特权,PowerVR并不只有苹果一家客户,之所以大家没有看到PowerVR在其他品牌手机上被大量采用,并不是因为我们在给客户授权方面有优先和非优先之分,而是由于刚才提到的Imagination过去对于市场体量巨大的低成本智能手机GPU市场不够重视,导致了很多潜在客户出于成本考虑,不得不放弃PowerVR,而选择其他成本较低的IP。”

    在看到问题以后,Imagination也在最近几年特别重视了低成本GPU产品线的开发,相应IP推出后,整个公司都在全力推广新的产品,特别是针对中低价位手机的应用方向,希望这些潜在客户能够受益于公司的GPU新品。

    “经过我们的努力,一些重量级客户已经开始与我们进行合作,联发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移动处理器厂商,也在与我们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对Imagination新的PowerVR产品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尤其是在PowerVR 8XE 推出后,我们看到很多客户从竞争对手的 GPU 方案转而采用 PowerVR。我们预期,新款 8XE 和 8XE Plus 内核的推出将持续推动此移转趋势,因为我们现在能更好的满足性能与面积的trade off 需求。Series8XE Plus GPU 是能满足在成本敏感设备上可支持1080p游戏与运算需求的业界最佳图形内核,充分展现了 Imagination 持续的技术领先地位”刘国军说。

    5

    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

    2015~2016财年,Imagination的全球营收2亿多美金,而中国市场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较小。对此,刘国军表示:“这种状况与中国的市场地位及其体量是不匹配的,而我加入Imagination,也正是要改善这一局面,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升Imagination在中国的营收。”

    据刘国军介绍,在他加入之前,该公司在中国上海总部设有MIPS处理器的研发部门以及技术支持工程师团队,但却只有一个人做销售工作,还不在上海,而是在北京的家里办公,这种人员配置与中国市场的重要程度是完全不匹配的。接下来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加大中国市场的拓展力度。

    china0513-624x468

    在市场拓展方面,特别是中国市场,Imagination接下来要在生态系统建设,以及合作伙伴关系的培养与维护方面下足功夫。对此,刘国军表示:“关键是要找准战略性的合作伙伴,并建立具有广阔市场应用的生态系统。要想赢得客户,在IP产品推广方面也会与以前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要更多地聚焦在客户的需求上,不断贴近客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聚焦在内部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上。”

    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方面,刘国军在加入Imagination之初,就制定了一整套策略,并通过与该公司前任CEO,以及新任CEO充分沟通,都达成了共识,中国是Imagination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这个已成为普遍共识,没有什么异议。刘国军表示,中国市场拓展不仅要与公司全球策略同步,在某些时候,甚至还要快于、高于全球脚步。未来,中国市场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地影响Imagination总部的决策。

    6

    让One Team深入人心

    目前,Imagination中国的团队规模还不大,50人左右。刘国军表示:“Imagination在中国还是比较弱小的,我们要成长,就必须形成合力。通过一年半的整合,我们强化了Imagination中国”One Team“这一概念,所有的BU和业务部门,展现在外界和客户面前的,必须是一个团队的形象,而不是各自为战。这使得我们Team Work的进程非常快,效率很高。”

    “我们必须要特别关注客户关系,与我们的伙伴密切合作,帮助他们成功进入市场,最终交付大量含有我们技术的先进半导体产品。作为基于授权费的产业,我们伙伴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所以我们特别专注于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使其可以简便集成并提供优秀的客户支持”,刘国军说。

    7

    Imagination的大学计划

    大学计划是Imagination市场推广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MIPS是有历史传统的,基于此,该公司制定了一份MIPS FPGA大学计划,其把MIPS架构融入FPGA,然后交给相应的大学用于教学,这对于学习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学生来说,是个非常不错的工具,同时也推广了MIPS架构和产品,使更多学生了解并掌握MIPS产品的设计。

    china0513-624x468

    据刘国军介绍,目前国内多所高校的计算机科学系都在使用MIPS工具,接下来,还将不断向高校的微电子教学方面拓展。同时,刘国军还有一个构想,即除了MIPS之外,还要将PowerVR和Ensigma这两大BU技术及其产品,以某种恰当的形式,让高校中的学生尽早接触到,并动手设计相关应用产品。

    刘国军坦言,加入Imagination以后,很多事情都是从零开始,工作千头万绪,很多工作和设想还没有来得及实施。相信踌躇满志的他今后真的是要大干一场了。

    8

    拓展新兴应用

    在新兴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应用领域,存在着CPU、GPU和FPGA等谁将主导计算核心的争论,对此,刘国军的看法是:“CPU的机会很小,在人工智能兴起之前,GPU就显现出了很强的计算性能,很多超级计算应用实例都是采用GPU,而非CPU。 Imagination也在GPU上做人工智能的加速算法,目前来看,GPU和FPGA会是这一领域计算核心的发展趋势。”

    此外,Imagination在视觉处理方面的能力使其进入到了ADAS领域(凭借MIPS CPU内核已经拥有显著份额),并且正在AI/CNN领域拓展,以推动PowerVR视觉解决方案。刘国军表示:“ADAS设备是复杂的、实时的异构系统,所以我们在最新IP核中作了更多考量来解决这些问题。ADAS领域的领导厂商Mobileye已经承诺采用我们最新的MIPS I6500设计其面向自动驾驶汽车市场的EyeQ5 SoC。”

    china0513-624x468

    “作为一家异构计算IP供应商,最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的客户,以他们期望的形式取得成功,无论是纯GPU,还是CPU主导计算,或是CPU+GPU混合计算,具体形式是次要的,客户认可才是我们首要考虑的”,刘国军说。

    9

    对并购热潮的感想

    今年,半导体行业并购热度有增无减,特别是ARM被软银收购,使人们大跌眼镜。 刘国军也感叹:“这就是资本力量的强大所在,软银完全是用巨额现金砸向ARM董事会,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拒绝。另外,ARM的市盈率很高,去年收入20亿美元左右,但其市值已经高达200亿美金,被收购前,市场对ARM的的期望很高,其管理层承受着巨大的增长压力,而已经处在高处的ARM,要想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谈何容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就促成了ARM与软银的结合。”

    目前,Imagination的市值为6亿多美金。一直有传言称苹果公司要收购它,后来被苹果辟谣。实际上,苹果要收购Imagination确有其事,而且多年前就开始了相关的谈判,但一直没有谈拢。对于一家上市公司,又处在现今这样一个产业变革、资本称雄的时期,被收购的可能性永远存在。

    刘国军说:“并购与否,主要还是要看自身价值,及其发展方向和战略,有传言说Imagination一直在积极主动地找买家,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不会找买家,新管理班子组成以后,Imagination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独立运行。而且我们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在不断改进、提升。至于外界相关机构和资本的策略和目标,以及并购计划,都是很难预测的。”

    10

    对中国半导体崛起的期望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政府一直都很重视本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而最近几年,国家更是在这方面大力投入,“大基金”横扫半导体寰宇。对此,有20多年行业经历的刘国军也是深有感触,“如今的发展成果,是我国多年持续努力的结果,‘大基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相比于之前的扶持与投入,‘大基金’会显得更加吸引眼球。近几年,我国IC设计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上政策扶持,以及设计、制造、封测等生态系统的建设、完善,还有国际IC厂商对我国市场的重视及不断投入,所有这些都在大力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快速发展,体量会不断壮大。”

    在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无论是在设计端,还是在制造端,我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企业还不多,相关的专利也有限,这在眼下和将来都会制约我国的产业发展,要想打破这种核心竞争力缺失,总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产业界共同努力。

    Imagination在过去一年多时间的重新整合过程当中,中国在不断增加人手、壮大队伍。对此,刘国军虽然很兴奋,但也有苦恼,因为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刘国军坦言:“国内的半导体从业者不少,但由于渠道、人力资源成本等多方面原因,找到合适的,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从业者到真正的人才,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方面,国家、行业、企业,当然也包括我们Imagination,都需要继续努力。”

    11

    新征程的乐趣

    在加入Imagination之前,刘国军是EDA厂商Cadence的中国区负责人,而在半导体行业,EDA与IP厂商的业务重合度很高,他们面对的客户都是SoC的设计者。

    在EDA行业摸爬滚打了近20年的刘国军,如今开始了IP业务的新征程,对此,他有自己的想法,“在半导体行业,EDA是一个非常基础,也是很稳定的工作版块。客观地讲,EDA处于行业最上游,距离市场和终端客户比较远,其在整个产业当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影响力有限。而IP厂商则不同,它对整个产业的影响力很大,且与市场、终端客户联系的很紧密。我觉得这个工作更有意思,可以更多地接触到产业和市场,因此,加入Imagination令我非常激动,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以后,我原来想得到、想接触的,现在都如愿以偿了。”

    12

    退役的足球运动员

    刘国军是个足球迷,更喜欢踢足球,大学期间,他就是球队的主力,参加工作以后,对足球的兴趣未减。2004年,刘国军在一次比赛当中受伤,但他没有太在意,还坚持每周都踢一场,直到2008年,去医院拍片子,才发现旧伤处存在大问题,必须手术,从那时开始,他只能忍痛割爱,停止了业余足球运动员的生涯。现在的刘国军更喜欢打高尔夫,而且对其热情也是越发高涨。

    作为高科技行业从业者,看书是必需的,刘国军也不例外,当然,对于很多资深人士来说,传统的纸质书依然是他们的最爱,电子书一时还是难以适应,刘国军同样如此。他比较喜欢读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另外,他喜欢数学,最近读了一本名为《古今数学思想》的冷门书,刘国军觉得这可以使他放松身心,特别是在旅途当中。

    13

    为人厚道,是最重要的情商

    作为该行业的资深前辈,刘国军最看重的就是:为人要坦诚,要真诚。做事一定要有一点追求完美的精神。年轻人刚出来工作,不要过于计较收入和头衔,应该更重视平台,是否有机会去学习,并贡献出自己所擅长和喜欢的东西,这样积累出来的时间和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资本。

    在刘国军看来,为人厚道,是最重要的情商,而不是简单地讨别人喜欢。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刘国军先生

    china0513-624x468

    刘国军先生现任Imagination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负责Imagination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的战略发展规划,创建和全面管理Imagination中国团队,包括销售、技术支持、市场营销、以及财务人事等团队的工作。刘国军先生拥有20余年电子设计从业经验,2015年加入Imagination之前,他在Cadence工作18年,担任Cadence公司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带领Cadence中国团队将世界先进的产品技术与服务融入中国,见证并参与推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高速发展。刘国军先生曾在国家研究所从事无线通信和电子系统研发工作,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在国际及国内发表过数篇专业学术论文。刘国军先生在信息工程大学获得数字通信学士学位及通信与电子系统硕士学位,并在中欧国际商学院获得E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公司

    china0513-624x468

    Imagination 是全球性的科技领导者,其产品已广为世界各地数十亿消费者所使用。Imagination 拥有完整的硅 IP(硅知识产权)产品组合,包括创建 SoC(片上系统)所需的关键性处理器,能够用来开发各式各样的移动、消费类和嵌入式电子产品。该公司独特的多媒体、处理器和连接技术可协助客户开发出具备高度差异化特性的 SoC 平台,并将产品快速推向市场。Imagination 的授权客户包括多家开发出全球最具标志性产品的领先半导体制造商、网络厂商以及 OEM/ODM 厂商。更多信息,敬请访问cn.imgtec.com。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6月

    SEMI中国区总裁居龙:合作共赢,助力中国半导体迈入2.0时代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china0513-624x468

    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先生,作为半导体企业中著名的华人高管之一,已经从事电子科技半导体行业30多年,拥有丰厚的工作经验积累,对于几十年来半导体行业的变化有着独到的见解。

    居龙先生既经历了苹果电脑的鼎盛时期,也目睹了Wintel是如何将苹果电脑一步步击败的。他的职业生涯涵盖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各环节,也见证了世界半导体发展历程,包括美国硅谷创新历久弥新,日本半导体盛极而衰,台湾芯片代工模式的兴起。那么在他看来世界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程又有哪些值得中国半导体借鉴的呢?中国半导体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又是什么原因推动他加盟SEMI再展宏图的呢?

    1

    深入硅谷,遍揽半导体行业风云变幻

    居龙曾先后就职于GUC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Cadence Design Systems, Magma Design Automation的亚太区总裁、在KLA-Tencor公司的系统整合咨询部担任副总裁和总经理,也曾在Apple Computer和Philips Semiconductor(加利福尼亚,硅谷)等公司担任高级管理及技术职务,可以说是遍揽欧美、日韩、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的兴衰成败与风起云涌。

    90年代在美国硅谷期间,居龙就担任过华美半导体协会会长,与美国各大半导体公司有密切互动,积极扮演硅谷与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沟通桥梁的角色,在三地的半导体行业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既往开来,居龙也始终秉持着一颗淡薄之心,笑看半导体产业风云,并始终致力于推动世界半导体产业和中国半导体的发展与进步。正是基于这种服务奉献的心态,2016年9月居龙先生正式加入SEMI,任职SEMI中国区总裁、SEMI全球副总裁,旨在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融入国际半导体的生态圈,实现合作共赢。

    2

    从美国到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第一次迁移

    “从飞利浦到苹果,我经历了美国半导体产业的一波繁盛时期。那时候,许多半导体公司都是IDM模式,有些系统公司也都在做芯片业务。像苹果在80年代后期已经以Macintosh取得PC的领先地位,但苹果除了出售电脑之外,也与半导体公司合作开发芯片,比如与VLSI Tech(VTI)在ASIC领域合作,同摩托罗拉合作开发CPU等。后来由于Fabless/Foundry产业兴起,系统公司逐渐退出芯片设计。不过,从最近5年芯片产业发展方向来看,芯片业务又重新被许多公司所重视,系统公司大有重新主导芯片定义、架构及设计方案之势。比如Apple、Google、Cisco、Microsoft等都有IC设计团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DRAM为代表的半导体产业从美国转移到日本,日本成为世界半导体的中心。上世纪 80 年代,受益于全球计算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对DRAM 需求剧增,日本半导体产业以DRAM为切入口快速崛起,凭借其大规模生产技术,取得了低成本和可靠性的优势,快速渗透美国及全球市场,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取代美国成为DRAM主要供应国。居龙在谈到自己职业生涯初期在美国硅谷的一段经历时不无感慨的表示。

    居龙说,“90年代我在硅谷工作期间见证了日本半导体行业最辉煌的时期。当时我的主要工作对象就是日本地区重要的半导体公司。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日本半导体企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全球前十的半导体公司,日本占到了5家,而且前3位全是日本公司。但时过境迁,日本半导体产业由盛而衰,目前硕果仅存有东芝的NAND和索尼的CIS及Renesas MCU等尚有一席之地,而以Intel、TI、Qualcomm、NVIDIA等公司为代表的美国半导体产业又重新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在我看来,美国一直没有对高科技产业的基石——芯片业,降低开发力度和减少研发投入。这就是为何当下美国硅谷虽不追求大规模芯片制造业,但在芯片技术创新方面依然独领风骚的缘由所在。

    3

    垂直分工——台湾半导体崛起之路

    半导体产业的第二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从日本,美国转移到了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美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头并立的局面。

    从微电子行业的世界技术发展趋势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以PC为代表的新兴信息化产业快速发展,催生了美国Intel、AMD这样以硬件为主的CPU公司,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软硬结合的Wintel联盟,开创了PC时代以及后续的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但日本在该领域未有足够准备。同时日本在 DRAM 方面的技术优势也逐渐丧失,成本优势也被韩国、台湾等地取代。

    我还记得在1998年,在华美半导体协会硅谷的一次活动上台积电的掌门人张忠谋应邀演讲,那时的台积电才开始起步,但张忠谋老神在在,对台积电已充满信心。”当时台积电销售额约为$16亿美元,只是其2016年约$306亿美元销售额的 5%,这个惊人的成长正是台积电受益于其开创的半导体垂直分工经营模式的形成。

    居龙在谈到台湾半导体的前世今生时说到,“那个时候,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刚刚起步,设计公司开始崭露头角,以做PC chipset的VIA为代表;作为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商,台积电也还未成规模,一年的营收也就几个亿左右。”居龙强调,在台积电以前,半导体工厂的模式一般来说从前端的设计,到后端的芯片生产,都是由厂商独立完成的,基本上所有的半导体公司都有自己的晶圆厂。例如Intel和TI等厂商,无论在芯片设计或者后端的晶圆生产,在全球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们的产品能够傲视整个市场的保证。

    “这种情况随着半导体垂直分工经营模式的形成而发生了变化。”居龙指出,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台积电的代工模式逐渐兴起,改变了整个半导体行业的走势,也帮助台湾涌现出大量为PC配套的Fabless公司,台积电的专业芯片代工模式(Pure Foundry)改写了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之前主流模式以英特尔、德州仪器为代表的IDM是自己设计芯片,在自家芯片厂生产,自己完成测试与封装。而现在台积电专注芯片制造,成了全世界芯片设计公司的产品制造工厂,进而就有了今天的高通与台积电被誉为“无芯片厂的芯片设计公司+代工”的合作典范。

    “那时候,张忠谋的想法确实很不一样,为了能够打开市场,迅速发展起来,张忠谋需要让客户更容易的使用TSMC的芯片生产线,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通过验证的工具。所以,台积电开创了全新的经营方式——纯代工制造,这一点在现在看来是非常明智的。”居龙在谈到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时表示。

    4

    无法忽视的印度IC设计产业

    谈到近年来国内外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在2000年曾经负责过印度地区业务的居龙,给出了他对印度IC企业的观察。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印度IC设计产业诞生之初,就旨在为美国半导体厂商承担设计服务工作。此后,印度IC设计服务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全球20大欧美Fabless公司以及IDM公司都在印度成立了设计中心,培养了大批印度IC设计工程师,使其设计水平超过台湾、韩国而仅次于欧美先进半导体公司。

    目前有多家芯片设计服务公司在印度运营。居龙表示,整体来看印度IC设计业的增长正受到下列因素的驱动:全球主要的半导体公司都在印度扩张其现有设计中心的能力;新的创新型设计服务提供商;印度设计公司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持续供应设计专才。

    在居龙看来,近年来很有意思的另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在硅谷担任企业高管,据相关机构统计,2006年至2012年间,硅谷每10家企业中,有大约4家的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是外来移民。而这些移民创建的公司中,约有三分之一由印度人发起,可见印度在科技领域有着很强大的实力,中国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也可以考虑与印度公司进行策略合作。

    5

    长居中国,负责亚太区业务

    2004年,居龙从KLA-Tencor加盟Magma Design Automation任亚太区总裁,开始更多的接触亚太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业务,办公地点也来到了上海。

    “从2004年到中国至今,我已经定居上海十几个年头。”居龙说,“我出生在台湾,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美国硅谷工作,深厚的中国情怀使然,回到中国大陆参与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

    居龙的祖父居正先生早年参加革命,任同盟会武昌负责人,策划并参与领导辛亥首义取得成功。历任过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晚年生活简朴,热衷教育事业,所以在居龙的心目中,始终有一种无法割舍的中国情怀。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居龙大学毕业之后便前往美国留学、毕业后就留在硅谷工作。

    自从2000年中期,居龙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的集成电路尤其是IC设计业的崛起乃是大势所趋,假以时日会超过日本、台湾地区。居龙说,“虽然那时候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环境还远不如今天的成熟,但是在服务中国IC市场一两年之后,我就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中国半导体必将崛起。”

    居龙分析,究其原因在于:一是中国大陆是全球电子产品生产基地,自然会成为全球重要的芯片需求市场,这是半导体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提;二是中国大陆每年有大批的优秀理工科毕业生,为产业源源不断的输送新鲜血液;三是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开放度吸引大量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设计中心,引进了较先进的集成电路设计及制造技术,从而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本土工程师,而且中国大量年轻的工程师非常渴望对自身技术水平提升,那时候给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当时给中国一家企业的员工做培训,许多工程师都是带着一个睡袋睡在办公室里,全心、全力投入。人才乃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的践行者。

    回顾2000年到2014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IC设计及封装测试业取得较大的成就,海思、展讯等在智能手机和无线通信领域的突破,江阴长电、通富微电等也挤入全球封测厂家前列。在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亲自关怀下,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出台,以及2015年大基金的设立,进而带动多地集成电路发展基金相继出笼,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特别是对晶圆大厂资金投放的倾斜,并将集成电路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推动中国半导体全面进入了2.0时代。

    6

    以服务之心贡献半导体产业

    纵观居龙的职业生涯,居龙先生可以说遍揽半导体行业的风云变幻,又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选择加入SEMI的呢?加入SEMI似乎像是命运中的奇妙缘份安排。我们不难发现,居龙工作经历几乎涵盖了半导体行业的各个领域,无论是芯片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及EDA都有涉猎。

    从硅谷的时候开始,居龙先生就热心于半导体行业活动,曾担任华美半导体协会(CASPA)2002-2003全球会长,目前是华美资深顾问,上海分会理事长及台湾分会会长。华美半导体协会是全球最大的华人半导体专业协会,总部位于硅谷,个人会员将近5000人,公司会员超过100个,包括全球顶尖的半导体公司。全球有11个分会,其中3个分别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及深圳。

    如今加入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可谓是延续CASPA服务产业的热情。“SEMI作为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能够提供一个平台,让我更加清晰、透彻的了解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更加深入的与各个公司进行合作。”居龙在谈到目前在SEMI的工作时表示,“我抱着一种服务的心态来回馈我在半导体行业工作历程时,来到SEMI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成为实现中国半导体梦合作伙伴的愿望。”

    china0513-624x468

    SEMI组织源于设备及材料行业,在面对全球半导体市场的新动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服务好传统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基础上,SEMI也要与时俱进面向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提供专业化、国际化平台服务。因此,居龙对SEMI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也有了新的诠释:

    • S-Semiconductor,其中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封装、测试,集成电路是所有电子产品的核心构件,也是我们为之服务的核心产业;
    • E-Electronics,电子产品的“心脏”是芯片,而半导体元件的价值正是经由设计、应用于电子产品中而得到体现;
    • M-Manufacturing,半导体和电子制造能力以及工业4.0(中国制造2025)下的智能制造,是高科技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 I-International,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在技术、市场、人才、供应链等方面都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也是一个互联的世界(Internet)及物联的世界(IoT),中国半导体企业一定要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SEMI也在传感器领域深耕布局,2016年SEMI宣布与MEMS和传感器产业联盟(简称MSIG)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并将MSIG纳入旗下;SEMI未来也将参与主导FoA( Fab owner Association)行业组织,以期持续扩大行业平台深远影响力;SEMICON China 2017首次举办“智能汽车电子论坛”、“智能制造论坛”以及“绿色厂务科技论坛”等,都是对SEMI新发展理念的呼应。

    即将于3月14-1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的SEMICON China 2017展览面积达60000多平方米,将有近900家展商在3000来个展位上与逾6万多名专业观众互动。居龙强调,已成功举办29届的SEMICON China今年必将再创辉煌——连续第6年位居全球半导体展之冠。总之,充分利用SEMI国际化、专业化、本土化的服务平台来促进半导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是贯穿SEMI中国业务进一步拓展的主旋律。

    居龙介绍,SEMICON China 2017将是中国主要芯片制造商、封测企业和来自全球设备、材料供应商携手合作的产业盛宴,世界顶级领军者们同台探讨全球产业趋势、前沿技术和市场机会,阐述支持全球和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构想和布局。开幕主题演讲汇集了中国及全球顶级行业领袖:中国大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集成电路制造商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和服务供应商泛林集团(Lam Research)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artin Anstice、ASML总裁兼首席执行官Peter Wennink、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Intel副总裁何军、东电电子首席技术官Sekiguchi Akihisa、以及全球最大半导体封测商日月光集团营运长兼董事吴田玉,将在开幕主题演讲中畅谈产业发展愿景和实施计划,全球领先的微电子领域独立研究中心IMEC总裁和首席执行官Luc Van den hove也将在开幕主题演讲中分享全球产业发展趋势,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融入国际生态圈而开始的互动,自然也是全球半导体人不容错过的嘉年华。

    7

    如何看待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限制

    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半导体产业,以期在自主可控的前提下提高芯片自给率。《中国制造2025》重点聚焦十大领域,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三个大类,并将集成电路列在首位。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国半导体晶圆厂的一些动态,如中芯国际北京B2正式投产、B3在建,上海将新建2条12寸线;武汉长江存储器项目2016年3月奠基,将新建3条NAND&NOR产线;华力将在上海周浦新建1条12寸线;英特尔大连厂改建为NAND产线并已投产;联电厦门12寸厂联芯投产;台积电南京12寸厂奠基,2018年量产;晋华新建12寸存储器产线,紫光宣布在南京成都建厂等。

    china0513-624x468

    在这种背景下,2017年年初,由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首席科学顾问编撰的报告建议,美国必须加强保护国内半导体产业,以基于国家安全理由阻止中国主导这一产业的计划。在居龙看来,该报告的出笼除了美国维护其自身利益之外,中国也需要思考一下自己的策略问题。美国作为半导体行业的龙头,在欧洲、韩国、台湾半导体行业崛起的时候,美国将其视为合作伙伴,日本半导体行业崛起之时,美国虽然将其视为竞争对手,但是日本很聪明的一点在于,深藏功与名,隐藏实力,在崛起之前没有过分宣扬。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居龙先生认为,一方面,中国半导体行业需要在国际社会低调。另一方面,中国半导体行业和美国及全球半导体行业需要交流、需要充分沟通。居龙表示,“当美国媒体报道中国企业开始大手笔收购半导体公司的时候,美国政府第一感觉就是非常震撼,进而就是一种危机感,甚至定性为半导体领域的‘中国威胁论’。出现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彼此缺乏沟通。”

    首先,中国需要表明自己在发展半导体领域的决心。第一,中国发展半导体是大势所趋,也是世界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结果。市场之所在,即是发展之所向,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市场成长。第二,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攸关整个中国经济健康成长,减少芯片贸易逆差,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最后,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市场开放度其实是远超当时欧洲、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各自崛起时的开放程度,他们并没有像今天的中国开放到容纳如此众多的美国半导体企业进入。

    其次,在居龙看来,中国大基金的200亿美元其实对美国半导体行业并没有太大的威胁,于英特尔、台积电这样动辄投入上百亿美元进行研发的企业相比,就基金本身的可投资额度而言是非常有限的。这些基金主要用于建厂、购买设备,进而能够提升制造工艺的发展。但目前中国设备材料业还相对落后,如何提高设备材料业的市场竞争力是一大挑战。

    8

    合作共赢,推动中国半导体进入2.0时代

    “勇往直前,创新智取,合作共赢!”这是居龙在加入SEMI之后始终坚持的工作信念。

    以开放和合作的心态与国外半导体厂商进行合作,这是目前解决中国半导体行业发展瓶颈和设备难题的最好的途径。在居龙看来,对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在商言商的,尤其像设备公司这样的企业,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贸易战。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事情,实际上是全球半导体发展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半导体的发展就是全球半导体的发展,这个发展一定是开放的发展,是与世界各国合作的发展。中国半导体与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密切融合趋势已经开始体现,未来几年会越来越明显。

    “中国需要让世界明白,我们是合作伙伴,不是竞争对手,我们不会威胁任何国家。”居龙在谈到如何推动中国半导体发展时非常肯定的说。“可惜,就目前的国外政治、舆论环境来说,虽然有部分比较理性的人来客观的看待这件事情,但整体环境并不理想,短期内中国企业想要进行国际收购还是非常困难的。”

    作为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未来SEMI将会致力于搭建中外半导体沟通的桥梁,营造一个包括欧美、日本、韩国、中国及台湾地区半导体企业均纳入其中的友善、友好的合作环境,避免无谓的消耗,推动中国半导体进入2.0时代!而SEMI 中国11个专业委员会:设备与材料委员会、封测委员会、柔性电子技术委员会、LED委员会、功率及化合物半导体委员会、集成电路二手设备委员会、物联网感知计算委员会、HB-LED标准技术委员会、光伏标准技术委员会、智能制造委员会、绿色厂务委员会,则是SEMI与时俱进牵手中国半导体产业融入国际生态圈的坚强纽带。

    9

    为中国半导体梦想而奋斗的斗士

    从2015年开始的半导体行业并购潮,一方面是因为当前全球资金成本走低,强化了行业的收购整合意愿,另一方面是因为半导体产业目前已经进入了高度成熟期。在居龙看来,半导体行业将会呈现以系统公司为主导,以垂直整合为主要形式,来引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方向。

    合作共赢,是SEMI中国在居龙先生领导下的业务拓展经营理念,SEMI中国将始终立足中国、放眼全球,致力于推动半导体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动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营造中美半导体产业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美好局面!

    china0513-624x468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加油!”

    这是居龙给苏轼这一千古名句加的注脚和新的诠释,喻意中国半导体产业面对国外强大的行业巨头虽然相对弱小,同时随着全球电子及半导体新应用、新技术的进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提高了进入门槛,但我们仍以无畏的心境坦荡前行。就好比中国半导体虽如竹杖芒鞋比不过国际巨头的铁骑盔甲,但我们身披蓑衣在风雨中前行,何需畏惧?

    这也反映了居龙作为一名为中国半导体梦想而奋斗的半导体斗士始终坚持的不朽信念,“我们半导体人应当有一种敢于拼搏、敢于奋斗,不气馁、不害怕、不放弃的决心与信心。无论环境有多恶劣,我们都应当坚持下去,这不仅是对我自己,也是对所有半导体人说的!”这也是督促居龙不畏风雨、勇往直前、笑傲人生的座右铭。

    居龙表示,有朝一日,当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够赶上国际水平,进而达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意境时,正是中国半导体斗士们圆梦的开始!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居龙

    china0513-624x468

    居龙先生目前是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负责中国地区的运营管理工作。在加入SEMI之前,他曾担任创意电子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及公司总部副总裁,Cadence公司的亚太区总裁兼公司总部副总裁,负责公司在整个亚太地区的运营、技术和销售工作。

    居龙先生在电子科技半导体行业拥有3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也曾担任Magma Design Automation公司亚太区总裁, 开创并负责整个亚太地区的销售、工程、运营工作。在Clarisay公司,居龙担任业务发展和销售副总裁。Clarisay公司提供无线通讯RF原件。居龙先生在KLA-Tencor公司的系统整合咨询部担任副总裁和总经理。居龙先生也在以下的美国硅谷公司担任重要职位:Avanti!公司,TMA公司的副总裁,美国苹果公司,飞利浦半导体公司。

    关于SEMI

    SEMI® 连接2000多家会员企业和25万多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来推进科学和电子制造行业进步。SEMI会员企业负责材料、设计、设备、软件和服务方面的创新,让电子产品更智能,更快,更多功能,性价比更高。自1970年以来,SEMI成功帮助其会员成长,创造新的市场,共同迎接和解决行业挑战。SEMI在上海、北京、柏林、格勒诺布尔、新竹、圣何塞、首尔、新加坡、东京, 班加罗尔和华盛顿均设有办事处。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5月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半导体投资人的专注与激情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中国半导体产业近年来正上演新一轮投资热潮,龙头企业争相宣布启动收购、重组、投资建设新厂等扩张举措。那么大量资本涌入这个高科技行业,到底是喜是忧,是福还是祸呢?这两年,围绕着这些话题,产业界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们今天有幸访谈的主人公是一位职业投资人,半导体科班出身的他,一直钟情于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十余年热情不减。他就是华登国际中国董事总经理——黄庆博士。作为多年从事半导体研发、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后来又积极投身于投资界,成为一名顶尖的职业投资人,相信黄庆博士丰富的产业经历,对于很多半导体人来说,都会有启发和帮助作用。

    china0513-624x468

    1

    华登国际:专注半导体的风险投资基金由来

    谈到半导体领域的风险投资,就不能不先提到华登国际,这是一家成立于1987年的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之初的业务主要聚焦在硅谷。后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显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华登的业务重心逐步移向东方,当时,亚洲的产业界人士对风险投资还没有多少概念,因此,可以说华登是最早将这一理念引入亚洲的投资机构之一。在亚洲布局初期,主要投资于东南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产业;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不久就投资了新浪、创维等科技企业。

    华登国际与很多VC的确不同,它特别偏好投资半导体产业,这与其创始人陈立武先生有着紧密的联系,从陈立武先生今天还兼任着Cadence全球CEO就可见一斑,其团队成员大多也具有半导体产业背景。作为华登国际中国董事总经理,黄庆本人更是半导体科班出身,读博士的时候就从事半导体的研究工作,毕业后在半导体业界摸爬滚打了多年,然后投身于投资界,依然专注于半导体产业,到目前为止已有近三十年,一直没有离开这个产业圈。

    china0513-624x468

    到目前为止,华登国际参与管理的VC资金数量超过20亿美金(这里不包括PE),2000年以后,华登更加系统地投资于中国本土电子半导体产业,如迈瑞微电子和大疆,还有中芯国际、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等当红本土企业。今年在A股上市并创造股价奇迹的兆易创新,也是该公司投资的标的。黄庆表示,到目前为止,华登国际投资的本土半导体企业已经超过30家,全球范围内则达到了100家左右。

    谈到华登国际的布局时,黄庆博士表示:“华登国际的全球布局与众不同,我们有硅谷基金,有中国基金,中国基金还包括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另外,我们在中国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等地区都设立了当地专用的基金项目。” 目前,华登在中国大陆的VC投资已经占其全球总投资额的50%,黄庆表示,随着用于并购的PE基金的设立,这一比例还将提升。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2

    在IBM的美好经历

    黄庆出身半导体科班,于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主要研究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1989年博士毕业后,黄庆就加入了IBM公司,从事半导体产品的研发工作。而刚刚加入不久,在1991年,IBM就开始了“提早退休”计划,那时,国际第一代做半导体的成功人士开始“扎堆儿”退休,这使他感慨良多,经过那一代前辈们的努力与创造,将整个半导体产业推到了一个历史性的高度,黄庆感慨自己赶上了好时机,在半导体产业最辉煌、年轻人机会也很多的时候,进入了该产业。

    “ 我在IBM期间做了不少事情,最开始的时候,我所在的小组任务是规划下一代产品,我所在的是DRAM部门,而当时全世界最大的DRAM公司就是IBM,当时公司对DRAM的需求量也很大,一半自己生产,一半外部采购”, 黄庆说:“当时,DRAM发展情况是每4年更新一代,而当时IBM有两个团队进行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我当时所在的是预研团队,负责DRAM最前沿、最基础性的技术研发工作。那是在1991年,而当时我所在的小组做那一代DRAM产品预研时,正好赶上我们组的负责人退休,使得研发工作一时难以进行下去。后来,IBM与东芝、西门子(后来的英飞凌)合作,3家公司联合研发,最终在1997年才量产出了那一代DRAM产品。 ”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代的DRAM也成为了IBM历史上最成功的产品之一,“包括IBM在内的这3家公司,以及后来衍化、授权的几家公司,一共建了7座工厂,生产的都是那一代DRAM产品,而且,该技术又延伸、拓展了好几代,成为了经典。”

    这一段工作经历,深深地印在了黄庆的脑海里,并对以后的职业生涯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 很多工作开始接触、实施的时候,都觉得是做不成的,特别是看着那一串串的、想要达成的目标数据,觉得都是天方夜谭,初期根本就不认为能够实现”, 黄庆说:“1991年的时候,半导体制程工艺还处在500纳米阶段,而我们预研的项目想要采用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250纳米,工艺跨度非常大,要想实现谈何容易。当时画出电路图的时候,看着它都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的工艺节点怎么可能实现呢?而且,研究的每个步骤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和未知的因素。这期间还赶上IBM大裁员,我们的工作地点也被迫搬迁,很多人还不愿意去新的地区工作。各种困难还有很多,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攻关,所有问题都被解决了,最终成功实现了量产。 ”

    1997年,黄庆离开IBM的时候,同事们为他开欢送会,当时他感触良多,不禁拿出了过去几年进行研发工作的整体思路和方案,看到每一个阶段,每一大项工作都是有条不紊地在进行,虽然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额困难与险阻,但整体的进度并没有大的耽搁,最多延期也没有超过两个月,在摩尔定律不断发挥作用的半导体产业,一个大项目耽搁一年,即使最终做出来了,也几乎注定赚不到钱。这些使得搞半导体研发的人压力山大。黄庆说: “ 对此,我当时真的是非常感慨,这么艰难、技术前沿性这么强的项目,通过我们团队的努力,都攻克了,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

    3

    创业激情派撞入投资圈儿

    IBM无疑是一家非常好的公司,提起那段时间的工作经历,黄庆不禁感慨道:“谁能将企业做成像IBM这样,那将会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然而,不甘于安逸的他在IBM工作后期,有了去一家初创公司打拼一番的想法,因此,在离开IBM以后,他去了Chromatic Research,继续做研究工作,担任高级技术人员。后来,黄庆与朋友共同创建了Silicon Access 网络公司,并担任亚洲VLSI设计和业务发展部副总裁。

    经过多年的半导体研发、管理打拼后,2004年,黄庆开始进入投资界,并专注于半导体行业的投资,并于2005年加入了华登国际。黄庆坦言:“做投资,比我自己当初创业还要忙,事情千头万绪,做半导体初创公司虽然也忙,但也只是一家公司的事,但做投资则不同,需要应对多家公司、多层面的事情,所以干这个是件很辛苦的事情。但也有乐趣,那就是每天都会面对一群很有激情的人,以年轻人为主,他们都在创业,而我的工作就是帮他们实现创业梦想,助其成功。当看到投资对象取得成功时,首先,作为投资人的我不会嫉妒别人的成功,更重要的是,看到他们成功,作为能够深层面介入其事业的我,也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

    半导体投资是个典型的服务型行业,要想赚快钱,最好不要进入。投资一个项目,最少也要等6年才能见到成效,有时甚至要10年以后,才能看到成功的那一天。

    看来,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在半导体投资人身上真正得到了升华。

    身处投资董事总经理这个位置,黄庆平时工作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花在了投资标的负责人身上,要不断与他们沟通、交流,了解项目情况、信息,进度,以及市场行情等。黄庆坦言: “ 平时工作真的是忙得一塌糊涂,致使生活完全没有规律可言,这就是做VC的代价,你不得不接受它。但只要你对这份工作有兴趣和热情,即使是很累,也能够坦然应对。 ”

    作为投资人,黄庆最看重的初创公司两个特质:一是能够与客户快速对接,具有非常强的本地化服务意识和水平,这对于中国本土的半导体创业公司来说,相对于那些国际半导体大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具有核心技术。拥有这两种特质中的一种,就将会得到专业半导体投资基金的青睐。中国的小伙伴儿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4

    半导体并购狂潮的背后

    近年来,半导体产业增长率下降,成本上涨,整合并购不断。对此,黄庆表示: “ 整合是半导体企业追求增长和利润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整合可以减少竞争,提升话语权和定价权。但这些主要是发生在欧美发达、成熟的产业地区,中国则明显不同,这里处于发展期,还并未成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这正是华登国际的机会所在。 ”

    实际上,半导体业的低增长、高成本等问题掩盖了不少真相,使得很多人低估了这个产业的价值。如何在这个行业大变革的关键时段抓住机遇,正确认识到半导体的价值,并充分挖掘出它的潜力呢?在黄庆看来,软银的孙正义收购ARM公司,正是体现半导体巨大价值和发展潜力,以及投资人眼光的经典案例。

    “半 导体对人类太重要了,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们所有人能够在现代社会正常生活和工作的根基所在,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半导体。而许多人,包括投资人都忽略了这些,半导体的重要性和价值与石油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处于同一水平,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黄庆说:“谁拥有了更多的半导体资源,其必将在将来的竞争当中处于非常有利和主动的位置。而这需要眼光,而且要提早下手布局,孙正义做到了! ”

    5

    中国资本的危与机

    这两年,中国资本大力挖掘半导体市场,在国际产业并购热潮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红色资本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半导体业务并购也被当地政府高度关注,并频频设置障碍,使得我国对海外半导体企业的并购遇到了不少麻烦。对此,黄庆表示: “ 我国资本对海外半导体业务的并购似乎举步维艰,特别是前一段时间收购Lattice这一案例,居然有20多个美国国会议员站出来公开反对。另外,奥巴马主导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半导体领导小组,可以说,其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及其资本对海外进行的并购活动。为了应对并解决这一局面,我国应当更多地让市场和产业界去运作这些事情,尽量淡化、消除政治意志,并充分与国外的相关产业界人士加强沟通,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想法和意图,以消除不必要的戒备心。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产业整合并购与合作持续、深入地发展下去。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半导体业的良性发展,也可以为全球产业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当然,实现这些还需要时间,大家一起努力吧 。”

    对于中国资本来说,目前处于一个绝佳的历史性机遇期,即投资那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和应用,并把它们引入国内,使其不断壮大,并实现产业化。关于这些,硅谷和日本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对此,黄庆表示: “ 目前,中国的资本力量较为雄厚,而欧美、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投资能力和欲望明显不足,这正是我们出手的好机会,谁能抓住,并运作好,就将占得先机,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占有优势地位。 ”

    6

    华登与“大基金”的互动

    谈到2014年中央政府出台的IC产业“大基金”, 黄庆说他们经常与国家“大基金”的管理层进行交流,彼此都看好对方的模式和前景。黄庆坦言,在“大基金”刚出台时,他比较担心各个地方政府都不注意全面统筹,各自为战,盲目上马项目,弄不好会使半导体产业重蹈太阳能行业的覆辙,那将会是摧毁性的局面。

    而从这两年中央和地方半导体产业基金的发展情况来看,局面还是不错的。黄庆说:“有中央政府及其‘大基金’的领导和统筹,对各地方政府起到了比较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地方性质的半导体产业基金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并没有出现曾经担心的乱象。这其中,国家‘大基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良性带头作用。这让我对他们充满尊敬之情,希望良好的势头能够不断延续下去。”

    7

    半导体投资需要弱化投资的地域性限制

    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我国本土的IC设计公司,已经由去年的700多家,猛增到今年的1300多家,对于这一数字,业界一直都很吃惊,无论数字统计是否绝对准确,本土IC设计公司在短时间对大量涌现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黄庆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我国的IC设计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很难拥有绝对的实力将技术和产品研发做好。现在又有这么多的基金支持,使得新公司频频涌现,再加上已有公司分化成两家,甚至多家,这对行业发展时很不利的,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是破坏性的。”

    黄庆认为,我国对半导体产业投资,应该弱化地方性概念,而要几家全国性的VC,配合中央政府“大基金”,统筹行动,才不会出现各自为战,乱象丛生的局面。这样也更有利于我国整个半导体产业的良性发展。

    黄庆举例说:“华登刚开始在上海投资半导体时,当地政府给予了很宽松的政策支持,没有任何地域性要求。后来进行第二阶段投资时,由于各种原因,公司无法在上海注册,后来就注册在了青岛,对于这种情况,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产业界,大家都认可,没有设置障碍,这才是比较开明的做法,才有利于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 半导体行业投资绝对不能搞地域性限制,否则对产业发展会起到破坏性作用!”黄庆说:“地方政府主导投资,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特别是对半导体行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会使得诸多非经济规律的不利因素发挥作用,对于产业发展不是件好事情。 ”

    8

    投资半导体产业的未来:智慧家庭、汽车电子、人工智能

    智能硬件和物联网概念已经被炒作很多年,但始终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平台化的产品出来,其未来仍然不明朗。作为投资人的黄庆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在智能硬件领域,特别是智慧家庭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投资了一些公司和平台技术。在未来的家中,是否会有代替PC和电视的一个新平台产品出现呢?我们觉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但那到底是什么,现在很很难说清楚,包括我们在内的投资界和工业界,都在进行着相关的研究和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的家中会出现一个新的Home Platform,成为继PC和手机之后,又一个在我们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平台型产品。当然,这也要依赖云计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 与智能硬件和物联网有所不同,汽车已经成为一个拉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实质性动力。汽车电子脱离了概念炒作阶段,已经落地。近两年出现的多起并购案例,而且是百亿美金以上规模的案例,都是奔着汽车电子去的,可见其潜力有多巨大。 ”

    上世纪90年代以前,半导体产业还是以元器件为主,从90年代开始,SoC逐步兴起,并很快深入人心,目前,高集成度的SoC已经成为市场主流,而且其集成度还在不断增加。很多新兴的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AI),似乎也遵循着同样的发展规律,“ 目前,的AI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应用更多地是通过数据中心、电路板卡实现的,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需求的提升,AI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在单芯片SoC上实现,那时,其市场保有量将会呈现爆发式的增长”, 黄庆表示:“很多大大小小的半导体企业都在着力研发AI,将来,谁的技术与产品能与实际应用紧密贴合,谁就将占领市场。”

    目前的AI核心处理实现方式,主要有CPU、GPU、FPGA等,业界也存在着哪种技术和产品将主导AI发展的争论,对此,黄庆表示:“ 目前阶段,无论是哪种技术和产品,在AI应用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产业化的应用在哪里,具体用哪种方式去实现,都还是不确定的事情,也没有人能够完全下定论。因此大家都在用各自擅长的技术进行着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等到AI技术和应用都比较成熟和明确的时候,就将会出现应用针对性很强、很明确的SoC,类似于ASIC芯片的发展轨迹。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

    9

    运动与阅读开启激情人生

    黄庆是个喜欢运动的人,有时间就会去游泳、散步,“我以前很喜欢打羽毛球的,但最近这几年由于膝盖问题愈发严重,不得不忍痛割爱了。除了运动之外,我很喜欢画画,现在还时不时地在平板电脑上画一画,在繁重工作之余,这是一种很不错的调剂方式”, 黄庆说。

    对于高科技行业和投资商人双重身份加身的人来说,看书是必不可少的,黄庆当然也不会例外,“我前一段时间看了一本名为《1171 BC》的书,讲述并探讨了那一年地中海周边几个国家和文明(古埃及、以色列、希腊等)几乎同时衰落的事情。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和考古学,有故事,也有谜团,很丰富,也很有意思。我最近在看‘法国大革命’,那是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刚刚看到了拿破仑上台那段。此外,我以前也听过一些关于英国等欧美国家的历史课,受益良多。”

    谈到读书,黄庆侃侃而谈,兴致很高,可以看出,他对历史、考古、预言类的知识和书籍兴趣浓厚!

    10

    搞半导体必须创新

    现在,进入半导体行业的人越来越多,来源也是多种多样,成份愈加复杂。对此,黄庆说:“ 要想在这个行业把事情做好,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兴趣、有激情,这样才能持之以恒。半导体毕竟是一个实体经济,而且是典型的高科技行业,必须不断地创新,才会有前途。创新也是这个行业的精髓。不进则退,优胜劣汰,在半导体行业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这也是我国发展半导体的必经之路。 ”

    china0513-624x468

    本期采访嘉宾:黄庆 博士 Hing Wong

    china0513-624x468

    黄庆,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负责在国内的半导体器件/智能硬件/物联网/材料方面的投资。先后成功投资了格科微电子,兆日科技,矽力杰,兆易科技, 大疆创新等。他被硅谷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协会华源评为2013年最佳投资人。

    在从事风险投资前, 他在半导体行业工作15年, 负责过技术研究、管理及业务开发。黄庆曾在IBM微电子担任设计顾问工程师,在Chromatic Research担任高级技术人员。 1997年与合伙人在硅谷共同创建了Silicon Access 网络芯片公司,担任亚洲VLSI设计和业务发展部的副总裁。黄庆博士是国内改革开放后第一届大学生,就读四川大学物理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后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分别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电气工程硕士,和电气工程博士学位。

    华登国际

    华登国际于1987年在美国成立,20多年来,已经成为全球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华登国际目前同时管理着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累计拥有资本超过20亿美金。我们的投资人包括了美国和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投资机构,基金会和个人。华登国际专著投资于以下领域内表现杰出的专业团队和公司,并支持他们取得突出的竞争优势,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先者:

    • 电子科技

    • 新能源及环保

    • 医疗健康

    • 现代消费及服务

    • 互联网

    • 以及其他高成长性的行业

    华登国际总部设于美国旧金山市,在硅谷以及全球重要城市设办公室。我们的团队具有跨文化的背景以及丰富的投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有能力运用全球范围的金融与产业资源帮助创业团队成长为成功的企业。我们注重诚实的品质,并鼓励在创业企业中,形成多元,团结,创新,共同成长的工作气氛。

    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华登国际一向以扶持中国的创业者为荣。我们深信在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进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会涌现出来。从科技创新到传统变革的各个领域,缔造出更具活力与竞争力的商业形态,并积极参与到全球合作与竞争中去。我们将继续运用我们的经验支持这些创业者准确把握市场跳动的脉搏,以成熟的商业以及金融技巧,将他们远大的理想转化成现实,真正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成长的领航员。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3月

    坤锐电子董事长闵昊:不断开拓RFID,实现物联网的终极梦想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身兼大学教授、半导体公司创业者、企业最高管理者、投资人等多重身份,闵昊在半导体产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功底、产业资源和企业管理、运营经验。特别是在RFID应用领域,这位“儒商”更是有说不完的话,下面就让我们分享一下他的从业经历和心得吧。

    china0513-624x468

    坤锐的发展轨迹

     

    当年,闵昊带领5位复旦大学的学生和朋友,于2005年创建了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起初,公司的研发方向非常明确,即以900MHz电子标签为启动点。随着产品研发的进行,以及对市场的深入了解,闵昊认识到900MHz电子标签的市场及其发展情况并不理想,因此,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坤锐也开始做13.56MHz的电子标签。

    闵昊表示,公司前期的发展比较顺利,到2009年,坤锐实现了3000多万元的营业额,也拿下了几个关键的大客户,其中包括五粮液900MHz防伪电子标签和广深铁路火车票的13.56MHz电子标签。之后的一段时间,公司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曾经有一段时间比较困难。从2015年开始,公司的运营好转了起来,特别是16年,业务发展顺利了许多,预计与2015年相比,可实现50%以上的增长。

     

    china0513-624x468

    目前,坤锐以模拟技术和产品研发为主,最近又拓展到了SoC设计,所以,该公司今后的技术发展路线就是朝着整合了射频、模拟和处理器的SoC方向发展,其面对的应用目标就是物联网,这也是公司成立之初定下的发展方向。一路走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印证了当初坤锐预见的正确,市场与客户也越来越认可这家公司的技术与产品,展现在坤锐面前的机会越来越多。

    大容量电子标签

    目前,坤锐的产品线主要包括3类:第一类就是传统的电子标签产品,在这一领域,中国的市场并不是很大,增长速度也有限,而国外则相反,最近几年呈现出比较好的增长态势。因此,坤锐针对国外市场,开发了大容量的电子标签,而且采取了与其它电子标签芯片公司差异化的产品研发策略,产品主要用于资产管理,而非物流。特别是从5年前开始,坤锐就与国外合作伙伴一起,为航空工业提供电子标签芯片,与航空领域的试验、试点几乎同步,成为了第一批开发航空应用的电子标签芯片厂商。这种先发优势,使得坤锐在最近两年在该

     

    领域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目前,坤锐电子在航空零部件、机舱管理用电子标签市场,全球排名第一。这使得包括波音、空客在内的各大飞机制造商,对坤锐电子的品牌和产品都有极高的认知度。

     

    另外,最近两年,国外用于资产管理和工业的电子标签市场增长明显,坤锐电子从去年开始,给福特汽车提供电子标签芯片,用于发动机引擎的标识和管理,使得发动机在整个汽车生产流水线上能得到更好的加工处理,并储存相应的数据。当发动机走下流水线以后,标签会随其进入整车厂,从而使整车厂对该发动机的生产过程和质量状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目前这块儿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相信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china0513-624x468

    与国外相比,国内市场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国内公司对资产管理等应用的电子标签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往往看不出采用电子标签的好处,这方面还需要时间去培养。

     

    目前,国外电子标签一个很大的应用市场就是服装的供应链管理,服装采用电子标签的好处是可实现精细化的库存管理。坤锐电子目前还没有进入这一市场,是因为其需要的电子标签容量比较小,但该市场比较大,成本也低。坤锐一直采取大容量、高附加值的差异化策略。今后,随着市场的发展,该公司也会逐步向中低端应用领域渗透,以争取更多的市场空间。

     

    笔者觉得,坤锐电子的这种先高端、后低成本的产品策略与很多美国高科技公司极为相似,先进行高门槛的技术和产品研发,确立市场地位后,再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进入相对低端的低成本应用市场,从而建立起一条有深度,又有宽度的供应链,以实现多元化经营。

    电子车牌:车联网中的“身份证”

    第二条产品线也是从电子标签分出来的,4年前,坤锐电子开始和公安部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一起,开发车辆电子标识产品。在该项目中,坤锐是标准制定的主要参与方之一。目前,该项目已经在无锡和深圳试点测试,相应的标签都已经完成供货。从试点情况来看,效果不错,相应的国家标准也正处于审核阶段。坤锐电子在这块投入了4年,现在终于看到量产的希望,虽然目前出货的量还比较小,相对于4年的投入,收入也有限,但是从长远考虑,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情。这块儿市场也是未来车联网的组成部分,今后,在公安部的统筹下,车辆电子标签将成为每辆车的“身份证”,有利于车辆联网后的认证与管理。闵昊表示:“随着电子车牌的商用,以后假车牌将没有生存的空间。”

    china0513-624x468

     

    笔者觉得,从技术角度讲,坤锐被公认为是国内900MHz电子标签的最强者,因此,在与公安部的合作中,无论是相关产品的测试,还是国家标准的起草与制定,该公司都发挥着领跑的作用,使其在未来车联网市场能够产生先发优势。

    以NFC拓展移动支付市场

    坤锐的第三条产品线是移动支付产品,该公司从2006年开始进行这类产品的研发,到现在已经有10年的时间,目前开发的是第三代产品。闵昊认为,虽然现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应用广泛,但这种基于二维码的支付方式,在安全方面存在短板,随着用户的增长,其隐患会愈发凸显,容易被不法分子和黑客所利用。而基于硬件的NFC移动支付技术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限于成本,短期内多数手机还不能集成有该功能。

     

    坤锐在发展NFC方面,一直在与电信运营商合作,采取先买手机,然后根据需求,再安装NFC功能模块的策略,即将NFC集成在SIM卡内,从而使用户在需要时,更换一张SIM就可以了,不必新购置手机,这样大大加强了用户使用的灵活性,并使成本最低化。

    china0513-624x468

    当然,将NFC集成在SIM卡内,存在着技术挑战。由于SIM卡很小,使得常规的NFC天线无法集成进去。为此,坤锐开发了一种技术,它可以在很小尺寸的天线上实现常规大天线的信号传输。闵昊表示:“截止到2015年,全世界也只有两家公司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一家是坤锐,另一家就是奥地利微电子(AMS),iPhone6就采用了AMS的NFC技术产品,我们在该技术层面与AMS是同步的,也具有相应的产品,目前正在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广具有NFC功能的SIM卡,去年开始出货,产品已经可以与中国移动的“和包”对接,既可以用在NFC手机上,也可以用在无NFC功能的机种上。这样的SIM卡,可以绑定银行卡、公交卡等,实现手机的多功能集成应用。”

     

    最近,坤锐开始将移动支付功能应用到可穿戴设备上,如可实现移动支付的手环,合作伙伴的相关产品在两个月内就会面市,定位于银行业务应用,它也可以同中国移动的“和包”结合,手环通过蓝牙与手机连接,实现多种应用。

     

    闵昊认为,NFC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毕竟,眼下手机集成NFC还存在着各种挑战,而手环则比较简单,应用灵活度也比较高,如果将手环与小额支付连接在一起,相信其对用户的粘性会大幅提升。同时,它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支付安全问题,因为有手机和手环两个硬件载体,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支付成功,而且他们之间是通过蓝牙进行数据传输的,不存在软件共享弊端,这样,即使病毒攻破并控制了手机,却无法操控手环,从而使手环成为了手机的一个安全保障。最近,有不少手环公司在向这个方向发展,而坤锐的小天线NFC技术正好能满足这些应用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笔者觉得以下的形容很贴切: 碗里要有吃着的(900MHz电子标签),锅里要有炒着的(车辆电子标识),田里要有耕种的(NFC移动支付),这正是坤锐电子3个产品线的真实写照。

    芯片必须与系统结合发展

    目前,坤锐电子有50项左右的专利,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标签,另一个是移动支付,比如具有小天线的NFC技术,里边就包含了多项专利。闵昊认为,目前国内对专利的尊重水平普遍不高,意识都偏弱。而且已有的专利也是以防御性为主,进攻型的并不多。专利壁垒对坤锐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才是实现自我发展和保护的根本途径。因为即使单个部分被别人抄袭,整个系统还是独有且安全的。对此,闵昊信心十足,并称目前国内的900MHz电子标签,坤锐电子依然是做的最好的。

    china0513-624x468

     

    在笔者看来,该公司更看重系统产品及应用,单一芯片很容易被抄袭,而如果能够为市场和客户提供一整套实用的应用系统,不仅可以体现自身的综合技术实力,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强大的保护屏障,形成自己独有的技术和产品优势,且难以被复制。

     

    闵昊认为,单一的芯片必须与系统结合,否则很难赚到钱。比如在手环移动支付拓展方面,坤锐组织手环公司、相关的软件公司,以及能与银行对接的运行公司等等,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一起开发,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各施所长,共同推进市场和生态的发展,这样才能尽快打开市场局面,赚到钱。

     

    对IPO的清醒认识

    在谈到竞争对手Impinj(英频杰)公司时,闵昊说:“Impinj是一家在RFID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公司,其市占率在20%以上,目前是该行业第一大公司。它在很多方面与坤锐非常类似,比如该公司的发起人也是一名大学教授(Chris Diorio博士),这与我的经历相同,而且我与Chris Diorio也有着不错的私交。”

     

    谈到Impinj在美国上市时,闵昊表示,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标签芯片和Reader,现在的RFID市场,如果只做单一硬件的话,其收入与附加值很难得到提升,Reader的利润则比较丰厚,可实现较高的附加值。但是其总营收并未见明显提升。目前全球的RFID硬件市场总量不大,就几亿美金,也较为固定,且就是这几家公司在分食。

     

    闵昊认为,整个RFID硬件市场的想象空间是不大的,这也是坤锐要从多方面开拓市场的主要原因。比如NFC,其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例如,目前全球年手机出货量约为5亿~6亿部,每个NFC芯片能卖到2美元,那就将有1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若能占据全球30%的NFC芯片市场份额,就能实现3亿美元的营收,而且这还只是单一的NFC芯片,不包括相关的软硬件产品。前一段时间,AMS将其RFID芯片业务部门出售,就赚得了1.4亿~1.6亿美元,

     

    闵昊认为,IPO对RFID行业虽然起到了很好的振奋作用,但实际效果并没有那么的强烈,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有限。

     

    对IPO清醒的认知,为坤锐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开拓一片更广阔的疆土,在更大的市场当中争取自己的一席之地,例如为客户提供系统级研发和服务,来实现高附加值;而不是在低利润窄领域竞争、徘徊,在这里即使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总收入也是有限的。

     

    半导体产业孕育着大变革

    对于处在红海当中的半导体行业,有人说它已经是夕阳产业,其投入成本高、风险大、利润空间也在被不断压缩。针对这种论调,闵昊给出了他的看法:半导体行业肯定不是一个夕阳产业,它目前就像是处在一个多云的天气状况下,阳光被乌云暂时遮住了。当然,半导体产业也处在变化和调整期,其利润来源和商业模式与以往相比会有不同。以前,半导体公司大都是以通过提升产品性能来作为营收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从五、六年前开始,以PC和手机处理器为代表的核心电路,其主频不再有大幅度提升了,而是向多核心方向演进,产业主要驱动力,正在从单一器件的高性能向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生态系统和商业模式转变,整个行业及从业者必须要适应并善加利用这种变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到主动。

    闵昊觉得,未来的半导体产业将更加追求适用及能效,而不是一味地要求高性能。该产业正处在一个平台期,孕育着下一波增长,需要有新的驱动力和商业模式,动力源主要方面之一是物联网,半导体企业一定要与系统设备企业一道,共同分享新增长模式所产出的利润,融合与共赢,建设一个优良的生态系统是产业发展趋势。

    对中国产学研合作的深刻理解

    对于中国的产学研合作,闵昊也给出了自己的深刻见解:纵观我们的产业环境,目前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阻力,“就像我自己,作为公立大学的教授,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都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比美国的高校还要开放”,闵昊说:“但是,这其中又暗藏着不顺畅的因素,例如:目前企业的研发能力已经不同于早些年,已经超过了高校,这样谈产学研结合,‘学’和‘研’的贡献在哪里呢?本来‘学’应该在学术上领先,并引领最新的技术发展,而眼下‘产’的水平超过了‘学’。如果‘学’的参与人员不与产业紧密结合,只是封闭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话,甚至都意识不到人家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你,出现孤芳自赏的可笑局面。因此,我们高校研发的自我定位需要调整,以前是要求能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以表现出研究成果,如果现在还秉承这种思路的话,那一定是没有前途的,无法与产业界竞争,因此,高校应该集中精力,去突破新技术点,并不要求做出完整的系统,然后将这些新技术点融入企业的产品当中,通过双方合作,把这些突破的技术点贯穿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这才是正道。”

    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科研体制,并不支持以上理念和做法,因为眼下是以论文和所获奖项来评定科研成果的。论文还可以接受,但获奖这一评判标准很不科学,因为如果不能做出完整成果的话,是无法获奖的。此外,国家设置的很多科研项目,也是要求做出完整的成果,而不是鼓励在某些新技术点上谋求突破。这些都是困扰产学研实现良性合作的不利因素。

    以NB-IoT为例,闵昊觉得高校就应该积极参与,比如高校可以做其中的射频收发器,而即使是这一块,高校也很难独立完成,可以集中精力突破其中的几个技术点,如发射机、接收机的射频前端、振荡器和唤醒功能部分。而作为复旦大学教授,闵昊带领的几个博士生就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不一定需要全部攻克,只要能做出其中的2个,就是成功。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再参与进来,把这些新的研发成果融入相应企业的产品当中,就可做出新的芯片产品来。当然,这个时间会比较长。

    笔者总结: 宁可做高标准系统中的某些点,或某个部分,也不要做达不到高标准要求的整个系统,即使做出了这样的系统,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看来,产学研如何分工合作,实现良性互动,确实是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啊!

    创业感悟与分享

    作为一名资深企业最高决策人,同时也是一位创业者,闵昊对初创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刻的感悟。一家创业公司,特别是半导体企业,要生存下去,关键看前三年,这期间说服投资人持续投入很重要。另外,团队很重要——有一支经验丰富(特别要有至少一个具有半导体企业运营经验的人,和一个好的CTO)、战斗力强的队伍,是公司能发展下去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甚至比技术和产品更重要。企业的发展战略也很关键,如果一开始就把cost down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话,是没有发展前途的。

    很多国外的企业节奏比较慢,但是它很少做错事,这体现出了一个慢决策,快执行的工作体系和流程。而中国企业往往正相反,领导决策很快,但执行无效。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在决策的时候多动脑筋,多讨论,形成决策后,要快速执行。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企业管理与决策方面,战略第一,战术次之。

    本期采访嘉宾 :闵昊

    闵昊,男,博士,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兼总经理

    china0513-624x468

    闵昊于1991年获得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的博士学位,担任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1995年到1998年期间,他担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的访问副教授,主要从事CMOS的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同时,他在硅谷担任多家半导体公司的顾问,并且是PixelDevices International的创始人之一。

     

    1998年闵昊完成了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工作后,担任复旦大学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和主任。从1998年底至2006年3月,他担任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带领公司从刚起步到成长为中国大陆顶尖的十家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之一。

     

    闵昊在集成电路(IC, IntegratedCircuit) 行业有十多年的经验,研究领域包括VLSI系统集成、混合信号IC设计、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数字信号和图像处理等等,先后参与、主持完成数十项IC设计工作,在许多刊物和会议上发表了40余篇论文,同时主讲复旦大学微电子系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等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非常丰富。

     

    坤锐电子

    china0513-624x468

    上海坤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坤锐电子”)是一家专业提供高频和超高频RFID硬件解决方案及移动支付解决方案的高科技公司。

    公司致力于RFID和移动支付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营销。坤锐电子是国际领先的超高频RFID芯片技术设计领跑者之一,产品广泛应用在智能制造,资产管理,与车辆电子安全识别等领域。公司业务遍及国内并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坤锐电子拥有国内最优秀、最有经验的集成电路设计团队,并对RFID行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坤锐电子作为国内领先超高频RFID芯片技术硬件方案供应商,参与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多次荣获中国十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我们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全球三大RFID芯片供应商之一。

    公司官网:http://www.quanray.com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16
    3月

    Amkor中国总裁周晓阳:做更好的自己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周晓阳,一位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了30多年的老兵,曾先后就职于骊山微电子研究所、美国国家半导体(已被TI收购)、Intel、星科金朋、楼氏电子和Amkor(安靠)等公司,现任Amkor中国总裁。低调、沉稳的他充满着标准半导体人的气质,与他交谈,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资深的半导体人,他骨子里那份对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执着,以及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

    他曾经亲自带领工作团队,将一本好书,安靠创始人金向洙先生的自传,《撬动世界的杠杆》翻译成中文,让更多同胞领略到了其中的宝贵精神;他也曾在业内发起倡议,鼓励企业多多培养应届毕业生,而不是群起挖人和恶性挖人。并且亲身参与编制教材,力图改变我国高校相关教材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状况。自2014年加入Amkor以来,周晓阳工作愈加繁忙,一直在为该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奔走着,而他也非常享受这种充实的状态。

    china0513-624x468

    谈到Amkor,或许有人还不是很了解,这家公司创立于1968年,目前是全球第二大IC封装测试供应商。Amkor的发展历程较为曲折,经过了一系列的由兴转衰,再由衰转兴的发展轨迹。1997年,亚洲遭遇了金融危机,韩元大幅贬值,Amkor(前身亚南)资不抵债。这之后,经过重组,引入了多项战略投资,在美国上市了,从而成为了一家具有韩国血统的美国公司。

    据周晓阳介绍,该公司创立之初就定下了OSAT(封测代加工)的商业模式。创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Amkor在全球半导体封测外包业务都是排在第一,后来才被ASE(日月光)超越。去年,Amkor收购了日本的J-Device公司,预计今年将实现40亿美元的销售额。

    china0513-624x468

    翻译一本爱书,坚定一个信念

     

    2014年,周晓阳在应聘Amkor中国区总裁这一职位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去美国总部面试,结束以后,公司CEO送给了他一本书,即《撬动世界的杠杆》,安靠创始人金向洙先生的自传,当时是英文版的,这本书的原著是韩文的,后来被翻译成了英文版。“我在回国的飞机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它深深地吸引并打动了我”, 周晓阳说,“看完这本书后,我强烈地感受到,Amkor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公司,它是以信义为基础,以产业报国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其崇高的产业精神深深感染到了我。这些坚定了我加入这家公司的决心。同时有了将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的想法,让更多同胞领略并学习到这种崇高的精神。”

    “在翻译这本书的时候,我希望公司有更多的管理人员参与到其中,这样可以起到更多的激励作用。由于这本书里有大量的历史、地名、人名等知识,大家不一定了解,所以我们专门组织了地名、人名等相关知识委员会,以保证翻译的精准。我本人也与每一位负责翻译的同事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周晓阳说,“翻译时遇到了不少难题,如作者在文中谈到了他所喜爱且较为擅长的围棋,但相关的评级和段位术语与我国的有很大不同,我们还需要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以保证国人能看懂翻译出来的文章。翻译的过程,也使得所有翻译人员学到了不少关于朝鲜半岛的历史、人文等知识。”

    china0513-624x468

    封测行业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IC公司设计一款产品,在新工艺下,相关的设计、制板、流片等费用至少要上千万美元,建一个先进工艺的晶圆厂至少需要几十亿美元,这迫使半导体公司不得不进行专业分工,使很多IDM分化成了FABLESS、FOUNDRY和封测公司,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AMD,它先将IC制造业务分离出来,成就了今天的GLOBALFOUNDRIES公司,而今年,AMD又把封测业务拿来与我国的通富微电合作,成立了封测合资公司,AMD占15%股份,通富微电占85%。这些使得AMD可以集中精力和资源进行IC设计、研发。

    对于IC制造和封测在过去20多年里的发展,周晓阳有着深刻的亲身体验,特别是产业分工方面,其效果在最近几年凸显,即FOUNDRY和封测厂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IC产业的平均水平。另外,智能手机和物联网的发展都趋向于小型化,更多的挑战摆在了封测企业面前,如业界对WLCSP和Fan-out封装的需求,这些工作现在FOUNDRY 也可以做,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台积电代工的A10处理器,就是采用其自家的Fan-out封装。因此,现在的FOUNDRY也开始抢封测厂的饭碗了。另外,以富士康为代表的EMS公司,也在向SiP方向发展,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封测厂造成了挤压。因此,整个封测产业都面临着技术更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展的局面,挑战与机遇并存。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发展到今天,主要依赖于5种封装形式对IC的支持,即WLCSP、low-cost Flip Chip、基于基板的先进SiP、热门的Fan-out(Amkor也称之为Advanced SIP Wafer-Based)和MEMS,对此,周晓阳表示,Amkor在这5方面都有非常好的耕耘,并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与竞争做好了相应准备。

    china0513-624x468

      

    封测新技术的崛起:Fan-out,SiP,TSV

    目前最为热门的Fan-out封装,实际上是由WLCSP演变而来,是相对于Fan-in而言的。对于这种技术,周晓阳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做出了解释:“采用Fan-in封装的芯片尺寸和产品尺寸在二维平面上是一样大的,芯片有足够的面积把所有的I/O接口都放进去。而当芯片的尺寸不足以放下所有I/O接口的时候,就需要Fan-out,当然一般的Fan-out 在面积扩展的同时也加了有源和/或无源器件以形成SIP”

    Fan-out封装有诸多优点:它可以使用多种基材(如晶圆、玻璃基板等)进行封装,非常适于大批量生产;非常适合于高速,低功耗和高频应用;在生产周期方面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正是基于这些因素,Fan-out技术在2016年异军突起,吸引了不少眼球。

    由于Fan-in与Fan-out都需要做RDL(重新布线),而传统的Fan-in没有向外延伸的要求,而当芯片尺寸放不下所有I/O的时候,就需要用Fan-out技术,需要向外延伸,这时RDL就需要一个新的载体(大硅片),如12吋晶圆(可更大)或大方片。这实际上就相当于SiP了,不同的是,传统的SiP是在基板(substrate)或是PCB板上做,而Fan-out可以看作是基于大园片(上面是没有die的园片,最多只有RDL)的SiP。

    目前,Fan-out分为两种,一种叫die-last,另一种叫die-first。die-last是先在作为衬底的大晶圆上做RDL,测试没问题后,再将die放上去;die-first则是先将die与作为衬底的大晶圆想办法连接起来,然后再做RDL。

    关于Fan-out技术的应用前景,周晓阳表示,在尺寸比较小、比较薄,速度比较快的应用领域,该技术会有很大的需求。目前的Fan-out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在技术上进一步优化。该技术除了wafer-based之外,还有不少厂商也在做panel-based。

    目前,台积电(TSMC)也是Fan-out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而Amkor和其他主要封测公司也都有各自不同形式的Fan-out独门技术。相对来讲,目前的Fan-out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其成品率和可靠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据周晓阳介绍,在A10处理器面世之前,也有一些通信IC大公司采用了Fan-out封装技术进行量产,但由于其知名度和受关注程度远不及A10,所以在A10出来之前,没有太多人关注这项技术,但其实Fan-out量产产品早就有了。

    谈到某智能手表中使用SiP封装技术的S1和S2时,周晓阳表示:“SiP技术本身比较成熟,难度已经不大了,差异主要体现在各家的集成能力上,同样是SiP,不同公司的不同技术出来的封装密度和效果会不同。相对来讲,SiP的专用性比较强,所以要在业界找到具有大量需求的SiP订单,也是很有挑战的。而像S1和S2这种高密度的SiP封装产品,需要有绝对足够的量产需求也能支持;再有就是为了保证所要求的产品性能,势必要提高成本,这一点必须要能承受,才可以采用类似于S1和S2这种形式。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的‘分步式’SiP封装才是市场的主流。”

    谈到TSV,周晓阳表示,该技术是一种上下连通的形式。一般意义上的2.5D和TSV都是基于衬底的,当然也可以在Fan-out中使用TSV,具体要看封装需要而定。

    封测老兵周晓阳的半导体人生

     

    1984年,周晓阳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后又在骊山微电子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他深切感受到我国半导体行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我仍清晰地记得,当时我们为量产出了中国第一颗4K的SRAM而欢欣鼓舞的场面”, 周晓阳说:“而那个时候,国际上已经做出了512K,甚至1M的产品了。我当时在做航空航天的军品,虽然很落后,但工作很有意义。我们当时设计版图,一般是先刻红模,然后再来制板。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照样支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当时,我就立志,一定要为我国的集成电路行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后,周晓阳只身来到了上海,在当时的美国国家半导体合资公司工作了4年,然后加入了Intel,当时,正赶上Intel在浦东工厂的奠基,建立了快闪存储器的封测厂,后来又成立了CPU的封测厂,他一直在那里工作了10年,积累了扎实的封测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周晓阳说:“我在Intel的这10年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如何回馈社会,如何做一个好的社会公民,这些都为自己后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谈到Intel的企业文化时,周晓阳感触良多,“在Intel工作,公司会花很多的资源和精力来培养员工,我在2004年的时候,被公司派到了位于哥斯达黎加的工厂,当时,该工厂是Intel全球最大的单体工厂,而且做的都是高端服务器产品。同时,哥斯达黎加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国家,因为它是一个非工业化国度,当时Intel在那里的产值就占到了该国年度出口额的30%,甚至更高。我在那里经历了很多难忘的时光,同时锻炼了自己,学会了如何在一个非英语国家去管理员工,由于当地员工之间的邮件、交流都用西班牙语,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经验,也有不少教训,学到了很多在中国无法学到的东西。”

    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后来,在星科金朋(上海)工作期间,周晓阳也亲身见证了该公司的腾飞。该公司的Flip-Chip运营团队就是由他一手筹建起来的。并逐渐把星科金朋发展成为上海地区非常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这里,周晓阳谈到了一个小故事,“由于这些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一直是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状态,行业普遍缺乏人才,所以挖现成人才的情况频繁出现。当时,我有一个宏愿,就是希望坚持招聘足够量的应届毕业生,来为公司培养人才。公司只有具备了增量的人才贮备,才可能解决人才需求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依靠挖来挖去,这样的存量途径难以真正解决公司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们当时就制定了一份“黄埔军校”计划,由我亲自牵头,到西安、武汉等城市高校,当天宣讲,当天笔试,然后我们几个人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审阅几百份试卷,晚上根据结果开始电话沟通,第二天就开始面试。这样,我们坚持了几年,每年挑选了几十个毕业生。他们进入公司以后,我们都进行了系统的培训,而不是只做单一方面工作的培训,使他们对整个半导体封测流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实实在在地培养出了一批非常不错的人才。这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一件事情。目前,这些人才中的很多人已经分散在行业中多家公司,发挥着骨干作用。”

    由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极度匮乏,不管是管理层,中层技术人员,还是普通技术工人,都是稀缺资源,因此,周晓阳于前些年在行业内发起倡议,鼓励企业多多培养应届毕业生,而不是群起、恶性地挖人。并且亲身参与编制教材,力图改变我国高校相关教材落后于产业发展的窘境,为人才培养做出更多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周晓阳的这个倡议得到了业内多家企业管理层的响应,觅到了不少知音,如中芯长电的崔东总经理,ASE上海的郭一凡副总裁,天水华天的徐冬梅副总经理等。崔总每年都会亲自去高校招应届毕业生,华天每年都在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郭总经常在培训课堂上讲课,在这方面,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的培养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和国家都越来越重视,加大力度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已经成为趋势。” 张竞扬也表示“2015年,我国大概有38所高校有半导体或相关专业,而今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60了,大概会有30000人在今年毕业,其中有12000人是硕士,如果我们的企业能够给他们提供很好的培训机会,将会对我国半导体产业人才建设提供非常大的助力。”

    china0513-624x468

    Amkor的中国发展策略
    目前的周晓阳将全身心都投入到了Amkor在中国的业务拓展上,在这方面他也表现出了十足的信心,而这份自信则是来源于Amkor的竞争优势,周晓阳总结为以下几点:

    1、Amkor在封测领域是少有的几家技术领导者之一,在先进的封测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专利和技术;安靠在中国也有各种先进的生产线。

    2、目前,Amkor是全球第一大汽车电子封测供应商,与全球各地的汽车电子龙头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的每一家工厂都有经过认证的汽车电子产品线,其中有2~3家是专注于汽车电子业务的;

    3、Amkor在全球有着很好的布局,包括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这样就给用户提供了非常大的选择空间。

    china0513-624x468

    Amkor于2001年决定将业务拓展至中国大陆,并成立了分公司。经过这15年的耕耘,Amkor在中国的发展非常之快,2015年有近30亿元RMB的产值,2016也会有很大的增长,目前有5000多名员工,近6万多平米的洁净厂房。可以说,Amkor经历了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关键15年,实现了共同成长。

    “作为一家封测企业,Amkor非常希望依靠本地人来开展当地的业务,这也是公司总部决定招聘我作为Amkor中国负责人的主要原因”, 周晓阳说,“我是2014年1月进入公司工作的,在我之前,这个职位一直都是由外籍,或者是中国台湾人士担当,我是第一个该职位的本土员工。这是因为Amkor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管理层的本地化有助于业务的长期发展。”

    很多外企都有这样的趋势,即中国分公司管理者原先多聘用台湾或新加坡华人担当,而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倾向于企业管理者本土化。这样可以更紧密地贴近中国本土产业链。

    谈到Amkor在中国的发展时,周晓阳说:“我们与国外同行在中国本土业务发展的策略是有明显区别的。自从进入中国市场第一天起,我们就没有打算过走低端路线,只要是Amkor有的先进技术或设备,只要当地有需要,都会拿来使用或生产。因此,在上海工厂里,产品线很全,而且都是高端的,包括bumping、WLCSP、Flip-Chip、MEMS,以及其它一些高端的焊线产品。只要客户有需要,Amkor会毫不犹豫地将高端技术和设备拿来中国生产。”

    “为了实现在中国的长久发展,Amkor未来还要为该市场提供足够的产能和技术,来支持国际化的大公司在中国发展,以及中国本土公司在国际上的发展”, 周晓阳说:“为此,我们的厂房在不断扩建,面积几乎增加了50%。安靠已在中国累计投资超过12亿美元,在中国的年产量已超过20亿颗IC。我们最近又成功地与高通进行了合作,协助高通在安靠园区建立测试中心,Amkor正在各方面努力着,来支持客户的发展。”

    china0513-624x468

    周晓阳眼中的IC产业
    谈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发展时,除了看到国家的重视,市场的庞大,以及光明的前景之外,周晓阳也提到了其中的挑战,“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好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很重要,而不是人云亦云,甚至到了浮夸的程度,没有专下心来做具体的工作,盲目地争当第一,这样会影响到产业的健康发展。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产业一定会在国家和行业这一轮的大力推动下取得长足的进步。“

    谈到最近两年国际、国内掀起的整合并购热潮,周晓阳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1.硅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使硅片生产产能扩张成本迅速上升,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成本迅速上升。一般厂家很难支撑新技术对高投入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做大、做强就变成了不二选择;2.中国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的大力扶持,在一个侧面也对这一波并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行业校友会

    周晓阳对自己的母校有很深的感情,2015年,为了振兴中国IC产业,促进母校微电子领域的发展进步,联络校友感情,他和天水华天董事长肖胜利等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一起创办了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行业校友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校友会办的红红火火。
    多彩人生靠自己去把握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作为企业高管的周晓阳也有自己的看法,“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管理,其实都是要做好各方面的平衡,而在工作上,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该谁做的事情就由谁去做,而不是将所有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要信任你的同事和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允许犯错误。我有一个理念: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思考老板在想什么事情,做一些自己老板该做的事情,而不是相反,即老板总是在想员工们该想和该做的事情,这样的组织和团体很难有好的发展。如果员工都在想老板之所想,甚至做了老板该做的事情,这样才是一个健康的体系,这样,事业和个人都会有很好的成长。”

    周晓阳自己非常注重家庭生活,非常注重孝道,前几年,在母亲卧病在床期间,他每年都要往返于上海和西安老家很多次,而且大大小小的节日都要回去。与此同时,他并没有耽误手头的工作。

    周晓阳很喜欢运动,也喜欢旅游,他的羽毛球打得不错,一般一周会打两次。由于工作原因,他到过很多地方,并且让自己的孩子也尽可能多地出去看看,领略一下世界的风采,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
    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周晓阳从来没有逼迫女儿去学习她不喜欢的东西,包括各种课外辅导班,如奥数等,而是鼓励孩子要全面发展,放松身心,帮助她减压。孩子也非常争气,考上了上海的重点高中,后来去香港上的大学。目前,女儿已经二十多岁了,现在美国读研,周晓阳说他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过一个让你自己满意的人生,而不是让别人羡慕的人生。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和他人攀比。
    本期采访嘉宾 :周晓阳

    china0513-624x468

    周晓阳,西安临潼人,1980年毕业于西安市高级中学,198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半导体专业,于1987年获陕西微电子研究所(骊山微电子公司或771所)硕士学位,曾就职于771所,美国国半,英特尔,星科金朋,楼氏电子,自2014.1 起任安靠中国区总裁,曾获上海财大和美国Webster MBA学位, 为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行业校友会首任(现任)会长。

    安靠科技

    china0513-624x468

    安靠科技是全球第二大封测服务提供商,是超过250家世界领先的半导体公司,晶圆代工公司和电子OEM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全球6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8百万平方英尺的洁净厂房,产品研发基地和销售办公室遍布全球。欲知更多详情请访问 www.amkor.com.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嘉宾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16
    2月

    华芯通半导体CEO汪凯博士:用激情与汗水开创服务器CPU芯片未来 | 摩尔领袖志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说起服务器芯片,Intel无疑是目前的行业霸主。而作为具有庞大市场、且仍具极大发展潜力的中国,在这方面一直是短板,这对于产业、市场发展,甚至是国家安全来说,是个不小的障碍和隐患。这些年,我国产学研机构和企业也一直在努力,力主研发自主可控、安全的服务器芯片。就在今年初,一股新生力量加入了这一阵营,他就是华芯通半导体。

    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的1月17日,是由贵州省政府和美国高通公司合资组建的。该公司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做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芯片。

     

    china0513-624x468

    政府与产业资本的绝佳组合

    目前,无论是从宏观市场来看,还是产业环境,贵州都是中国大数据产业的重心和排头兵,最近几年国内的大数据峰会都是在贵州召开的,其地位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国内的多家电信运营商也都把数据中心安排在了贵州,贵州政府也希望建立起当地的半导体产业链,从IC设计,到相关的制造、封装,要逐步地完善起来。而华芯通半导体的成立,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该公司可以在服务器芯片设计方面,为本地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起到带头作用。这也正是这家公司成立的意义所在。

    对于合作一方的高通而言,经过了这么多年的耕耘,其在手机芯片市场所取得的战果有目共睹,与此同时,该公司也急切希望能够找到新的市场增长点。

    纵观半导体产业发展态势,云计算和大数据已经成为最为强有力的驱动力,而数据中心又是云计算的核心。因此,高通选择以数据中心作为主要的新业务增长点,驱动公司不断向前发展。从全球来看,如果说美国是第一大市场的话,那么中国无疑是除美国之外,最大且最具发展潜力的板块,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高通希望在中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把相关业务开展起来,这也就促成了贵州省政府与高通的合作。

    在华芯通半导体的股权结构中,高通公司占45%,贵州政府占55%。与我国传统的合资公司不同的是,高通公司与贵州政府都是以资金的形式参股的,而非外资出技术,本土出资金的传统模式,这就增强了华芯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对于服务器芯片研发这种高端、高投入的品类来说,这种模式可以比较好的保证长期的现金流,这对于半导体这一高科技产业特别重要。

    华芯通半导体的宏愿

     

    华芯通半导体首席执行官汪凯博士表示,公司最主要的产品就是服务器CPU芯片。在半导体行业内,服务器芯片属于最尖端的产品,其制程工艺也是最先进、最复杂的。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其主要应用市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云服务,以中国市场为例,BAT是最大的3家云服务提供商,他们对服务器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二、传统企业市场;三、政府市场及工业控制应用市场。这些都是华芯通半导体的主要拓展方向。

     

    “目前,我们的主打客户是以国内企事业单位为主,先立足国内,然后再向海外拓展”, 汪凯博士表示:“到2020年,我国服务器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非常巨大,对于华芯通半导体这样的初创公司,如果能够拿到20%的份额,会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5 年发展规划

     

    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做好中短期内的规划和发展目标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不仅是对公司本身,对于投资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华芯通半导体来说,首先要看到其战略性位置,即我们对于本土产业的重要性”,汪凯博士强调:“作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重要一员,我们要与国内众多友商及合作伙伴共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产业氛围,使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阔步前行。以我国半导体产业在过去20年的发展轨迹来看,第一个10年(1995~2005)是以EMS为主,即主业是生产与加工。而在过去的10年(2005~2015),我国逐步进入整机生产阶段,如电视、手机和通信设备等。而再往前发展,即从2015~2025这10年里,我国产业将进入相关核心元器件和零部件发展期,如手机中的核心芯片,飞机和汽车用的发动机等。”

     

    “作为一家半导体公司,华芯通半导体将顺应这一产业发展态势,把服务器芯片做好,做强,为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做出一份贡献。同时,处在这样一个绝佳的风口期,我们要做好5年内,特别是最近两三年的企业发展规划,把基础打好,而团队建设是首要任务,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团队,今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而且,对于芯片公司来说,除了管理人才之外,真正的技术高手不可或缺,他们要能够按照时间表把产品做出来,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如果能够平稳度过这一阶段,在今后的几年内,我们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例如在安全、加速等方面,或在某些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这样才能够把我们的产品更好地投入到实际应用当中,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产出。”

     

    谈到5年后的公司景象时,汪凯博士不无感慨:“从全球来看,所有强国,其半导体核心芯片的研发和生产能力都是非常强的,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是如此。目前,中国政府对我国半导体产业重视程度空前,面对天时、地利、人和都处在绝佳时期的产业局面,华芯通半导体一定会在5年后,成为国内最有竞争力的IC设计企业之一,并能够与国际一流的芯片公司分庭抗衡。”

    种好“梧桐树” 引来“金凤凰”

     

    对于团队建设以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汪凯博士也有自己的见解:“对于半导体这样的高科技行业,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相对于个体的人,平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因为离开了平台,单个人是不能做出什么成绩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把华芯通半导体这个平台做扎实,而这也是作为公司CEO的我,必须要做好的是,要为公司每个功能单元找到合适的人选,以打开相应业务的局面。目前,我们的各个职能单元都已经建立好,相应的负责人也已经到位并履职。而接下来的人才招聘,则是要进一步填充、丰富各个职能单元。人才招聘是个永恒的话题,我认为,任何时候招人都是困难的,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数量积累,而要找到好的人才,是所有企业,在任何时候都要面对的难题,不仅初创公司如此,成名已久的大企业同样要面对这一难题。对于我们来说,做好平台,找好各个职能单元的负责人,则对于人才的引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人才会比较看重平台,以及平台上的骨干水平和背景,一旦把这些做好了,才会对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关于整个团队规模,汪凯博士希望在3年以后,华芯通半导体在贵州总部,以及北京和上海分公司这三地,建成一支拥有800人的团队,作为阶段性目标,在2017年底实现500~600人的规模。我们将以贵州作为华芯通半导体的总部,还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最大程度利用区域人才优势。

     

    华芯通半导体要走的服务器CPU强“芯”路

     

    高通公司一直在拓展手机以外的业务,刚刚收购NXP,使其成为了业界最大的汽车电子芯片厂商,而该公司也早就开始了在服务器芯片方面的动作,此次与中方合资成立华芯通半导体公司,是其进一步拓展该方面业务,特别是中国市场的新举措。在保持原有服务器研发团队的情况下,高通将会把相关技术经验,以及最新技术转移给华芯通半导体,使华芯通半导体少走弯路,最终实现合资双方的共赢发展。

     

    作为利益共同体,华芯通半导体的良好发展对于高通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华芯通半导体研发的服务器芯片与高通本部开发的相关产品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双方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样,实现协同发展的同时,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竞争。汪凯博士表示:“作为中方控股比例较大的合资企业,华芯通半导体的一个重要重要使命就是研发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服务器芯片产品,为我国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为政府职能部门提供定制化的芯片和系统设计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必须要立足于自身发展,同时积极地向高通这样的跨国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经验,为走出一条国产化服务器芯片之路而奋斗。”

     

    目前,Intel在全球服务器芯片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7%,而ARM阵营还比较弱小,对此汪凯博士说:“我们就是要鼓励ARM阵营的相关企业向前发展,以打破Intel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不仅对中国,对全球的服务器芯片产业发展都是有利的。因此,ARM阵营企业不应该是竞争的关系,而应该精诚合作,相互扶持,共同建设起一个完整而具规模的生态系统,使基于ARM核心的服务器芯片在行业内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Intel 之所以能够在当今的服务器市场占据统治地位,源于其早年的战略决策:首先是在该市场还没有成型的情况下,看好未来的发展,并肯投入大量的资源去研发、开拓市场,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使用你的产品;第二就是要牵头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系统,使得其产品在该生态内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对此汪凯博士表示:“目前的ARM服务器芯片阵营应该依赖于ARM的已有优势,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这样才能扩大我们的市场影响力,取得更多客户的信赖和订单。而华芯通半导体作为这一阵营的成员,将不遗余力地为提升ARM服务器芯片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影响力而拼搏。”

    与ARM的合作模式

     

    在与ARM的合作方面,华芯通半导体与高通类似,是采用ARM的核心架构授权,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自己的处理器,这在业内是为数不多的,因为大部门公司都是拿ARM的标准Core授权,不需要再加工,直接在此基础上设计自己的产品。对此,汪凯博士表示:“采用ARM的架构授权,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设计的灵活性,可以使我们针对不同的应用情况,设计出更加高效的芯片。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更具有发展潜能,更适合中国国产化服务器芯片市场的发展。”

     

    无处不在的移动设备、物联网、云计算和5G网络部署正成为推动服务器市场发展和转型的趋势应用。越来越多的,软件正在成为与硬件无关,适用于多核心向外扩展的架构。ARM的软件生态系统正在不断完善,在现有开源和主流服务器软件基础上提供更多选择,为多负载情况下更高效低能耗的硬件提供商业案例参考。结合高效部署和生命周期管理,基于ARM的服务器现正成为传统基础设施的有效替代,并在总体拥有成本上具备优势。

    汪凯博士眼中的国产化服务器“芯”路历程

     

    多年以来,国产CPU相关企业一直在努力,但其市场化问题一直难以解决。“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是问题的关键”,汪凯博士说:“服务器芯片技术非常复杂,而核心技术很难通过市场或资本换来,从而长期制约着我国在该领域的市场化进程;另外,关键的人及其团队是否能够坚持把研发工作做下去非常重要;再有,就是看整个市场是否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而我国服务器市场主要集中在专用领域,市场化意识不高,到目前为止,我国也还没有一个非常明确而坚定的市场化目标,这就导致相关企业也没有将目标和重心放在市场化方向上,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专业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的服务器市场出现了可喜的变化,首先是更加开放,市场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其次是国外先进企业纷纷来华筹建公司,这就对于我国本土企业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再有,就是我国政府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扶持,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资金充裕。这些对于华芯通半导体来说是正当其时,是一个很好的发展契机,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的。

     

    china0513-624x468

     

    丰富的产业经验助力华芯通半导体
    汪凯博士说他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在中国待的时间比较长,此外,我在美国和欧洲都待过一段时间。这使我对全球主要国家和区域的文化都比较了解,这对于在一家合资公司工作的CEO来说有很大帮助,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很好的沟通。我在美国做了10年的研发工作,对产品比较了解,在欧洲的比利时工作过3年,主要做产品管理,对管理也比较了解,回到国内以后,主要做销售和市场工作。这样,就使我对整个产品周期,以及相关的管理和营销,有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对于我在华芯通半导体CEO这个位置上的工作有着全方位的支撑作用。”

     

     

    对于创业初期的CEO来说,有着产品研发、管理、市场和销售等多方面工作经验的话,对于其深入了解并掌控公司各方面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投资人来说,与这样的复合型CEO打交道,会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可减少很多内部摩擦,从而使工作事半功倍。

     

    china0513-624x468

    激情与恒心造就半导体人生

     

    作为一位半导体业界前辈,汪凯博士说出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心声:“要想在半导体这个行业打拼出一片天地,最重要的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要有一颗恒心,一定要有热情,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汪凯博士表示:“ 无论对我个人而言,还是对我们华芯通半导体来讲,真心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无论是作为带头人,还是奠基石,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所有行业同仁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一批杰出人才,把我国的半导体产业发展起来,并且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企业。”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汪凯博士和华芯通半导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中国自主服务器芯片市场前景可期!

    本期采访嘉宾 :汪凯博士

    汪凯博士,华芯通半导体CEO,凭借在通信、微控制器、汽车、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多媒体,以及电脑和服务器等领域超过25年的丰富从业经验,汪凯博士拥有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和跨行业融合的沟通管理能力。基于对半导体行业发展趋势和生态系统构建的深刻领悟,汪凯博士负责带领团队完成芯片设计、制造、研发、销售,以及市场运营工作。

     

    2016年6月,汪凯博士正式出任华芯通半导体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由贵州省政府和美国高通公司在2015 年5月共同投资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在加盟华芯通半导体之前,汪凯博士曾出任SanDisk亚太区销售副总裁, 而在此之前,汪凯博士曾担任Freescale半导体销售和市场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早于加盟Freescale半导体,汪凯博士曾出任Broadcom副总裁和大中华区总经理,在2005年5月到2007年7月间负责管理海外业务的销售和市场营销。从2003年2月至2005年4月,汪凯博士出任UTStarcom研发工程副总裁,并先后前往中国杭州和美国新泽西主持工作。汪凯博士荣获“2013十大经济新闻人物”殊荣,并在2012年至2015年间被华东科技大学授予客座教授称号,以及在2009年至2012年间受邀成为电子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汪凯先生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china0513-624x468

    华芯通半导体

    china0513-624x468

    贵州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由贵州省及美国高通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注册地为贵州贵安新区,在北京设有运营机构。贵州华芯通半导体专注于设计、开发并销售供中国境内使用的先进服务器芯片。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的成立有助于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升中国芯片产业开发及设计能力,以及推动并实现中国“强芯梦”。

    【摩尔领袖志】

    中国半导体CEO访谈专题栏目。领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前进方向和成败。这一点在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半导体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半导体行业观察”作为摩尔精英旗下的专业半导体行业媒体,利用自身30万微信关注的影响力,为广大专业读者了解半导体行业领袖构建沟通平台,“摩尔领袖志”访谈内容集中在行业发展趋势、经营管理理念、创业创新故事、企业人力资本运营等四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实践、从创业到管理全面覆盖。

    【本期特约嘉宾记者:张竞扬】

    张竞扬,摩尔精英创始人兼CEO,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东南大学无线电系硕士(电路与系统),十多年微电子产业从业经验,有丰富的IC芯片、MEMS传感器、Foundry、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智能硬件、物联网行业经验和人脉。多次参加国家863、973 、工信部、科技部科研项目,多次作为嘉宾参与国际会议发表受邀演讲,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历任: 上海工研院商务总监、SEMI 高级经理、IBM微电子中国区业务拓展主管、IBM微电子亚洲技术支持中心负责人、IBM微电子芯片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射光所RFIC设计师。

    23
    1月
    02
    1月

    2017全球半导体领袖新年展望(下) | 半导体行业观察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china0513-624x468值此除旧迎新之际,《半导体行业观察》特别邀请了半导体投资基金、国内外知名半导体企业的知名领导就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发表精彩的见解,帮助大家理解现在,洞察未来。

     

     

    上篇回顾:2017全球半导体领袖新年展望(上) | 半导体行业观察

     

    中篇回顾:2017全球半导体领袖新年展望(中) | 半导体行业观察

    系列文章里的公司排序按照公司英文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不分先后。

    下面我们看看今天有哪些半导体领袖发言。详情参照下图:

     

    china0513-624x468

     

     

    Kulicke & Soffa

     

    china0513-624x468

     

    Cheam Tong Liang

    Kulicke & Soffa 全球战略副总裁

     

    近几年,半导体市场的成长主要来于智能手机和SSD的需求。智能手机和SSD大大推动IC封装科技的发展。2017年,智能手机和SSD继续充当主力;同时,随着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逐渐被采用,汽车半导体需求量逐渐增加。另外,汽车和工业的发展开始促进LED市场的成长。

    这些成长将推动由线焊封装和先进封装组成的IC封装科技。随着内存芯片和SSD变得更薄,线焊封装变得更有难度,半导体后道设备生产商如Kulicke & Soffa将为SSD封装新挑战推出新的焊线机。

    在高度竞争的智能手机市场上,新产品推向市场所需的时间是关键制胜因素之一。在过去的一年中,SiP风头盖过了SoC。各种SiP大幅缩短了智能手机投放市场的时间并降低成本。2017年,我们将看到更多SiP联合有着multi-die和passives的单体封装被采用。

    2016年,FOWLP和大芯片广泛用于智能手机。苹果A10芯片采用了台积电的InFO技术成为了行业标杆事件。希望在2017年有更多的智能手机处理器采用此应用,推动FOWLP IC发展。2017年, PoP将在开始用于TCB技术中,Kulicke & Soffa将和TCB使用者一起,降低TCB使用成本、推广应用。

    安森美

     

    china0513-624x468

    Preet Sibia

    安森美半导体公司营销高级总监

     

    2016年全球宏观经济处于寒冬,第四季若无明显转变,全年GDP增长将如前两年般不到3%。半导体行业和宏观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预计2017年将继续经历低迷的个位数增长,企业为达到高投资价值所必要的规模将进一步并购整合。

     

    我们认为2017年半导体行业的主要增长动力将来自汽车、物联网(IoT)、高性能电源转换及电机控制领域,如支持汽车功能电子化、LED照明和更广泛采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电源、模拟和传感产品,针对IoT设计和应用而优化的传感器、互通互联、处理器和电源技术的进展,解决硅挑战的基于先进的超结工艺和宽带隙半导体材料的器件。能提供不止于元器件的全系列技术和建立生态系统的企业(如安森美半导体)将更具竞争优势。

    Qorvo Inc.

     

    china0513-624x468

    Locker Jiang江雄

    Qorvo中国区移动产品事业部销售总监

     

    2016年,射频领域的发展非常迅猛,得益于4G的普及和全模手机的大量使用。2017年半导体还是会延续2016年的良好发展势头,而且会发展更快。随着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大,终端客户的竞争会更为激烈,对射频供应商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价格,供应和质量方面,我们都会积极应对。

     

    2017年4G手机仍然是最为关注的市场。随着运营商对载波聚合的要求,射频的设计复杂度比以往更大,终端客户对集成度更高的产品的渴求也就越大。天线的设计难度提高后,天线的效率变低,使得功率放大器的功率输出被要求更高。还有,中国移动对Power Class 2的要求,也催生了一些新的需求。今年中国全模手机用量爆发,明年海外市场会有很大的增长。当然Qorvo已经在产品,产能和质量方面做好准备迎接明年的到来。

    美国高通公司

     

    china0513-624x468

    孟樸

    Qualcomm中国区董事长

     

    长期以来,Qualcomm始终致力于将领先的全球创新带到中国,通过高精尖技术和服务,与本地创新合作伙伴携手实现共赢。

    过去几年,Qualcomm与中国在集成电路及半导体产业领域的合作愈加紧密。举例而言,中芯国际与我们合作制造的28纳米Qualcomm骁龙处理器在“十二五科技成就展” 展出;中芯长电开始为Qualcomm提供14纳米硅片凸块量产加工; Qualcomm在上海成立新公司,开展半导体制造测试业务……这都展现了我们“植根中国、分享智慧、成就创新”的长期承诺和一贯决心。

    未来,随着我们在半导体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各个环节的不断布局,我们也将与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共同成长,不断腾飞,为推动中国迈向“制造强国”和“创新型大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瑞萨电子

     

    china0513-624x468

    庄文聪

    市场策略中心副总监

     

    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主要热门市场领域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以及智能家居等。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电子产品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设备的轻便化,速度更快功耗更低,容量更大和互连更广。

    在市场带动下,半导体产业也在不断变革和转型,提高产品性能,降低功耗,建立生态环境、促进协同发展将成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2017年瑞萨电子将结合自己强大的微控制器、模拟与功率器件以及SoC产品群以及在智能环保和低功耗技术方面的实力,继续专注于汽车电子、智能家电和工业控制以及OA/ICT领域的业务发展,进一步推进多个平台级解决方案R-Car系列,R-IN系列,Synergy系列的市场应用,我们将通过公司内部及与市场、客户、合作伙伴的协同效应,不断提升服务,和我们的客户及合作伙伴一起拓展未来。

     

    SEMI

     

    china0513-624x468

     

    居龙

    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

     

    放眼全球,半导体产业生态环境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更多的系统公司介入到IC领域,使得大量新的应用推动着新技术不断涌现,智能、互联、节能等跨界技术融合更为迫切,中国半导体产业所面临的全球竞争压力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还在加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被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聚焦十大领域中,这给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半导体产业是一个在技术、市场、人才、供应链等方面都高度国际化的产业,也是一个互联的世界、物联的世界。因此,中国半导体企业一定要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

    SEMI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协会,充分利用SEMI国际化、专业化、本土化的服务平台来促进半导体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是SEMI服务中国的主旋律。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半导体产业链中, SEMI在服务好传统半导体设备材料的基础上,也在努力面向整个产业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帮助优秀的中国本土公司走向国际,以期为整体提升中国半导体企业国际竞争力,而与所有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参与者分享自己特有的优势资源,SEMICON China 2017就是SEMI中国从传统半导体领域向整个电子产业链拓展服务的开始,她将是所有半导体人不容错过的嘉年华。

     

    上海微技术国际合作中心

     

    china0513-624x468

    高腾

    上海微技术国际合作中心总裁

     

    作为中国半导体人,生逢这个时代,非常幸运。虽然整体落后,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速度最近十多年都是领先全球的。而2016年一系列的大动作,更是振奋了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震惊了全球。2017年的预期只有更好!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保持警惕:狂欢之时难理性,开车过快易出事。一方面,半导体产业之前体现的周期性不要忘记:生产产能紧缺之后,就会发生产能过剩,尤其是大量新厂正在建设中。寻找新的杀手级应用可以减缓衰退期对产业的冲击,而我们相信,在NB-IOT国际标准确定后,物联网应用是一个即将大规模展开的杀手级应用。另一方面,半导体技术和人才的培育无法短期见效,在资金大量涌入中国半导体产业时,全球并购和挖人确实是最快的临时手段,但不应成为惯用手段。据研究,并购本身成功率就只有20%左右,而我们在海外并购高新企业还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文化差异容易导致所购高新企业最有价值的核心团队流失。自主研发,外加知识传授型的深度国际合作应该成为企业获得核心技术的最重要手段。高薪挖人,从从业人员角度来说是好事,人才受到尊重,知识经验得到认可,可以激发鼓励更多青年才俊投入到半导体产业中来。但从产业角度来说,马上就要面临现有人力成本上升的问题。未雨绸缪,尽快加强相关的人才培训才是最佳的方式。

    上海微技术国际合作中心,作为政府支持的微电子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成立一年多来,已组成一支包括十四名博士在内的国际化专业团队,力图在为整个产业提供特定领域的技术服务之外,也在促进国内企业通过深度国际合作加速核心技术的研发,同时通过引进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在国内开展高层次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另外,我们也在打造一个全新的物联网应用开放平台,预计2017年正式落成。我们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与大家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微电子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Synopsys

     

    china0513-624x468

    葛群

    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尽管2016年上半年半导体产业经历了小幅的衰退,但是从目前下半年的数据预测来看,中国整体形势还是呈增长势头。同时整个行业依然不乏热点,以存储器、数据中心、汽车、及人工智能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兴热点行业必将带动和提升半导体市场。因此,我们依旧看好2017年半导体市场。

     

     

    关于未来的展望,5G、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无人驾驶等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投入,这些关键领域正不断拓展着新技术的疆界,这对于集成电路的计算和互联能力是重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新兴行业会为我们演绎出更多的可能性和增长点。为更好满足上述需求,半导体制造技术正在不断演进,目前7纳米即将量产,业界已开始着手3/5纳米的开发。随着摩尔定律的演进和制造工艺更新换代趋缓,越来越多的技术挑战将使系统、安全、IP/EDA、设计、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变得更加密切和深入,跨领域的互动更加频繁。同业或者上下游的联盟与整合也将成为一种新常态。


    TE Connectivity

     

    china0513-624x468

    徐苏翔

    TE Connectivity数据与终端设备事业部亚太区现场应用工程经理

     

    未来几年,通讯设备行业的市场增量将体现在四大维度,即云服务、移动带宽、视频与社交网络、物联网。宽带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通信数据流量以及数据存储需求正在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增长,从而推动了数据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新一代的数据中心需要更高速的连接以及更强大的电源支持。

    在全球范围的数据中心内,数据链路被提升到了更快的速度,25Gbps甚至56Gbps的数据链路正在迅速取代10Gbps的链路,数据流量的方向也更多的从南北走向朝东西走向扩大。这些数据运行的革新需求无疑也不断的对连接器和线缆组件带来更高的挑战,例如,速率,密度,损耗,散热等等,所以,连接器和线缆组件也同步决定了数据中心升级和部署的设计和实施。

    无论是在制定新版microQSFP MSA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还是通过诸如STRADA Whisper 高速连接器等可扩展解决方案来提供符合未来需求的设计,TE Connectivity(TE)积极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灵活性和功耗需求,为未来数据中心发展提供所需的最新解决方案。

     

    芯原微电子

     

    china0513-624x468

    王锐

    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 中国区总经理

     

    随着技术与人才的不断积累,科技产业发展已显著提速——从消费者第一次接触智能概念(智能手机普及)到完成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仅用了7、8年时间。市场的高接受度给科技发展带去极大驱动力。仅5年时间内,智能穿戴、智能家居、虚拟/增强现实、无人机、机器人等先进产品就已经发生了多次迭代与升级。

    作为产业发展根基的硬件技术提供商,此刻正背负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芯原作为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设计即服务(SiPaaS)提供商,有责任与义务为产业提供更好的技术与服务以推动发展。芯原蓄15年技术研发之成果,积长期服务国际一流厂商之经验,已广泛布局智能汽车、监控安防、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消费电子与通信领域。

    新的一年,愿携手业界更上层楼!

    兆芯

    china0513-624x468

    傅城

    上海兆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裁

     

    2016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态势迅猛,与全球形成鲜明对比。预计2017年,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将获得保持。国内半导体企业之间的整合并购可能会继续,但是跨国型的有中资背景参与的大型收购活动会减弱,这点从2016年8月之后,在全球活跃的半导体企业并购案中,几乎没有超过10亿美金的有中资背景的收购案发生可见一斑。中资背景海外收购案的被干扰,会给国内资本市场一个提醒,而且,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第二阶段发展目标的期限临近,各地政府出台的政策支持,更多资本和人才将投入到半导体产业。但是2017年,国内半导体设计企业的数量增长相比2016年的翻番会显著放缓,企业间积极寻求并购可能会成为2017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关于技术发展趋势,最近两年,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在各个领域发展愈发迅速,如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VR、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些热门领域又引发了如触控、光电感应、重力传感、高清显示、存储等技术领域的持续向好。2017年,智能、互联、节能依然会是热门的发展趋势。比如以AlphaGo为代表的游戏对战、通过改变玻璃透光率从而取代窗帘的智能家庭、微创&可植入式的智慧医疗、高速度的5G通信、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等应用会继续向好,这些热门应用必然会拉动一大批支撑企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让我们的生活、出行更加便利。

    赛灵思

     

    china0513-624x468

    Steve Glaser

    Xilinx公司战略与市场营销部高级副总裁

     

    大家好并恭祝新年快乐!

     

    赛灵思公司 ( Xilinx, Inc.) 一直都是新应用或者新兴应用的推动者,因而对电子行业的未来发展独具慧眼。目前我们看到的是, 技术的进步有空前加速和统一的趋势,众多的技术正在不断地被组合在一起 ,创造出全新的应用和市场。

    电子行业的驱动者, 我们也称之为“大趋势(Megatrends)”,包括云计算、嵌入式视觉、工业和消费类物联网(IIoT和IoT)及5G 连接。推动这些大趋势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机器学习训练和推断、实时计算机视觉、日益异构化的传感器融合、预测分析、大规模无线MIMO,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以及超高清视频串流。

    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这些大趋势和相关支持技术的相互依存。例如,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协作机器人(cobot)”和“感知与规避”无人机等视觉导向的自主系统的开发,就是通过将可重配置和实时传感器融合、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集中于同一“全可编程”或者硬件加速多处理系统级芯片(MPSoC)而实现的。

    由于5G连接技术的出现,这些自主系统将成为物联网的组成部分,从而获得不间断的机器学习训练更新、预测维护指令、新功能及服务更新,以及实时的超高清视频云端上传和下载。在‘雾’计算的配合下,云计算将利用可重配置的FPGA加速技术,以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时延处理这些工作负载。

    为支持这些行业和技术趋势,赛灵思大力扩充其产品阵容,包括广泛的“全可编程”器件系列,如面向云计算的新型加速增强型3D FPGA;此外其多处理器系统级SoC芯片(MPSoC)正在支持实现新一代的半自主和全自主系统;而其强大的成本优化型FPGA系列和基于ARM的SoC系列产品与上述产品互为补充,为实现更广泛的智能连接功能提供支持。

    为大幅简化编程和满足广大的软件与系统工程师社区的需求,赛灵思还通过新一代软件定义SDx开发环境来支持“全编程”的编程模式,包括对C、C++和OpenCL语言及堆栈的支持。

     

     

     

     

    想了解以下半导体领袖的寄语,大家可以回顾上篇和中篇: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china0513-624x468 【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china0513-624x468 

    01
    1月

    2017全球半导体领袖新年展望(中) | 半导体行业观察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china0513-624x468

     

    值此除旧迎新之际,《半导体行业观察》特别邀请了半导体投资基金、国内外知名半导体企业的知名领导就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发表精彩的见解,帮助大家理解现在,洞察未来。

     

    上篇回顾:2017全球半导体领袖新年展望(上) | 半导体行业观察

     

    china0513-624x468

     

    英飞凌

     

    china0513-624x468

     

    苏华 博士

    英飞凌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大中华区总裁

     

    就半导体销售量而言,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据IHS统计,2015年中国半导体销售总额占全球的41%(1440亿美元)。据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统计显示,去年全球半导体产业销售额同比下滑0.2%,不过,中国区仍然保持销售增长7.7% 成为唯一正增长国家。自2014财年起,中国市场超过德国成为英飞凌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市场,2016财年超过16亿欧元,占英飞凌总销售额的25%。

    英飞凌十分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希望可以和中国市场一起成长。根据今年的业绩可以看出,英飞凌部署的“与中国共赢”的战略在过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业绩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同时,英飞凌也在不断地调整战术,来适应市场的瞬息万变。未来将继续在助力“中国制造2025”、帮助本土客户走向世界、持续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新兴行业、搭建本土生态圈等四个方面深耕本土市场。

    是德科技

     

    china0513-624x468

     

    郑纪峰

    是德科技大中华区市场总经理

     

    过去两年是全球半导体市场风云际会的两年,与以往由于业绩或产能剧烈变化引起的关注不同,2015和2016年,全球行业巨头的收购合并以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引发了世界性的话题,这一阶段,在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史中,必将成为标志性的历史节点。

    2017年,这种势头还会继续,随着上一代通信产业对IC需求的逐渐饱和,对下一个增长引擎的摸索必定是行业的集体诉求。在这种探索期之内,传统巨头抱团取暖是维持市场地位的资本途径,而合力抵御成熟市场低利润高竞争压力,以及开发下一代产品等待市场爆发点到来也是在这一时期之内的积极手段。

    所以,2017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关键词仍将是“探索”和“等待”。而中国半导体市场的关键词,希望是“突破”和“创新”。我国半导体行业至今距全球发达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其中的原因业内的人都深知其痛。而如今正值国家对产业大力扶持,可谓是最好的时机,也是难得的机遇。在未来几年是否可以取得突破性的阶段性的成果,决定着全产业乃至整个电子产业的未来。2017年是关键的一年,是德科技愿意与半导体产业共同发展,共同期待更多的好消息传来。让我们携手共赢!

     

    联芯科技

     

    china0513-624x468

     

    钱国良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全球集成电路产业正为人类生活构建了一个“互联网大脑”,未来它将拥有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和嗅觉,拥有自己的记忆,产生独立的分析,而这张未来结构图的中枢催生了更多的芯片需求。

     

    联芯科技以领先的芯片设计能力为基础,采用自主创新的SDR软件无线电技术,致力于在运用技术层面不断拓展各种新的应用。今年,基于SDR平台,我们点对点无限图传模块已经在安防监控、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多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点对多,多对多无线连接技术也正在研发中,相信未来将会为互联网大脑提供更为丰富的触角。

     

    2017年,联芯科技将重点聚焦在以智能终端手机、行业市场、物联网市场为主的三大领域及相关市场,同时依托于大唐电信集团的优势资源,将芯片设计和晶圆制造结合,形成虚拟IDM业务模式。在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支撑下,在产业协同和整个产业链的支持下,我们希望通过产业发展和资本运作双轮驱动方式快速缩短和国外芯片公司的差距,推出标杆性产品,服务“互联网+中国制造”国家战略,成为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芯片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美信

     

    china0513-624x468

     

    David Loftus

    Maxim Integrated 全球销售及市场营销副总裁

     

    2016年,行业整体预计实现小幅增长。但对于Maxim专注的重点领域,即汽车、工业和消费市场,会实现强劲增长。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的整合有利于整个行业。Maxim将继续作为独立的实体,积极推行增长计划以及为股东带来利益回报。

    在IoT领域,可穿戴电子设备包括提供持续健康监测的腕带式健身和健康设备,从而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健康评估,而这些均来自于集成化、小尺寸和低功耗的半导体ID设计支持。

    Maxim将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为汽车、工业、医疗健康、移动消费类及云数据中心市场开发模拟IC产品。

    Maxim的汽车业务每年都在以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Maxin抓住了信息娱乐、安全和电池管理系统大发展的机遇,通过为广泛领域的客户提供高性能的产品设计,赢得了成功。

    Maxim的工厂自动化产品在不断扩充,过去两个季度的核心工业业务已经实现了同比增长。我们预测这一部分将继续增长。

    Maxim正在消费领域实现多元化的收益,包括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外设、智能手机和游戏系统。这将有助于稳固我们在消费领域的收益。

    Mentor Graphics

    china0513-624x468

     

    凌琳 (Pete Ling)

    Mentor Graphics中国区总经理

     

    转眼2016年即将过去,对于半导体市场而言,2016年的表现略显疲软,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大的并购案,如软银(SoftBank)收购ARM、高通并购NXP等。对于EDA行业来说,却推出了影响深远的产品,且其重要性将在2017年更加凸显,其中有4个领域表现出众:

    1)虚拟良率分析。根据已发布的行业数据显示,前十大半导体公司进行的元器件失效分析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每天两百万个。到2017年,将有接近100%的器件故障分析都会采用可测试性设计软件进行。

    2)硬件加速仿真器的应用。该应用已扩展至功耗与测试分析等领域。在过去五年,随着设计复杂度日益增加,仅靠软件仿真技术已无法验证所有设计问题,因此也为硬件加速仿真的应用带来了广阔前景,它已成为EDA行业发展最快的领域,在过去五年其增长率已超过了100%。

    3)先进封装技术,如InFO。鉴于新一代产品的复杂程度,芯片设计工程师和封装设计工程师之间稳定的数据流成为设计环境不可或缺的一环,而InFO促进了这一合作。大型EDA公司正积极开发新功能,相信在2017年如InFO的先进封装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应用。

    4)‘System of Systems’ PCB设计。目前的电路板设计日趋复杂,尤其是多板系统之间的互连并对其进行验证是一大难题。怎样实时监控设计中出现的变动并让设计的其它方面也能获知,现在EDA工具已能对此进行监控、协同。

    除了上述的几大领域之外,汽车和航空航天也会有长足发展。虽然汽车和飞机的布线是一个三维问题,而EDA工具通常用于解决二维问题,但我们将看到用于设计集成电路的基础EDA技术会应用于系统设计领域。而且对于EDA来说,这个市场将比传统IC设计市场更为广阔。

     

    Microsemi

     

    china0513-624x468

     

    Steve Litchfield

    Microsemi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策略官

     

    美高森美认为2017年行业并购活动将继续出现。对于发展了许多新技术和拥有专业技术、IP和技能组合的公司来说,开展收购的时机现已成熟。传感器是其中一个范例。在IoT和工业4.0中,联网传感器阵列将发挥重要作用。汽车也日益需要传感器,用于导航和交通的惯性测量装置和防撞邻接性检测设备。在新兴市场如无人机中的传感器数量也不断增长。

    2017年将出现许多适用于IoT的工业创新和方案,但安全仍然是最重要问题。安全和网络攻击威胁正逐渐成为工业公司的关注重点,如电力和公用公司需要保护收入,并寻求网络安全和可靠性等。

    在2017年,美高森美将继续强化在高价值、高潜力、高跨入门坎市场中的地位,为股东和客户带来更高价值。我们的策略是聚焦于技术人才和领先解决方案和产品,并与允许我们利用客户协同效应的公司合作,从而扩大设计能力,与客户一起提升在航空与国防、通信、数据中心和工业市场的占有率。

     

    Molex

     

    china0513-624x468

     

    Brian Krause

    Molex全球市场传播副总裁

     

    在2017年,我们对汽车、医疗电子和数据中心市场的前景感到非常乐观。这些快速发展的应用领域对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汽车电子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和安全选项的猛增已成为一种催化剂,使汽车制造商产生了对更小型互连系统的强烈需求。

    汽车行业需要多种高速媒体协议来实现车辆的网络互连,应用包括车载信息娱乐信息、远程信息处理设备、电台和导航系统,以及新兴的高阶驾驶辅助摄影系统。

    医疗电子

    医疗电子的主流趋势是远距诊断,可实现监控位于家中或在偏远地点的病患。这些设备必须能够在严苛的环境下可靠并准确地运行。

    诊断技术设备经常是可穿戴的,这成为另一个推动轻薄小型封装便携医疗电子设备趋势的因素。

    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技术将在2017年拥有最大的市场潜力。数据中心借着无缝连接来确保数据快速、高效和安全地被传送。

    中国市场

    中国在芯片生产和电子方面非常强大,而 Molex在中国市场保持活跃,通过互连解决方案获得广泛的认可,例如在2016年便分别荣获联想和华为的合作伙伴奖。

    澜起科技

     

    china0513-624x468

     

    刘锦湘

    澜起科技资深副总裁兼消费电子事业部总经理

     

    2017年,在全球产业整合的浪潮以及内地快速增长的芯片需求之下,半导体行业的东进西退更趋明显,中国内地的半导体行业将继续高速发展。在消费类芯片领域,内地市场已经率先开始突破,移动智能终端、音视频产品等,已经站在了技术的前沿;随着移动互联的普及,物联网的需求又将迎来爆发式的增长。澜起科技澜至电子,深入理解消费类产品以及物联网的技术特点,提前进行了芯片产品和技术升级,将会给用户带来完整的基于芯片及产品的家庭娱乐物联网应用深入结合的解决方案。

     

    NVIDIA

     

    china0513-624x468

     

    Ian Buck

    NVIDIA加速计算业务副总裁

     

    2017年,人工智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各个国家之间仅是比速度,争相打造运行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而进入2017年,这个局面将要发生改变。我们不仅要打造最快速的超级计算机,还要打造最智能的超级计算机。

     

    恩智浦

     

    china0513-624x468

    郑力

    恩智浦大中华区总裁

     

    跨界合作与共赢将成为行业大势所趋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整个电子行业开始瞄准高端领域的发展机会。然而当前各国高端资源体量有限,前期需投入巨大且变化加剧,单一企业或行业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完成重大创新项目。这时,我们就需要把国际资源与国内资源更好地加以整合,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产业创新,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跨界合作,要求半导体企业能够勇敢的跨越本土化,通过跨国界、分布式、模块化的研究平台集成,让本地化应用对接全球的高端资源,从而更好的服务本地市场,这将是摆在半导体行业下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一方面,恩智浦深有体会,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与中芯国际、小米、海尔、华为等国内领先企业开展了不同层面的深入合作,实现了融合创新和共生共赢。

    汽车电子市场不断升级、前景广阔

    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而智能汽车作为移动的物联网载体,被认为是下一轮变革主要驱动力。未来十年汽车市场的变革将超过过去五十年发展的总和,而来自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在这场新的全球变革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随着传统车厂、互联网汽车公司、汽车电子供应商、物联网公司甚至相关金融服务机构的共同参与和推动,我们相信汽车领域也将是未来出现更多颠覆性创新者的市场。我们预计在2017年汽车市场将会呈现出无缝连接的消费电子装置体验、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提升效率(如减轻汽车材料或加大研发新能源车)三个趋势。在引导汽车电子创新的方向上,恩智浦在车载娱乐系统、车联网、ADAS&安全、安防和汽车门禁以及标准产品方面均有布局。

     

    中芯聚源

     

    china0513-624x468

     

    孙玉望

    中芯聚源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总裁

     

    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可谓“热火朝天”。多地政府重金招商;多家Foundry扩建产能;设计企业雨后春笋成倍增加;海外并购尝试不断,虽阻力加大,失败案例增加,但仍有所成;国内资本运作活跃,多家IC企业独立或借壳上市,极大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集成电路板块的数量和质量。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令人期待和兴奋。

    展望2017年,我们相信行业热度不减,也不能减,这是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所必须的正能量。但热闹的背后,我们须要少些浮华,多些实干,少些盲目,多些理性。Foundry遍地开花不是好事,设计企业低水平重复不是好事,把外国企业买回来打杀自家企业不是好事,资本扎堆抬高估值也不是不是好事。互联网也曾经是资本扎堆,但现在深陷资本寒冬,希望IC行业不会重演。

    不畏浮云遮望眼,吹尽狂沙始到金。2017年,中芯聚源愿和产业朋友一起,脚踏实地,继续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加油!

     

     

    还会有以下半导体领袖带来寄言,敬请期待!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china0513-624x468 【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china0513-624x468 

    31
    12月

    2017全球半导体领袖新年展望(上) | 半导体行业观察

    By moore, Mkt | 摩尔领袖志推荐 | 0 comment | 0
    china0513-624x468

    过去几十年,摩尔定律指导下的半导体产业慢慢步入了成熟的平台期,行业亟待一场变革,眼下很多变化也正在逐渐发生。如物联网新应用兴起、企业兼并、产业转移、中国半导体崛起等。

     

     

    值此除旧迎新之际,《半导体行业观察》特别邀请了半导体投资基金、国内外知名半导体企业的知名领导就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和趋势发表精彩的见解,帮助大家理解现在,洞察未来。

    china0513-624x468

     

     

     

    由于本次活动参与者众多,我们将在元旦假期期间分三篇推送半导体领袖展望,希望大家保持关注。系列文章里的公司排序按照公司英文名在字母表中的顺序排列,不分先后。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

     

    china0513-624x468

    丁文武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

     

    2016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摩尔定律演进趋缓但技术创新仍未停滞,国际领先企业持续加大先进工艺研发力度,出于战略整合目的的国际并购持续深入,追赶企业的赶超压力不断加大。

    2017年,集成电路产业仍然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增速预计将进一步放缓,但在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多因素带动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态势将继续向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市场化的运作、共赢共生的理念,助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为投资人创造良好回报。

     

    ADI

     

    china0513-624x468

     

    周文胜

    亚德诺半导体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亚太区行业市场总监

     

    2017年将是半导体行业大机会和大挑战并存的又一年。作为重大的技术革命,物联网的崛起将有力推动各行业的产业升级例如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车联网、移动医疗等,从而极大推动对更高集成度、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等半导体技术,对传感、模拟和数字信号调理、电源管理、无线和有线通信、数字安全、信息分析等更丰富的产品的需求,为半导体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成长注入新动力。物联网推动的生态链联盟等更广泛的产业合作将促进业务层面的创新,将进一步加快半导体市场的成长。ADI对于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让我们一起见证2017年半导体技术和业务更多更快的创新和发展。

    艾为电子

     

    china0513-624x468

     

    孙洪军

    上海艾为电子 CEO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经济实体,我们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市场规模,中国的半导体公司会离中国的整机公司更近一些,离有巨大基数的中国消费者市场更近一些,这会是我们的天然优势。比如在手机市场中,以Gartner第三季度数据看,智能机出货的前五家分别就是三星,苹果,华为,oppo和步步高,第三名的华为8.7%,仅比第二名的苹果11.5%少2.8%。这五家智能机的出货1.81亿部,占全部出货3.73.亿部的48.2%,华为,oppo和步步高加起来就有26.9%。

    相对于国际半导体公司而言,中国半导体公司往往处于规模小,底蕴薄而劣势,但中国半导体在疯狂的成长,也备受资本市场的支援和青睐,未来十年一定是中国半导体的黄金十年,就看谁能把握这些好的工具和机会。所以,这需要我们做到这两点,产品聚焦研发投入,在局部地方形成压强形成优势,针尖大的地方超过友商。贴近客户服务,密切和客户沟通需求,提供更有品质保证,供应链反应更迅捷的服务。坚持工匠精神,聚焦做好产品,坚持服务好客户,这是让企业持续稳定发展亘古不变的真理。其他的事情就都是水到渠成了。

     

    Cadence

     

     

    china0513-624x468

    石丰瑜

    Cadence 全球副总裁

     

    值此新年到来之际,我谨代表楷登电子(Cadence)公司,向业界各位朋友致以节日的祝福!

     

     

    回顾过去多年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硬件和软件的设计思路现在正在转变为全系统化协同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演进和发展。我们将看到更多系统从业者为消费类电子、企业级云端/数据中心、物联网(IoT)和汽车等许多终端应用自行开发更复杂的设计。这是为了将产业链上移的很大转变,大型SoC公司将更多的提供定制化和差异化的解决方案。除了关注在集成电路,IC从业者还必须关注系统全局和终端用户,包括5G通信和整个汽车电子的浪潮,而移动市场已经日趋饱和了。

     

     

    展望全球产业和市场,相比于北美和欧洲,无论是并购和初创企业,我们在亚洲看到了更多机会,其中,中国的庞大商机更是不容小觑。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科技公司开始进入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无人机领域,并拥有相当杰出的技术,成为行业领导者。

     

     

    而更加重要的,是半导体行业的人才培养。每一年Cadence的新员工雇佣有超过12%的比例来自于大学招聘,这对于半导体行业非常重要,因为需要创新的新鲜思想和产业经验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保持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过去的2016年,是中国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的一年。而2017年,我们期盼着中国产业共同攀登新的高峰!

     

     

    灿芯

     

    china0513-624x468

     

    职春星

    灿芯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2017年的全球半导体行业将是一个发展和动荡的行业,中国半导体将继续大力投资和发展,中国半导体产品公司在世界和中国的市场份额会继续增加,国际半导体产品公司也会继续整合和强势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领域继续遥遥领先;与此同时,中国投资的大量半导体公司将会遇到资金、人才的问题,以及受到市场的影响,大量僵尸产品公司会消失,低端产品的价格会进一步非理性的走低,晶圆代工厂产能会走入不满的低潮,这将对新投资的代工厂、产品公司以及新创公司产生非常大的挑战。

    灿芯半导体作为定制化芯片(ASIC)提供商,面对2017年半导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整合公司资源为客户提供一个低风险的完整的芯片整体解决方案。

    大唐恩智浦

     

    china0513-624x468

     

    张鹏岗

    大唐恩智浦半导体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

     

    回顾2016年半导体市场,并购整合改变着行业业态,挑战与机遇并存。尤其是汽车半导体领域,作为实现可持续、绿色、科学发展的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得到了更多关注,既有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也有产业伙伴的推动。

    大唐恩智浦半导体有限公司是由国资委旗下的大唐电信与居于全球半导体首位的恩智浦成立的合资公司,也是中国首家汽车半导体企业。业务定位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源管理和驱动,聚焦于新能源相关的集成电路设计领域。

    2016年,大唐恩智浦半导体立足自主创新,加速研发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芯片,加强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构建跨产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展望2017,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引导支持下,在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汽车半导体产业将谱写新的篇章!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大唐恩智浦半导体恭祝各位业界朋友2017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华大九天

     

    china0513-624x468

     

    杨晓东

    北京华大九天软件有限公司 运营副总经理

     

    随着国家集成电路战略性政策向设计板块倾斜,中国本土设计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IC设计企业数量上或许不会出现如去年一样成倍增长现象,更多的呈现整合优化的态势。

    移动计算、通用处理器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媒体、存储类应用出货量将再创新高,国产自主高端处理器芯片将具备供货条件,IoT应用仍不会大规模供货,但围绕IoT应用的配套IP、工艺等设计资源将更加成熟,同时,国资和外资的引入将使制造业也再次迎来大发展。

    产业链资源垂直整合将为整个中国IC设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条件,特别是EDA领域,先进工艺节点的设计要求,IoT概念引发的低功耗设计要求使得设计业对EDA的需求增加,新的设计方法学催生新的EDA市场,如庞大的版图数据及复杂的电路仿真、验证,更复杂的Signoff条件将是设计者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IC设计者需要从更便捷的版图数据处理方案中找到领先对手的突破口,这为开放进取、创新灵活的本土EDA厂商创造了更多的机会,相信越来越多的目光会转向本土EDA/IP供应商。

    华大九天将与IC设计企业和Foundry厂商紧密互动,解决从设计到制造的诸多问题,真正提升设计效率与产品品质,为用户创造价值。

    兆易创新

     

    china0513-624x468

     

    曹堪宇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即将过去的2016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历了较大的挑战,包括应用端的增速降缓和技术演进端的暂时沉寂。全球市场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并购不断、尤其大宗并购频频,体现出企业对市场的压力和面对新市场需要的整合诉求,同时整体市场增速降至 1%以下,不过面临IoT和Big Data的巨大前景以及新技术的突破可能,我们有理由对马上到来的2017年以及后年充满信心。

    中国市场则展现了独有的好风景,依托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巨大的应用市场,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基金的引导带动下,出现了全方面的大跃进建设和对外并购高潮,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最高速增长的一极并明显的开始改变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格局。根据政府和业者的规划,我们相信这只是大幕的开启,我们有幸处在这个民族崛起和国家半导体产业大发展的大潮中。但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谦逊、踏实,深入技术研发、深耕市场并注重产业链生态系统建设,保持对行业发展规律的虔诚尊重,以实际行动切实承担起全球行业发展和国家产业发展的大任。

    最后祝中国及全球半导体同行新年快乐,事业亨通!

    华虹

     

    china0513-624x468

     

    张素心

    华虹集团 党委书记、董事长

     

    2017年,随着美国正式进入加息周期,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将增加,集成电路产业也将面临错综复杂的形势:

    首先,半导体市场需求旺盛的总体态势预计将得到延续。但智能手机等主要应用领域增长趋缓的势头已逐步显现,物联网等新应用对市场需求规模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市场增长动能存在弱化的可能性;

     

    其次,集成电路代工业产能短期预计仍将供不应求,但随着新产能逐步释放,中长期供求局面将可能发生动态变化;

    第三,在产业格局上,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发展、调整、变革,对于人才等资源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产业转移的趋势将延续,但先发优势经济体采用审查政策等手段遏制这一趋势也将更严格,外部并购的难度将加大;

    2017年,华虹集团将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优集成电路制造主业,继续聚焦特色工艺扩大8英寸制造平台产能规模,优化12英寸制造平台工艺、产品结构,全力以赴推进华力二期项目筹建等工作。华虹集团将继续秉承“知难而进、奋发图强”的企业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优异的业绩来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发展贡献力量。

    华芯通

     

    china0513-624x468

     

    汪凯

    华芯通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首席执行官

     

    目前计算机领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的计算由一般的企业正在转向云的迁移。在云模式中,我们需求高并发、高宽带。目前,业内普遍看好我们的架构、我们的设计,因为我们的构架和设计更适合云计算。更为关键的是在芯片的设计上,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云计算的模式高带宽需求,采用全新的技术解决带宽瓶颈,为数据中心提供平衡型的解决方案。

    在我们专注的服务器芯片领域,以及数据中心市场,全新的技术构架以及更先进更精密的制造技术,正在引发新的一轮变革。相信在2017年,数据中心用户将会通过先进构架服务器芯片的发展,获得更多高性能、高安全、高可靠服务器芯片的选择,并得到更高效,更可靠的数据中心表现,在云计算的时代占得先机。而中国半导体行业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国际半导体行业中取得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华芯通半导体愿意在这个进程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Imagination Tech

     

    china0513-624x468

     

    刘国军

    Imagination公司副总裁 中国区总经理

     

    2017将是半导体产业的关键一年。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不受限制的虚拟现实设备、360度全角视频以及自动驾驶汽车等先前的“新兴”技术正在成为主流。作为一个半导体IP供应商,Imagination公司竭尽全力支持我们中国的合作伙伴,使他们能够创造并提供高度差异化的创新产品来应对这些机遇。中国的设计创新能力正在迅速增强。其关键在于专注于创新,而不再仅仅是成本。我们同在这样一个行业,我们创造的高价值技术,可以解决一些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

    谨此恭祝我们的中国合作伙伴新年快乐——我们衷心期待在2017年共同见证您的创新!

     

    华山资本
     

    china0513-624x468

     

    陈大同

    华山资本创始 合伙人

     

    近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国内及国际并购重组风起云涌,看上去很美,引得各种产业基金及金融资本蜂拥而入。但是,这种盲目追风的、非专业的投资风潮,也造成了很多问题,特别是引发了估值虚高、资产泡沫和国外政府及舆论的反弹,使得2016年海外并购遇到了一些麻烦,Lumileds和仙童公司的并购失败就是例子。

    展望2017年,半导体产业的并购重组还将继续,但是,更多的则是对已并购资产的消化融合,以切实发挥本土优势及协同效应,提升运营业绩。这需要练内功,是对公司管理水平的重大考验。紫光展讯/锐迪科、澜起、豪威科技,ISSI,NXP等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此外,海外并购产业与国内股市/资本市场的对接也是值得期待的。

    2007年的另一个亮点是国内半导体晶圆制造厂的纷纷上马。几年前,还让人望而却步的12吋晶圆厂,会有近10座同时在建(大跃进?)!可以预测,类似于10年前的IC设计业,中国IC制造业的崛起,几年后,必将带来全球产业的重新洗牌!

     

     

    未来两天将会有以下半导体领袖带来寄言,敬请期待!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

     

    china0513-624x468【关于转载】:转载仅限全文转载并完整保留文章标题及内容,不得删改、添加内容绕开原创保护,且文章开头必须注明:转自“半导体行业观察icbank”微信公众号。谢谢合作!

    china0513-624x468 【关于投稿】:欢迎半导体精英投稿,一经录用将署名刊登,红包重谢!来稿邮件请在标题标明“投稿”,并在稿件中注明姓名、电话、单位和职务。欢迎添加我的个人微信号MooreRen001或发邮件到 jyzhang@moore.renchina0513-624x468 

    12
    扫码加微信咨询
               

    留下您的需求,我们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021-51137998  info@mooreelite.com            

    留下您的任意需求
    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和您联系

    提交需求

    摩尔精英集团

    联系我们
  • info@mooreelite.com
  • +86-021-51137892
  • 上海(中国总部)

    地址: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科路2889号长泰商业广场A栋3楼

    上海(总部)
    上海市浦东新区金科路2889号长泰商业广场A栋3楼
    北京
    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18号创富大厦18层
    深圳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软件产业基地5栋E座2层
    成都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高朋大道3号A座900室
    无锡SiP先进封测中心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经济开发区生科路12号
    重庆先进封装创新中心
    重庆市渝北区仙桃数据谷中路105号指环王大厦B栋5楼
    合肥快速封装工程中心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106号明珠产业园5幢1层C区
    友情链接:     E课网~专业集成电路IC职业教育平台    营业执照
    Copyright©2025 摩尔精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合肥)有限公司     MooreElite All Rights Reserved    隐私政策
    公司注册地:合肥市高新区望江西路800号创新产业园二期G4-402/502    皖ICP备19011903号-6     皖公网安备 34019202000643号
    • 首页
    • 芯片设计服务
      • 芯片设计服务
      • IT/CAD设计平台服务
      • 教育培训
    • 供应链服务
      • 流片服务
      • 封装服务
      • 测试服务
    • 关于我们
      • 发展历程
      • 企业文化
      • CEO致辞
      • 公司新闻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摩尔精英官网-让中国没有难做的芯片
    EN